《中國武術教程》是根據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建設的總體目標,即逐步建立適應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向21世紀、能反映當代體育科學技術水平,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教材體系的精神組織編寫的。
在人民體育出版社的積極倡導和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于2000年11月成立了教材編寫委員會,并于2001年3月在主持院校上海體育學院召開了第一次編寫會議,明確了分工及時間進度要求。同g-12月由主編和副主編在北京對初稿進行了初審,并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2002年4月,全體編委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舉行了教材定稿會,對全部文稿逐一進行審閱討論,并對不符合要求的文稿提出了進一步修改的意見。最終于2002年底交與人民體育出版社。
與原全國體育院校專修、普修《武術》教材相比,這本新教材從武術運動發展的時代要求和教學實踐出發,更著重于學生專業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努力體現出時代性、實踐性、科學性和系統性,以圖全面地反映我國武術運動教學訓練的理論與實踐。新教材分上、下兩冊,上冊為武術運動概論和套路、器械的理論與技術,下冊是以散打為主體的教學訓練理論與技術。與原教材相比,在理論部分有較大的更新和補充;在技術部分增加了拳、械和項目種類,以及太極推手、中國式摔跤、短兵、擒拿和肘膝技術等。整部教材的內容更加全面,更加充實,也更富有新意。
本教材適用于全國高等體育院校、師范院校體育系的武術專業教學(普修教學可選擇其中的有關章節),同時也是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極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第一章 武術運動概述
第一節 武術的概念
一、武術的沿革與辨析
二、武術原本是一種傳統技擊術
三、武術的體育屬性
四、武術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
第二節 武術的特點
一、武術的技擊特點
二、武術的民族文化特點
(一)中國傳統文化背景決定了武術套路的產生
(二)剛健有為的民族文化精神
。ㄈ┳⒅睾椭C
。ㄋ模┳⒅匦紊窦鎮
(五)注重整體的思維方式
(六)既重外練又重內練 第一章 武術運動概述
第一節 武術的概念
一、武術的沿革與辨析
二、武術原本是一種傳統技擊術
三、武術的體育屬性
四、武術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
第二節 武術的特點
一、武術的技擊特點
二、武術的民族文化特點
(一)中國傳統文化背景決定了武術套路的產生
。ǘ﹦偨∮袨榈拿褡逦幕
。ㄈ┳⒅睾椭C
。ㄋ模┳⒅匦紊窦鎮
(五)注重整體的思維方式
。┘戎赝饩氂种貎染
。ㄆ撸┒喾N拳種并存
第三節 武術的價值
一、武術的健身價值
二、武術的技擊價值
三、武術的觀賞價值
四、武術的教育價值
五、武術的經濟價值
第四節 武術的流派與分類
一、關于武術流派的不同說法
二、現代武術運動的內容與分類
。ㄒ唬┌凑展δ芊诸
。ǘ┌凑者\動形式分類
第五節 武術理論的基本范疇
一、武術理論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二、武術理論的知識結構
。ㄒ唬┗A理論
(二)技術理論
(三)應用理論
三、武術的相關學科構成的知識層面
。ㄒ唬┪湫g與中國傳統文化
。ǘ┪湫g與現代學科
第六節 我國武術工作的基本任務
一、加強武德修養,提高武術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以全民健身為綱,推動社會化群眾習武健身活動
三、加大競技武術的改革力度,堅持競技武術走向奧運
四、培養和形成武術市場,促進武術產業化
五、繼承和發展相結合,走2l世紀武術創新之路
第二章 武術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武術的來源
一、原始部落戰爭對武術形成的作用
二、古代軍事技術與武術的關系
第二節 古代武術的發展
一、古代武術的發生
二、古代武術的發展
三、古代武術的定型
第三節 近代武術
一、西方文化的進入與《中華新武術》
。ㄒ唬┪鞣轿幕M入的背景
。ǘ┲形鹘Y合的產物一中華新武術》
(三)《中華新武術》對近代中國武術的影響
二、社會與民間武術組織的建立與發展
。ㄒ唬┑钟馕昃毴曃
(二)反清反帝傳教練拳
(三)拳會結社興學體育
。ㄋ模﹪g系統也講體育
第四節 當代武術的現狀與走向
一、國內武術的興旺發展
。ㄒ唬┮栽鰪娙嗣耋w質為宗旨的健身武術
(二)以提高套路運動技術水平為主的競技武術
(三)以發掘、繼承為特點的傳統武術
。ㄋ模凹紦簟蔽湫g的復興
……
第三章 拳術
第四章 器械
第五章 對練與集體項目
第六章 武術套路教學
第七章 套路運動訓練
第八章 武術套路競賽的組織與裁判
第九章 武術套路創編與圖解知識
附錄 武術主要典籍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