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是一部充滿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回憶式”長篇小說。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視式藝術手法,用稚拙和樸實的語言,以情感的起伏為脈絡,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呼蘭河畔的鄉鎮作傳,為這個鄉鎮的風土人情,為各種各樣人的生與死、歡樂與悲哀作傳”。《生死場》寫于1934年9月。蕭紅用細膩而悲憫的筆調,描寫了東北農民苦難深重的生活。 《馬伯樂》是蕭紅的一部幽默諷刺長篇小說。作者用辛辣的筆觸描畫了那個時代以馬伯樂為代表的一部分思想麻木的人,他們是時代的旁觀者、多余的人,怯弱、自私、多疑、平庸,滿腹牢騷,永遠都在想,從來不去做。《中秋節》是蕭紅的散文集,收錄了《中秋節》《魯迅先生記》《骨架與靈魂》《又是春天》等作品。蕭紅散文的魅力主要來自其率真十足的性情,是名副其實的性情文字。這些性情文字看似隨意、散漫,卻是率真、誠懇,像是對著一個老友聊自己的經歷,真誠動人。 《小城三月》是蕭紅的中短篇小說集,收錄《小城三月》《狂野的呼喊》《王阿嫂的死》等作品。身處遙遠異鄉的蕭紅用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一個個令人唏噓、引人深思的故事,體現了她對人生的思考,對人民的關注。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筆名悄吟、玲玲、田娣等。 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