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什么?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共一百三十篇,記載了上至炎黃,下至漢武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其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為什么讀《史記》?
●我們從哪里來
追溯祖先與姓氏起源,答案在這里
●縱觀歷史三千年
積淀歷史知識,培養大局觀
●用故事培養國學興趣
回歸史實,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掌握歷史名人典故
以史為鑒,啟迪人生智慧
這套《少年讀史記故事》又是什么?
《少年讀史記故事》共六冊,精選《史記》中的經典篇目,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以通俗易懂、生動有趣、詼諧活潑的筆觸,為少年讀者講述《史記》中的歷史故事,讓中小學生們“零門檻”進入《史記》的恢弘世界。
本書主要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三千年間帝王將相、儒林游俠等各個時期重要人物的事跡。包括:齊太公、魯周公、秦始皇、劉邦、項羽、漢文帝、漢武帝、范雎、樂毅、廉頗、呂不韋、荊軻、韓信等數名著名歷史人物。
作者設計了提出問題、講述歷史、畫外音解讀、原著經典精選、精選譯文和詞語解釋六大板塊,讓孩子們通過閱讀本書,盡可能多地了解《史記》的精彩內容。為了更吸引小讀者,還采用了傳統繪畫風格來為本作品配圖,希望能讓孩子了解史記作品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古樸的中國畫,達到史畫共賞的目的。
《士人絕唱》講了什么?
本書《少年讀史記故事.士人絕唱》是《列傳》的第二冊,講述了名醫良將或俠士如范雎、樂毅、廉頗、呂不韋、荊軻、韓信、李廣等人的故事。
范雎的故事出自《范雎蔡澤列傳》,講述了歷史上先后在秦國為相的范雎、蔡澤二人的歷史故事。范雎是魏國人,蔡澤是燕國人,此二人皆是能言善辯之士,但早期皆不得重用,屢遭挫折。后來都前往秦國謀求機遇,最終憑借自己出眾的才能,獲得秦昭王的賞識,官至秦相,功成名就。
樂毅的故事出自《樂毅列傳》,是著名軍事家樂毅的專傳并附其子樂間及同宗后輩樂乘傳。燕國原是戰國七雄的弱者,無端遭到強齊的侵凌。燕昭王即位后,招賢納士,發憤圖強,決心報仇雪恥。當復仇時機到來時,樂毅向燕昭王冷靜、客觀地分析了時局,提出了正確的戰略主張:聯合楚、趙、韓、魏四國,利用秦國,共同伐齊。昭王虛心采納了樂毅的意見,命樂毅任上將軍,率五國軍隊,大敗齊軍,取得了以弱勝強,報仇雪恥的輝煌勝利。
廉頗藺相如的故事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末,強秦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并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跡。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發沖冠等成語均出自本篇。
呂不韋的故事出自《呂不韋列傳》,呂不韋本為韓國人,因擅長于經營之道,賤買貴賣,家累千金,當他到邯鄲做生意,見到了被當作人質的秦王之孫子楚時,立刻就從商業上的投機轉向了政治上的投機,產生了“奇貨可居”的念頭。作者集中筆墨,詳細地描寫了呂不韋和子楚的密謀策劃,以及呂不韋為子楚爭得為太子繼承人的經過。司馬遷通過這篇傳文,反映了秦國宮廷內的爭權奪利、皇太后(趙姬)的放蕩生活,以及政治斗爭的殘酷無情。
荊軻的故事出自《刺客列傳》,共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個人,主要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敘述了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從準備、實施、到最后失敗,事件過程完整。情節圍繞一個“刺”字展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得到了生動的表現。
李斯的故事出自《李斯列傳》,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為秦朝丞相,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與趙高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為趙高所忌,腰斬于市。
韓信的故事出自《淮陰侯列傳》,本傳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累累戰功,功高于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李廣的故事出自《李將軍列傳》,通過描寫被譽為“飛將軍”的漢朝名將李廣的機智勇敢、廉潔寬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劇英雄的形象。選擇上郡遭遇戰、雁門出擊戰、右北平之戰以及隨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戰例,按時間順序來寫突出李廣的性格、才能、遭遇和當時的社會現實。
衛青的故事出自《衛將軍驃騎列傳》,是衛青和霍去病的合傳。主要記述衛青七出邊塞,霍去病六出北疆,指揮千軍萬馬,攻討匈奴,揚威大漠的經歷和赫赫戰功。匈奴奴隸主屢犯中原,嚴重破壞了漢匈人民的和平生活,給百姓和社會生產帶來深重災難。年輕的漢武帝大膽重用青年將領衛青和霍去病,令其頻頻出擊,其戰爭規模之大,兵威之盛,為漢代討胡征戰之最,這就有力地打擊了匈奴奴隸主侵擾中原的囂張氣焰,對維護中國的統一和博大,安定和富強,對人民的和平勞動生活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