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評注讀本》原書由清末民初秦同培選輯,共3冊,每冊40篇,計120篇。每篇由正文、評、注、譯俗四部分組成。正文之后附評語,論列其文實質及史公見解。評后加注釋,方便讀理解原文字句。注后附譯俗,以代講解之用。本書是在參考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原評注文字及譯俗文字進行點校整理而成的新版本。
前言
這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史記〉評注讀本》,原為近代一位教師兼編輯工作者秦同培所選輯,而又經過我們以2014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史記〉文獻研究輯刊》所收1924年上海世界書局石印本為底本進行整理后出版的一個新校本。
《〈史記〉文獻研究輯刊》據以影印的底本,其書名在目錄和正文的首行及書內版心的上端均題為《言文對照〈史記〉評注讀本》,不過,“言文對照”為雙行小字,故此書既可全稱為《言文對照〈史記〉評注讀本》,也可簡稱為《〈史記〉評注讀本》。《〈史記〉文獻研究輯刊》影印本的題名則用簡稱,我們這次整理,也采用簡稱作為這個新校本的書名。
此書首為“編輯大意”,共有八條,分別說明選輯本書的緣由、方法、內容、主旨及目的等。次為“言文對照《史記》評注讀本目錄”,共有一百二十篇題目,或仍襲《史記》舊題,或以人物故事為據另擬新題,而以后者為主。凡屬全錄《史記》本文的篇目,即在題下以小字注一“全”字;凡選錄《史記》本文的篇目,即在題下以小字注為“節某某本紀”“節某某世家”“節某某列傳”等。再次為正文,如本書的全名所示,內容包括原文、評語、注釋、譯俗四部分。
本書實為一種通俗性普及型的《史記》選本,這與選輯者秦同培的生活時代、工作性質和專業知識有著密切的關系。
晚晴時期,西學東漸,西方的各種思想意識已開始沖擊中國這個文明古老大國的國門。當時代的步伐邁入民國后,則國門大開,使西方的思想及制度一涌而入,多被接受。在此大潮下,文化教育事業轉型變化的速度和深度最為突出,成就也最為顯著。在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中,華東和華南沿海一帶走在了最前面。尤其是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通航及停泊的便利條件,占得先機,首先建立起近代化的大都市,進而輻射到江浙兩省,由此產生了一批或完全地接受、或有條件地接受西方各種政治思想和社會制度的或為全新式的、或為半新半舊式的知識分子,并身體力行,既積極地宣傳,又努力地實踐。于是,江蘇教育界和出版業涌現出一批被稱為“蘇派”的新式教育家和新式出版商,或在新式學校教書育人,或在新式出版機構編寫和出版新式教材。其中,江蘇無錫人秦同培則是兼而有之,既先在無錫東林小學堂等新式學校擔任教課老師多年,具有了較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后又在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新式出版機構擔任編輯多年,具備了很專業的編輯工作經驗。所以,秦同培到世界書局工作后,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優勢,編輯并出版了大量的語文課教材,以及和語文課的教學及學習相關的輔導教案、課外讀物。他憑一己之力編輯的供學校教育使用的語文課本等專業書籍,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在“蘇派”教育工作者中是名列前茅的。而曾參與編輯的語文教材也有《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教授法》《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教授法》等多種。另外,秦同培還編撰《〈史記〉評注讀本》《〈國策〉精華》《〈國語〉精華》《評注〈孫子〉讀本》《〈兩漢書〉精華》《〈文選〉讀本》等注譯本,這些顯然是供學生在課下閱讀而能提高古文水平的通俗性普及型的讀物。
秦同培曾在學校教授語文知識,又在出版機構編輯語文課本,自然是很熟悉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教材使用的情況,于是在編撰《〈史記〉評注讀本》這一部普及型的《史記》選本時,也當然會照顧到學生及一般讀者的接受能力和閱讀特點。今日再來閱讀《〈史記〉評注讀本》,仍舊不難發現這一明顯的特征,即選文的精華性、評語的簡明化、注釋的廣泛性、譯文的口語化。
先看選文。如從《秦本紀》中只選出涉及秦繆公的三段文字,分別擬題為《繆公赦食馬之報》《報崤之役》《繆公霸西戎》,即取秦繆公一生的主要事跡揭示明白,一是寫秦繆公以寬恕仁慈之懷重人不重馬,后在危機時刻得到回報;二是寫秦繆公能夠自我檢討而自我悔過,最終取得勝利,報仇雪恨;三是寫秦繆公選賢任能,明君與賢臣契合而獲取霸主地位。不僅文字描寫精采,故事也頗具典型性。又如《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的事跡頗多,但只從中選出兩段文字,分別擬題為《秦廢封建為郡縣》《秦始皇焚書》,一寫秦始皇立郡縣而統一天下之大功,一寫秦始皇焚燒書籍而破壞文化之大過,僅此二事,即可將秦始皇一生的歷史是非概括明白。再如從《趙世家》所記載二百多年間的人物故事中僅選了二段文字,分別擬題為《程嬰存孤》《觸龍說趙太后》,一寫在晉國的一場忠奸闘爭中,為救忠臣的遺孤,公孫杵臼慷慨赴死,程嬰忍辱負重,艱難撫養孤兒成人,終于滅了奸臣,報了大仇,使趙家亡而復存,才有了后來戰國七雄的趙國;一寫秦國派兵急攻趙國之時,觸龍用了巧妙的言辭成功地勸說趙太后愿意讓小兒子去齊國做人質,以滿足齊國同意出兵救趙的條件。兩段文字的敘寫絕不相類,卻都精采無倫。前者似乎全寫故事,后者似乎全寫對話,但前者在故事的背后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后者在對話的當中表現家庭人倫的情感。盡管此書乃《史記》的一個選本,但《史記》中有些傳記,為司馬遷生花妙筆的佳構杰作,故事精采,文字精采,為人處世的思想質量也精采,全篇都是精華,不能截斷,不可節選,故而也就全篇照錄。如《伯夷列傳》《信陵君列傳上》《信陵君列傳中》《信陵君列傳下》《田單列傳》《季布列傳》《欒布列傳》《灌將軍列傳上》《灌將軍列傳下》等,或以敘事勝,或以寫人勝,或以表意勝,或以抒情勝,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不惜筆墨而全錄,以備勝覽。但也有全錄的傳記,可能因見解的不同,在今日看來甚不以為然,如《梁孝王世家》一篇。通觀《〈史記〉評注讀本》之選文,可謂是一部精華濃縮版的《史記》。
再看評語。從文學的各種角度、史學各個層面對所選篇章進行較全面系統的評述議論,有評議結構脈絡的,有評說修辭用字的,有評論精語警句的,有評述寫作方法的,有評析人物形象的,有評價人物功過的,有分辨是非曲直的,有總結經驗教訓的,還有借古鑒今以針對現實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無論是哪個角度哪個層面,都寫得簡潔明了,平實易懂,不故作深解,并力戒生澀。如評《秦始皇焚書》一篇:“首段敘青臣之頌,不消幾句而詞意自然豁達,此史筆之變調也。中末兩段,重見古今二字,蓋始皇之所以焚書。以其道古而不言今,是文即以‘古今’,二字作骨,故說得極有波瀾。”又如評《項羽本紀贊》一篇:“通篇以‘暴’字作骨,以‘興亡’二字為線索,故用褒貶法以證實之。‘然羽’一段,正寫其興之暴,極褒項羽‘及羽’至‘難矣’,是一貶。‘自矜’至‘過矣’,是二貶。‘乃引’至‘謬哉’,是三貶。中用‘三年’、‘五年’響應暴字,一唱三嘆,將全紀神情,完全結束,煞是神筆。”又如評《程嬰存孤》一篇:“文分三段,首敘事之起原,中寫藏匿趙孤,末述程嬰就死。順次說來,要以屠岸賈之惡,著程嬰之忠。忠臣賊子,界若鴻溝,令讀者頓生尚義之感。”又如評《韓信之族滅》一篇:“淮陰之死,大不快人意,當時后代皆為之悲傷。呂后亦悍矣,蕭何亦諛從矣。文能道之詳盡,纖悉無遺。而韓信的悔語,尤令人嗚咽流涕。可謂將專制之酷毒,寫得淋漓盡致。”又如評《淮陰侯傳贊》一篇:“驕盈取損,自滿必敗。史公以此譏韓信,蓋非以成敗論人也。誠至當之語,文極簡潔,極雅麗,頗耐人尋味。”又如評《灌將軍列傳上》一篇:“前幅寫灌夫之壯勇,波瀾層出,姿態橫生。后幅寫灌夫之剛直,包羅萬象,卻又層次極清。學作紀敘文,能舉頭緒多端之事,絕不陵亂,斯稱能手。史公作傳,能趁勢引入諸瑣細事,益見精神,最是傳記神品。”又如評《貨殖列傳序》一篇:“財貨為富國之大源,民性之大欲。自淺夫高談德義諱言財利,遂致賤視工商以為末業。于是我國日用百貨之文明,遂永不發達。至今東西洋大通,相形遂劇見其絀,可為浩嘆。史公于千數百載上,竭力著其關系之重要,此種識力,真不易多得!后人乃更有謂史公實識嗜利者,真迂繆甚矣。”將此種種精采中肯之評語,與濃縮精華之史文一一對讀,頗能生發相得益彰之功效。通閱《〈史記〉評注讀本》之評語,可謂是一部精華濃縮版《史記》的簡明評論集。
再看注釋。《史記》的撰寫宗旨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載,對初學者來說,在閱讀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難度。故史文中凡遇到國家名、民族名、政區名、城市名、帝王名、諸侯名、古人名、制度名、禮儀名、爵位名、官職名、山水名、動物名、植物名、器物名、圖書名、食物名、衣物名、星象名、疾病名等專門名詞術語等和一些古今字、通假字、難認的字、難讀的音等,都有簡明扼要的注釋或講解,涉及的知識范圍很廣。注文細瑣,無需舉證,讀者取觀,自可明白。惟有注讀音和注地名,需要說明一下。注釋難讀的讀音,使用的是直音法,即用常見易識的同音字標示讀音。有些先出現而已出注的字詞術語,如在后文又出現,就不再作重復注釋,只說明注釋已見前某某篇。特別要注意的是大量的地名注釋。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地名都有所變化,尤其是行政區劃及其名稱,變動更改,特別頻繁。所以,注釋古代地理,自然要說明其地在當代的什么地方,其名是當代的什么地名,所用的都是清末民初時期的地理名稱。還有一種較特殊的注文形式,即在注釋一句乃至數句時,只摘出句首的二三個字,以“某某句”“某某二句”等的形式作為注釋詞條。
最后看譯文。《史記》是用古代書面語即俗稱的文言文寫成,而司馬遷又是寫史傳文的大手筆,語言精辟,文字簡練,修辭多變,再加上古今語法的變化,給初學者的閱讀理解,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礙。而在民國初年,提倡人們寫白話文,正是文化界興起的一種時尚。本書在此雙重因素的影響下,把所選之文都譯為白話文,稱作“譯俗”。而且還盡量地口語化,力求鮮活,故譯文和原文在語句之間并不求其一一對應整齊,是按當時的口語習慣翻譯,讀來便會產生平易親近的語感,至少從字面上可進一步幫助初學者的閱讀理解。先看《項羽初起》篇中的一段原文:“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再對照看“譯俗”之文:“項籍少年的時候,讀書沒有成功,就丟掉書去學劍,又學不成功,項梁不歡喜他。籍道:‘讀書只能夠記錄些名姓罷了。劍不過抵敵一人,不夠我學,要學敵得過一萬人的法術才好。’于是項梁便教他些兵法,籍快活極了;但是大略曉得些他的意思,又不肯完全學畢他。”先看《朱公救中男》篇中的一段原文:“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于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子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再對照看“譯俗”之文:“朱公住在定陶的地方,生一個小兒子,到了小兒子壯年了,那朱公的第二個兒子卻殺死一人,因此便關在楚國的牢獄里,朱公道:‘為了殺人辦死罪,這是該當如此的;但是我聽見說有千金家產的兒子,不肯死在市上的。’便告訴小兒子,叫他去看那中兒子,當下又裝了黃金二萬四千兩,放在褐色的器具里頭,另用一輛牛車載去。并叫小兒子押著同往。朱公的大兒子,知道了一定要求要去,朱公只是不聽他。大兒子道:‘一家里的大兒子叫做家督,現在二弟犯了罪,你不叫我去看他,反叫小弟去,這總是我沒出息的不好’,就要想自殺。他的母親見了大兒子這樣消極,就對朱公道:‘現在你差小兒子去,未必能夠救活二兒子,卻先傷掉一個大兒子,怎么樣好?’朱公聽得這話,沒有別法,就差大兒子去。又寫了一封信,叫他交給從前和他要好的那個朋友莊生,吩咐他道:‘你到了,就把這千金放在莊生家里,任憑他怎么樣辦,切不可和他爭事!’”先看《觸龍說趙太后》篇中的一段原文:“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入,徐趨而坐,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體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耳。’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間者殊不欲食,乃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不和之色少解。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憐愛之,愿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昧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再對照看“譯俗”之文:“只有做左師的官,名叫觸龍的,他情愿去和太后相見;既然去了,太后一股怒氣,就出來會他。觸龍進去,慢慢兒坐下,自己謝罪道:‘老臣有了腳病,常常不能快走,因是不和你相見已長久了,自己寬恕自己。想你也原諒我的苦衷的;只怕你的玉體,有什么不適意,所以愿意再來朝見你太后。”太后道:“老婦只靠著車子代走罷了。’觸龍道:‘一天里飲食,難免減少么?”太后道:“每天只是吃些稀飯。’觸龍道:‘老臣現在著實不想吃東西,只是每天勉強走了三四里,才稍稍進些歡喜吃的東西。調和著身體呢。’太后道:‘這是老婦辦不到了。’這時太后的面色,稍為和平些兒。
左師公觸龍道:‘老臣有個賤兒子,名叫舒祺,年紀頂輕,沒有什么出息,但我已經衰老,心里暗暗歡喜他,可憐他。現在情愿叫他充當“黑衣”的職務,保護你王家的宮室。這是我冒了死,也要講給你聽的。’太后道:‘我總能應許你,現在他幾歲呢?’觸龍答道:‘今年十五歲了,他雖然年紀還輕,但我總趁著我還沒有死的時候,當面來拜托你。’太后道:‘堂堂的丈夫,也愛憐小兒子么?’觸龍答道:‘弗瞞你說,比那婦人們還要過分些呢!’太后笑道:‘婦女們和丈夫是兩樣的,還要加幾倍呢!’”先看《留侯遇圯上老人》中的一段原文:“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再對照著“譯俗”之文:“良在下邳地方,無聊得很,常常走到下邳的橋上去散步。那橋上有一個老人,穿了褐色的衣服,看見張良走近來,故意把鞋子拋落在橋下,便對張良道:‘小孩子!到橋下替我拾鞋子來。’良聽得這話,怔了一怔,要想罵他,只因他年紀已老,便勉勉強強耐著,走下去替他拾鞋子。待張良已經拾得鞋子來了,老人又道:‘替我穿起!’張良心想,既然替他拾來,便替他穿了罷,因是跪了下來,就替他穿起。老人當下伸著腳給他著,穿罷,笑了一笑自己走去,良很奇怪他,眼睛對著老人看。老人已經走了一里遠,又折回橋上來對張良道:‘你這小孩子很可教導。過了五天,趁天亮時候,仍舊和我相會在這里!’張良又很奇怪他,便跪下應了一聲諾。等五天已經過來了,那時天纔亮,良便依他的約趕去,那知老人已經先在那里了。老人怒道:‘和我老人訂約,你倒后來,是為了什么呢?你去罷!過了五天,早些再到這里來會。’過了五天,剛是雞鳴,良便去了,不想老人又先在那里。老人又怒道:‘你總落后,是為了什么呢?你去罷!過了五天,再早些來。’五天過來了,天還沒有到半夜,張良便動身趕去了,等了一會,老人也來了。老人很快活的說道:‘應該這樣。’”這幾段文字中的人物對話,司馬遷原文已很傳神地寫出各種人物的口吻語氣,頗為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從人物個性化的語言突顯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譯文既能忠實于原文的意思,又能把逼肖其人的書面語對話,通過再創作而變為又準確又傳神的口語化對話。舉一反三,從輔助閱讀的角度看全書口語化的譯文,對初學者確是大有益處。
秦同培撰寫編輯的著作雖較多,但似乎對《史記》則情有獨鐘,出版《〈史記〉評注讀本》后,又對其進行修訂,于1936年出版《廣注語譯〈史記〉精華》,但刪掉了評語。所以,我們這次仍以選文、評語、注釋、譯文四部分齊全的《〈史記〉評注讀本》為整理對象。經過對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的調查,俱未收藏此本,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影印本,也未說明依據哪一家圖書館收藏的石印本進行影印的。這次整理采用影印本作為工作底本,以上海圖書館所藏《廣注語譯〈史記〉精華》為參校本,在校記中簡稱《廣注》,也參校中華書局2014年修訂本《史記》,在校記中簡稱今本。凡較明顯的訛誤及讀文則出校說明。凡注文及譯文中的明顯錯字只在校記中加以說明,不改原文。
另外,這次整理時,盡量保持與底本編排體例相一致,只是作一點技術上的處理。如改豎排為橫排,以便適應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又如改雙行小字為單行小字,以求爽朗閱目的版面效果。再如將注文序號由漢文數字改為阿拉伯數字。底本注文有幾處模糊不清的字,而《廣注》注文卻又不同,對此則不作臆補,用方框代替,一字一框。
趙望秦陳睿
2016年金秋于陜西師范大學文淵樓二段
秦同培,清末江蘇無錫人。早年做過國文教師,后在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做編輯。一生編輯了大量語文教科書和語文讀本、教案。
陳睿,女,碩士,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師從趙望秦教授。
趙望秦(1953-),男,漢,陜西西安人,文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的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研究專家。
五帝本紀贊 1
周室之興節《周本紀》 2
古公遷岐節《周本紀》 4
繆公赦食馬之報節《秦本紀》 6
報殽之役節《秦本紀》 8
繆公霸西戎節《秦本紀》 11
秦廢封建為郡縣節《秦始皇本紀》 14
秦始皇焚書節《秦始皇本紀》 16
項羽初起節《羽本紀》 19
項羽奪宋義軍救趙節《羽本紀》 23
鴻門之宴節《羽本紀》 26
垓下之困節《羽本紀》 33
項羽本紀贊 38
高祖初起異征節《高祖本紀》 39
沛公先入關節《高祖本紀》 41
漢高還沛置酒節《高祖本紀》 44
除誹謗之禁節《文帝本紀》 46
除肉刑節《文帝本紀》 47
六國表序 49
秦楚之際月表序 53
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序 55
高祖功臣年表序 59
禮書節 61
李少君卻老方節《封禪書》 64
漢武塞瓠子決節《河渠書》 67
卜式輸財節《平準書》 69
季札使諸侯節《吳太伯世家》 72
齊桓公稱霸節《齊世家》 76
燕噲讓國節《燕世家》 80
宋襄公伐鄭節《宋世家》 82
驪姬殺申生節《晉世家》 84
晉靈不君節《晉世家》 86
張儀說楚絕齊節《楚世家》 89
朱公救中男節《越世家》 91
程嬰存孤節《趙世家》 95
觸龍說趙太后節《趙世家》 100
信陵君諫伐韓節《魏世家》 103
陳軫誑韓絕秦節《韓世家》 109
威王治齊節《田敬仲完世家》 112
騶忌事威王節《田敬仲完世家》 113
夾谷之會節《孔子世家》 116
孔子陳蔡之阨節《孔子世家》 119
孔子世家贊 122
竇太后幸遇節《外戚世家》 123
田生為營陵侯畫策節《荊燕世家》 127
朱虛侯行酒節《齊悼惠王世家》 130
高祖封功臣節《蕭相國世家》 131
召平吊蕭相國節《蕭相國世家》 135
曹參入相節《曹參世家》 136
留侯遇圯上老人節《留侯世家》 139
留侯輔翼太子節《留侯世家》 142
陳平解滎陽圍節《陳丞相世家》 147
陳平計擒韓信節《陳丞相世家》 150
漢文帝細柳勞軍節《絳侯世家》 153
梁孝王世家全 155
伯夷列傳全 160
管子列傳 165
晏子列傳 168
老子列傳 171
莊子列傳 174
伍胥出亡節《伍子胥列傳》 176
伍胥借吳報怨節《伍子胥列傳》 179
伍胥諫毋輕越節《伍子胥列傳》 184
子貢列傳節《仲尼弟子列傳》 188
商鞅變法節《商君列傳》 195
趙良諫商君節《商君列傳》 199
蘇秦說齊歸燕十城節《蘇秦列傳》 204
蘇秦感怒張儀節《張儀列傳》 208
孟子列傳 211
荀卿列傳 216
孟嘗君立薛節《孟嘗君列傳》 219
孟嘗君好客節《孟嘗君列傳》 221
馮驩客孟嘗君節《孟嘗君列傳》 224
平原君殺笑躄者節《平原君列傳》 227
毛遂自薦節《平原君列傳》 229
虞卿說趙王一節《虞卿列傳》 233
虞卿說趙王二節《虞卿列傳》 236
信陵君列傳上 240
信陵君列傳中 244
信陵君列傳下 249
春申君說秦昭王節《春申君列傳》 254
春申君歸楚太子節《春申君列傳》 261
范睢相秦節《范睢列傳》 263
藺相如完璧歸趙節《廉藺列傳》 271
藺相如權制秦王廉頗節《廉藺列傳》 276
李牧破匈奴節《李牧列傳》 279
田單列傳 281
屈原列傳 286
聶政列傳節《刺客列傳》 293
李斯列傳論 298
養卒說燕歸趙王節《耳余列傳》 299
貫高白張王不反節《耳余列傳》 301
隨何說英布歸漢節《黥布列傳》 305
韓信拜將節《淮陰侯列傳》 310
韓信背水陣節《淮陰侯列傳》 313
蒯通說韓信自王節《淮陰侯列傳》 317
韓信之族滅節《淮陰侯列傳》 323
淮陰侯傳贊 325
盧綰得幸于漢王節《盧綰列傳》 326
田橫義烈節《田儋列傳》 328
劉敬測匈奴節《劉敬列傳》 331
叔孫通定朝儀節《叔孫通列傳》 332
季布列傳 336
樂布列傳 342
張釋之不拜上林嗇夫節《張釋之列傳》 345
張廷尉持平決獄節《張釋之列傳》 347
馮唐列傳 350
魏其侯列傳 354
武安侯列傳 357
灌將軍列傳上 361
灌將軍列傳下附贊 367
李將軍列傳節 374
冒頓弒父擊胡節《匈奴列傳》 382
酷吏列傳序 385
張騫使西域節《大宛列傳》 387
游俠列傳序 391
優孟傳節《滑稽列傳》 395
優旃傳節《滑稽列傳》 399
貨殖列傳序 400
貨殖傳概論 405
前言
這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史記〉評注讀本》,原為近代一位教師兼編輯工作者秦同培所選輯,而又經過我們以2014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史記〉文獻研究輯刊》所收1924年上海世界書局石印本為底本進行整理后出版的一個新校本。
《〈史記〉文獻研究輯刊》據以影印的底本,其書名在目錄和正文的首行及書內版心的上端均題為《言文對照〈史記〉評注讀本》,不過,“言文對照”為雙行小字,故此書既可全稱為《言文對照〈史記〉評注讀本》,也可簡稱為《〈史記〉評注讀本》。《〈史記〉文獻研究輯刊》影印本的題名則用簡稱,我們這次整理,也采用簡稱作為這個新校本的書名。
此書首為“編輯大意”,共有八條,分別說明選輯本書的緣由、方法、內容、主旨及目的等。次為“言文對照《史記》評注讀本目錄”,共有一百二十篇題目,或仍襲《史記》舊題,或以人物故事為據另擬新題,而以后者為主。凡屬全錄《史記》本文的篇目,即在題下以小字注一“全”字;凡選錄《史記》本文的篇目,即在題下以小字注為“節某某本紀”“節某某世家”“節某某列傳”等。再次為正文,如本書的全名所示,內容包括原文、評語、注釋、譯俗四部分。
本書實為一種通俗性普及型的《史記》選本,這與選輯者秦同培的生活時代、工作性質和專業知識有著密切的關系。
晚晴時期,西學東漸,西方的各種思想意識已開始沖擊中國這個文明古老大國的國門。當時代的步伐邁入民國后,則國門大開,使西方的思想及制度一涌而入,多被接受。在此大潮下,文化教育事業轉型變化的速度和深度最為突出,成就也最為顯著。在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中,華東和華南沿海一帶走在了最前面。尤其是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通航及停泊的便利條件,占得先機,首先建立起近代化的大都市,進而輻射到江浙兩省,由此產生了一批或完全地接受、或有條件地接受西方各種政治思想和社會制度的或為全新式的、或為半新半舊式的知識分子,并身體力行,既積極地宣傳,又努力地實踐。于是,江蘇教育界和出版業涌現出一批被稱為“蘇派”的新式教育家和新式出版商,或在新式學校教書育人,或在新式出版機構編寫和出版新式教材。其中,江蘇無錫人秦同培則是兼而有之,既先在無錫東林小學堂等新式學校擔任教課老師多年,具有了較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后又在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新式出版機構擔任編輯多年,具備了很專業的編輯工作經驗。所以,秦同培到世界書局工作后,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優勢,編輯并出版了大量的語文課教材,以及和語文課的教學及學習相關的輔導教案、課外讀物。他憑一己之力編輯的供學校教育使用的語文課本等專業書籍,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在“蘇派”教育工作者中是名列前茅的。而曾參與編輯的語文教材也有《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教授法》《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教授法》等多種。另外,秦同培還編撰《〈史記〉評注讀本》《〈國策〉精華》《〈國語〉精華》《評注〈孫子〉讀本》《〈兩漢書〉精華》《〈文選〉讀本》等注譯本,這些顯然是供學生在課下閱讀而能提高古文水平的通俗性普及型的讀物。
秦同培曾在學校教授語文知識,又在出版機構編輯語文課本,自然是很熟悉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教材使用的情況,于是在編撰《〈史記〉評注讀本》這一部普及型的《史記》選本時,也當然會照顧到學生及一般讀者的接受能力和閱讀特點。今日再來閱讀《〈史記〉評注讀本》,仍舊不難發現這一明顯的特征,即選文的精華性、評語的簡明化、注釋的廣泛性、譯文的口語化。
先看選文。如從《秦本紀》中只選出涉及秦繆公的三段文字,分別擬題為《繆公赦食馬之報》《報崤之役》《繆公霸西戎》,即取秦繆公一生的主要事跡揭示明白,一是寫秦繆公以寬恕仁慈之懷重人不重馬,后在危機時刻得到回報;二是寫秦繆公能夠自我檢討而自我悔過,最終取得勝利,報仇雪恨;三是寫秦繆公選賢任能,明君與賢臣契合而獲取霸主地位。不僅文字描寫精采,故事也頗具典型性。又如《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的事跡頗多,但只從中選出兩段文字,分別擬題為《秦廢封建為郡縣》《秦始皇焚書》,一寫秦始皇立郡縣而統一天下之大功,一寫秦始皇焚燒書籍而破壞文化之大過,僅此二事,即可將秦始皇一生的歷史是非概括明白。再如從《趙世家》所記載二百多年間的人物故事中僅選了二段文字,分別擬題為《程嬰存孤》《觸龍說趙太后》,一寫在晉國的一場忠奸闘爭中,為救忠臣的遺孤,公孫杵臼慷慨赴死,程嬰忍辱負重,艱難撫養孤兒成人,終于滅了奸臣,報了大仇,使趙家亡而復存,才有了后來戰國七雄的趙國;一寫秦國派兵急攻趙國之時,觸龍用了巧妙的言辭成功地勸說趙太后愿意讓小兒子去齊國做人質,以滿足齊國同意出兵救趙的條件。兩段文字的敘寫絕不相類,卻都精采無倫。前者似乎全寫故事,后者似乎全寫對話,但前者在故事的背后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后者在對話的當中表現家庭人倫的情感。盡管此書乃《史記》的一個選本,但《史記》中有些傳記,為司馬遷生花妙筆的佳構杰作,故事精采,文字精采,為人處世的思想質量也精采,全篇都是精華,不能截斷,不可節選,故而也就全篇照錄。如《伯夷列傳》《信陵君列傳上》《信陵君列傳中》《信陵君列傳下》《田單列傳》《季布列傳》《欒布列傳》《灌將軍列傳上》《灌將軍列傳下》等,或以敘事勝,或以寫人勝,或以表意勝,或以抒情勝,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不惜筆墨而全錄,以備勝覽。但也有全錄的傳記,可能因見解的不同,在今日看來甚不以為然,如《梁孝王世家》一篇。通觀《〈史記〉評注讀本》之選文,可謂是一部精華濃縮版的《史記》。
再看評語。從文學的各種角度、史學各個層面對所選篇章進行較全面系統的評述議論,有評議結構脈絡的,有評說修辭用字的,有評論精語警句的,有評述寫作方法的,有評析人物形象的,有評價人物功過的,有分辨是非曲直的,有總結經驗教訓的,還有借古鑒今以針對現實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無論是哪個角度哪個層面,都寫得簡潔明了,平實易懂,不故作深解,并力戒生澀。如評《秦始皇焚書》一篇:“首段敘青臣之頌,不消幾句而詞意自然豁達,此史筆之變調也。中末兩段,重見古今二字,蓋始皇之所以焚書。以其道古而不言今,是文即以‘古今’,二字作骨,故說得極有波瀾。”又如評《項羽本紀贊》一篇:“通篇以‘暴’字作骨,以‘興亡’二字為線索,故用褒貶法以證實之。‘然羽’一段,正寫其興之暴,極褒項羽‘及羽’至‘難矣’,是一貶。‘自矜’至‘過矣’,是二貶。‘乃引’至‘謬哉’,是三貶。中用‘三年’、‘五年’響應暴字,一唱三嘆,將全紀神情,完全結束,煞是神筆。”又如評《程嬰存孤》一篇:“文分三段,首敘事之起原,中寫藏匿趙孤,末述程嬰就死。順次說來,要以屠岸賈之惡,著程嬰之忠。忠臣賊子,界若鴻溝,令讀者頓生尚義之感。”又如評《韓信之族滅》一篇:“淮陰之死,大不快人意,當時后代皆為之悲傷。呂后亦悍矣,蕭何亦諛從矣。文能道之詳盡,纖悉無遺。而韓信的悔語,尤令人嗚咽流涕。可謂將專制之酷毒,寫得淋漓盡致。”又如評《淮陰侯傳贊》一篇:“驕盈取損,自滿必敗。史公以此譏韓信,蓋非以成敗論人也。誠至當之語,文極簡潔,極雅麗,頗耐人尋味。”又如評《灌將軍列傳上》一篇:“前幅寫灌夫之壯勇,波瀾層出,姿態橫生。后幅寫灌夫之剛直,包羅萬象,卻又層次極清。學作紀敘文,能舉頭緒多端之事,絕不陵亂,斯稱能手。史公作傳,能趁勢引入諸瑣細事,益見精神,最是傳記神品。”又如評《貨殖列傳序》一篇:“財貨為富國之大源,民性之大欲。自淺夫高談德義諱言財利,遂致賤視工商以為末業。于是我國日用百貨之文明,遂永不發達。至今東西洋大通,相形遂劇見其絀,可為浩嘆。史公于千數百載上,竭力著其關系之重要,此種識力,真不易多得!后人乃更有謂史公實識嗜利者,真迂繆甚矣。”將此種種精采中肯之評語,與濃縮精華之史文一一對讀,頗能生發相得益彰之功效。通閱《〈史記〉評注讀本》之評語,可謂是一部精華濃縮版《史記》的簡明評論集。
再看注釋。《史記》的撰寫宗旨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載,對初學者來說,在閱讀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難度。故史文中凡遇到國家名、民族名、政區名、城市名、帝王名、諸侯名、古人名、制度名、禮儀名、爵位名、官職名、山水名、動物名、植物名、器物名、圖書名、食物名、衣物名、星象名、疾病名等專門名詞術語等和一些古今字、通假字、難認的字、難讀的音等,都有簡明扼要的注釋或講解,涉及的知識范圍很廣。注文細瑣,無需舉證,讀者取觀,自可明白。惟有注讀音和注地名,需要說明一下。注釋難讀的讀音,使用的是直音法,即用常見易識的同音字標示讀音。有些先出現而已出注的字詞術語,如在后文又出現,就不再作重復注釋,只說明注釋已見前某某篇。特別要注意的是大量的地名注釋。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地名都有所變化,尤其是行政區劃及其名稱,變動更改,特別頻繁。所以,注釋古代地理,自然要說明其地在當代的什么地方,其名是當代的什么地名,所用的都是清末民初時期的地理名稱。還有一種較特殊的注文形式,即在注釋一句乃至數句時,只摘出句首的二三個字,以“某某句”“某某二句”等的形式作為注釋詞條。
最后看譯文。《史記》是用古代書面語即俗稱的文言文寫成,而司馬遷又是寫史傳文的大手筆,語言精辟,文字簡練,修辭多變,再加上古今語法的變化,給初學者的閱讀理解,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礙。而在民國初年,提倡人們寫白話文,正是文化界興起的一種時尚。本書在此雙重因素的影響下,把所選之文都譯為白話文,稱作“譯俗”。而且還盡量地口語化,力求鮮活,故譯文和原文在語句之間并不求其一一對應整齊,是按當時的口語習慣翻譯,讀來便會產生平易親近的語感,至少從字面上可進一步幫助初學者的閱讀理解。先看《項羽初起》篇中的一段原文:“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再對照看“譯俗”之文:“項籍少年的時候,讀書沒有成功,就丟掉書去學劍,又學不成功,項梁不歡喜他。籍道:‘讀書只能夠記錄些名姓罷了。劍不過抵敵一人,不夠我學,要學敵得過一萬人的法術才好。’于是項梁便教他些兵法,籍快活極了;但是大略曉得些他的意思,又不肯完全學畢他。”先看《朱公救中男》篇中的一段原文:“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于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子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再對照看“譯俗”之文:“朱公住在定陶的地方,生一個小兒子,到了小兒子壯年了,那朱公的第二個兒子卻殺死一人,因此便關在楚國的牢獄里,朱公道:‘為了殺人辦死罪,這是該當如此的;但是我聽見說有千金家產的兒子,不肯死在市上的。’便告訴小兒子,叫他去看那中兒子,當下又裝了黃金二萬四千兩,放在褐色的器具里頭,另用一輛牛車載去。并叫小兒子押著同往。朱公的大兒子,知道了一定要求要去,朱公只是不聽他。大兒子道:‘一家里的大兒子叫做家督,現在二弟犯了罪,你不叫我去看他,反叫小弟去,這總是我沒出息的不好’,就要想自殺。他的母親見了大兒子這樣消極,就對朱公道:‘現在你差小兒子去,未必能夠救活二兒子,卻先傷掉一個大兒子,怎么樣好?’朱公聽得這話,沒有別法,就差大兒子去。又寫了一封信,叫他交給從前和他要好的那個朋友莊生,吩咐他道:‘你到了,就把這千金放在莊生家里,任憑他怎么樣辦,切不可和他爭事!’”先看《觸龍說趙太后》篇中的一段原文:“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入,徐趨而坐,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體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耳。’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間者殊不欲食,乃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不和之色少解。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憐愛之,愿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昧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再對照看“譯俗”之文:“只有做左師的官,名叫觸龍的,他情愿去和太后相見;既然去了,太后一股怒氣,就出來會他。觸龍進去,慢慢兒坐下,自己謝罪道:‘老臣有了腳病,常常不能快走,因是不和你相見已長久了,自己寬恕自己。想你也原諒我的苦衷的;只怕你的玉體,有什么不適意,所以愿意再來朝見你太后。”太后道:“老婦只靠著車子代走罷了。’觸龍道:‘一天里飲食,難免減少么?”太后道:“每天只是吃些稀飯。’觸龍道:‘老臣現在著實不想吃東西,只是每天勉強走了三四里,才稍稍進些歡喜吃的東西。調和著身體呢。’太后道:‘這是老婦辦不到了。’這時太后的面色,稍為和平些兒。
左師公觸龍道:‘老臣有個賤兒子,名叫舒祺,年紀頂輕,沒有什么出息,但我已經衰老,心里暗暗歡喜他,可憐他。現在情愿叫他充當“黑衣”的職務,保護你王家的宮室。這是我冒了死,也要講給你聽的。’太后道:‘我總能應許你,現在他幾歲呢?’觸龍答道:‘今年十五歲了,他雖然年紀還輕,但我總趁著我還沒有死的時候,當面來拜托你。’太后道:‘堂堂的丈夫,也愛憐小兒子么?’觸龍答道:‘弗瞞你說,比那婦人們還要過分些呢!’太后笑道:‘婦女們和丈夫是兩樣的,還要加幾倍呢!’”先看《留侯遇圯上老人》中的一段原文:“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再對照著“譯俗”之文:“良在下邳地方,無聊得很,常常走到下邳的橋上去散步。那橋上有一個老人,穿了褐色的衣服,看見張良走近來,故意把鞋子拋落在橋下,便對張良道:‘小孩子!到橋下替我拾鞋子來。’良聽得這話,怔了一怔,要想罵他,只因他年紀已老,便勉勉強強耐著,走下去替他拾鞋子。待張良已經拾得鞋子來了,老人又道:‘替我穿起!’張良心想,既然替他拾來,便替他穿了罷,因是跪了下來,就替他穿起。老人當下伸著腳給他著,穿罷,笑了一笑自己走去,良很奇怪他,眼睛對著老人看。老人已經走了一里遠,又折回橋上來對張良道:‘你這小孩子很可教導。過了五天,趁天亮時候,仍舊和我相會在這里!’張良又很奇怪他,便跪下應了一聲諾。等五天已經過來了,那時天纔亮,良便依他的約趕去,那知老人已經先在那里了。老人怒道:‘和我老人訂約,你倒后來,是為了什么呢?你去罷!過了五天,早些再到這里來會。’過了五天,剛是雞鳴,良便去了,不想老人又先在那里。老人又怒道:‘你總落后,是為了什么呢?你去罷!過了五天,再早些來。’五天過來了,天還沒有到半夜,張良便動身趕去了,等了一會,老人也來了。老人很快活的說道:‘應該這樣。’”這幾段文字中的人物對話,司馬遷原文已很傳神地寫出各種人物的口吻語氣,頗為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從人物個性化的語言突顯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譯文既能忠實于原文的意思,又能把逼肖其人的書面語對話,通過再創作而變為又準確又傳神的口語化對話。舉一反三,從輔助閱讀的角度看全書口語化的譯文,對初學者確是大有益處。
秦同培撰寫編輯的著作雖較多,但似乎對《史記》則情有獨鐘,出版《〈史記〉評注讀本》后,又對其進行修訂,于1936年出版《廣注語譯〈史記〉精華》,但刪掉了評語。所以,我們這次仍以選文、評語、注釋、譯文四部分齊全的《〈史記〉評注讀本》為整理對象。經過對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的調查,俱未收藏此本,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影印本,也未說明依據哪一家圖書館收藏的石印本進行影印的。這次整理采用影印本作為工作底本,以上海圖書館所藏《廣注語譯〈史記〉精華》為參校本,在校記中簡稱《廣注》,也參校中華書局2014年修訂本《史記》,在校記中簡稱今本。凡較明顯的訛誤及讀文則出校說明。凡注文及譯文中的明顯錯字只在校記中加以說明,不改原文。
另外,這次整理時,盡量保持與底本編排體例相一致,只是作一點技術上的處理。如改豎排為橫排,以便適應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又如改雙行小字為單行小字,以求爽朗閱目的版面效果。再如將注文序號由漢文數字改為阿拉伯數字。底本注文有幾處模糊不清的字,而《廣注》注文卻又不同,對此則不作臆補,用方框代替,一字一框。
趙望秦陳睿
2016年金秋于陜西師范大學文淵樓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