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什么?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共一百三十篇,記載了上至炎黃,下至漢武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其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為什么讀《史記》?
●我們從哪里來
追溯祖先與姓氏起源,答案在這里
●縱觀歷史三千年
積淀歷史知識,培養大局觀
●用故事培養國學興趣
回歸史實,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掌握歷史名人典故
以史為鑒,啟迪人生智慧
這套《少年讀史記故事》又是什么?
《少年讀史記故事》共六冊,精選《史記》中的經典篇目,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以通俗易懂、生動有趣、詼諧活潑的筆觸,為少年讀者講述《史記》中的歷史故事,讓中小學生們“零門檻”進入《史記》的恢弘世界。
本書主要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三千年間帝王將相、儒林游俠等各個時期重要人物的事跡。包括:齊太公、魯周公、秦始皇、劉邦、項羽、漢文帝、漢武帝、范雎、樂毅、廉頗、呂不韋、荊軻、韓信等數名著名歷史人物。
作者設計了提出問題、講述歷史、畫外音解讀、原著經典精選、精選譯文和詞語解釋六大板塊,讓孩子們通過閱讀本書,盡可能多地了解《史記》的精彩內容。為了更吸引小讀者,還采用了傳統繪畫風格來為本作品配圖,希望能讓孩子了解史記作品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古樸的中國畫,達到史畫共賞的目的。
《名臣風骨》講了什么?
本書《少年讀史記故事.名臣風骨》是《列傳》的第一冊,講述了名醫良將如管仲、晏嬰、老子、韓非、孫武、孫臏、吳起等人的故事。
管仲和晏嬰的故事出自《管晏列傳》,是春秋中后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司馬遷略去了二人的主要事跡,而“論其軼事”。文章著重選取了管鮑之交、晏嬰推薦越石父和作者的故事,娓娓動人,天然成趣,于細微處見精神,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愛憎。
老子和韓非子的故事出自《老子韓非列傳》,是一篇關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申子(申不害)和韓非子四人的合傳。司馬遷以老子“深遠”,說其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并將其與申、韓同傳,勾勒出道、法兩家嬗變傳承之關系。又附莊子,蓋看重其“沈洋自恣以適己”的修身處世之道,還特意列舉楚威王聘莊子為相的故事。
孫武和孫臏的故事出自《孫子吳起列傳》,實際上是我國古代三位著名軍事家的合傳。作者著重寫了孫武“吳宮教戰”,孫臏以兵法“圍魏救趙”、馬陵道與龐涓智斗,以及吳起在魏、楚兩國一展軍事才能,使之富國強兵的事跡。
伍子胥的故事出自《伍子胥列傳》,伍子胥,春秋末期的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楚國人。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楚平王懷疑太子作亂,于是遷怒于伍子胥之父伍奢和兄長伍尚,將他們騙到郢都殺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吳國。伍子胥到吳國后受到闔閭重用,發兵擊敗楚國,破楚首都郢;子胥掘楚王墓,鞭尸三百,報父兄之仇。
張儀的故事出自《張儀列傳》,記載了張儀、陳軫、公孫衍這三個人的事跡。
孟嘗君的故事出自《孟嘗君列傳》,本篇是孟嘗君的專傳。孟嘗君是齊國宰相田嬰的庶子,以其機警鋒利的言談博得田嬰的賞識,取得太子地位后承襲了田嬰的封爵。他認為“相門必有相”,為了出人頭地,廣泛招攬“賓客及亡人有罪者”并“舍業厚遇之”,得食客三千人。湣王派他入秦為相,被扣押,終賴食客“雞鳴狗盜之徒”的幫助,逃出秦國。歸齊后任齊相,后因湣王猜忌出奔,任為魏相,聯合秦、趙等國攻破齊國。從此,中立于諸侯國之間。
平原君的故事出自《平原君虞卿列傳》,是“戰國四公子”之一、趙國平原君趙勝和同時期趙國上卿虞卿的合傳。平原君以善養“士”著稱,有賓客數千人,曾三任趙相。平原君于秦國圍困邯鄲的危急時刻,在毛遂的鼎力協助下與楚訂立盟約,求得救兵,又能接受李同的意見散金勵士,從而取得抗秦存趙的勝利,可算是亂世之中的倜儻公子。虞卿原是游說之士,因諫說趙王被任為上卿。他長于戰略謀劃,在長平之戰前主張聯合楚魏迫秦媾和;邯鄲解圍后,力斥趙郝、樓緩的媚秦政策,堅持主張以趙為主聯合齊魏抵抗秦國。后因拯救魏相魏齊的緣故,拋棄高官厚祿離開趙國,終困于梁,遂發憤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