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多居住于地理、氣候條件災害傾向較強的地區,因社會經濟條件所限使得抵御災害的基礎設施不足,導致災害呈常態發作且往往造成嚴重損失。《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災害管理理論與實踐》基于對發生過嚴重自然災害的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在應對災害時的行為進行田野調查,將觀察的視點放置于承災體(即社區)之上,從災害的社會屬性出發,以文化和社會變遷為切入點,了解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社區在災害的不同階段應對災害的行為特點的相關性,分析其對應災能力影響的優勢與不足,提出提升少數民族社區防災減災能力的模式與方法。
從事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發展及社會學等方面管理與研究的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高校教師和研究生
`
`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少數民族地區及自然災害相關理論 1
第一節 我國的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地區 4
第二節 自然災害 11
一、自然災害的概念及其雙重屬性 11
二、災害系統理論 13
三、災害的社會科學研究 24
第三節 我國自然災害概況 29
一、自然災害的背景 32
二、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災害概況 36
第二章 少數民族社區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云南盈江縣拉勐寨 40
第一節 地震災害 40
一、地震災害種類與地震響應分級 41
二、地震災害特點 46
三、地震與地震災害分布及其產生的原因 49
第二節 地震帶上的傣族村寨——拉勐寨 58
一、地震帶來的變遷 61
二、災害打擊的緩沖劑——傳統文化 69
三、災害損失的主因分析 83
第三章 少數民族社區應對地質災害能力——貴州關嶺縣大寨村 87
第一節 地質災害 88
一、地質災害成因 88
二、滑坡災害 90
三、泥石流災害 98
第二節 少數民族地區地質災害概況 112
第三節 被掩埋的村莊——大寨村 114
一、災害突至而破壞長久 116
二、大寨村的災害影響遷延日久源于多因素疊加 129
第四章 少數民族社區雪災應對能力 142
第一節 雪災 142
一、雪災種類 144
二、雪災分級 146
三、雪災分布與形成 147
第二節 少數民族地區雪災 148
一、少數民族地區雪災災情 148
二、少數民族地區雪災發生特點 151
第三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與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雪災 152
一、研究區域概況 152
二、稱多、瑪多雪災情況 157
三、稱多、瑪多雪災成災分析 162
第四節 新疆北疆地區雪災 165
一、研究區概況 165
二、北疆地區雪災災情 169
三、北疆地區雪災成災分析 171
第五章 少數民族社區應災能力分析——基于拉勐寨和大寨村的田野調查 179
第一節 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災害特點及危害 180
一、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災害特點 180
二、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災害的危害 181
第二節 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災害多發的原因分析 184
一、自然條件原因 184
二、社會原因 185
第三節 社區居民和災害——問卷調查 187
第四節 拉勐寨和大寨村應災能力差異分析 188
一、社會資本的差異 188
二、災害發生的頻度不同 191
三、社會變遷的劇烈程度 192
四、參與和溝通的程度 193
第六章 社區的應災能力 195
第一節 社區的應災能力概況 195
第二節 國際社區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實踐 197
一、世界衛生組織——“安全社區” 197
二、聯合國減災戰略——“社區恢復力”建設 198
三、美國——“減災型社區” 199
四、亞洲備災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災害風險管理” 200
第三節 我國社區減災管理能力現狀 201
一、未能充分發揮社區自組織的作用 203
二、災害應急預案不完善 204
三、防災意識淡薄 204
四、對農村社區扶持不足 205
第七章 少數民族社區應災能力的再生產 206
第一節 備災能力 207
一、少數民族社區與提高風險認知、完善預警系統和傳播途徑結合 207
二、完善各層級的應急預案 210
三、傳統知識與加強公眾災害教育結合 211
四、提高建筑物及基礎設施抵御災害能力 213
五、科學配置救援物資儲備 215
六、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減災示范社區的建設 216
第二節 應急救助能力 218
一、強化突發狀況下少數民族社區的應急組織方式 218
二、提升基礎設施和基本救援物資保障水平 220
三、緊急醫療救援水平 221
第三節 災后恢復重建能力 221
一、生產、生活的恢復 222
二、文化的恢復 226
主要參考文獻 230
附錄 本書涉及的地名及其簡稱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