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漢語史書系: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研究》分八章。其基本結構:
第一章是緒論。主要說明本課題研究的歷史、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意義,運用的理論及方法,研究的思路及結構。
第二章是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性質、研究模式。主要闡明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性質、類型,建立研究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是中曰同形異義漢字詞演進歷史。論述日本明治之前、明治時期、大正昭和前期、20世紀70年代后四個時期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的歷史存在及特點。
第四章是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存在形態的差別。論述當代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語義、語音、結構、語用的差別。
第五章是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接受和攝取的因素。論述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接受和攝取的各種社會性因素、途徑、方式、方法等問題。
第六章是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學習與教學方略。論述“理解與表達”: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學習偏誤及糾正,這是學習者的角度。“同中求異”: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教學策略與“曲徑通幽”,這里探討的是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教學模式,是從教師實施教學的角度出發的。
第七章是論述清末北京官話常用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以《日清會話辭典》等為依據。
第八章是余論。指出《東亞漢語史書系: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研究》的創新點、需要延伸思考的問題及對本課題研究未來的展望等。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課題研究的歷史、現狀及存在問題
第二節 本課題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 本課題研究所運用的理論及方法
第四節 本課題研究的思路及結構
第二章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性質、類型及研究模式
第一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性質
第二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類型
第三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研究模式
第三章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生成與演進
第一節 日本明治之前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第二節 日本明治時期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第三節 日本大正昭和前期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第四節 日本20世紀70年代后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第四章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存在的形態差別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課題研究的歷史、現狀及存在問題
第二節 本課題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 本課題研究所運用的理論及方法
第四節 本課題研究的思路及結構
第二章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性質、類型及研究模式
第一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性質
第二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類型
第三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研究模式
第三章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生成與演進
第一節 日本明治之前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第二節 日本明治時期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第三節 日本大正昭和前期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第四節 日本20世紀70年代后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第四章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存在的形態差別
第一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詞義存在形態的差別
第二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語音存在形態的差別
第三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結構存在形態的差別
第四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語用存在形態的差別
第五章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的接受和攝取
第一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接受和攝取因素
第二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接受和攝取途徑
第三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接受和攝取方式
第六章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學習與教學方略
第一節 理解與表達: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學習偏誤及糾正
第二節 同中求異: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教學策略
第三節 曲徑通幽: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教學模式
第七章 清末北京官話常用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以《日清會話辭典》等為依據
第一節 關于《日清會話辭典》
第二節 《日清會話辭典》常用詞系統中日同形漢字詞的確認
第三節 《日清會話辭典》常用詞系統中日同形漢字詞類型
第四節 《日清會話辭典》常用詞系統中日同形漢字詞“對譯”問題
第五節 《日清會話辭典》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與清末北京官話常用詞考訂
附錄
《日漢辭匯》所見清末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日清會話語言類集》所見清末外來語及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日清會話筌要》所見清末外來語及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
第八章 余論
第一節 本書研究的創新和特點
第二節 本書研究所力圖解決的問題
第三節 本書研究需要引申思考的問題
第四節 中日同形異義漢字詞研究學術轉型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