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戰斗》是一部紀實文學作品,主要描寫了解放戰爭時期,“父親”與他的戰友們在沂蒙山區的沂沭河地帶戰斗的故事。一直以來,“父親”和他的戰友們的戰斗故事在沂沭河地區流傳的非常廣泛。他們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可是當他們認準并跟定了共產黨,毅然參加革命之后,他們已經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在歷史的記錄中,他們并沒有什么驚天偉業,所以他們是默默無聞的,但是中國革命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個他們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在人們即將遺忘的記憶中,他們依然是整個沂沭河地帶鄉里鄉親人心目中的英雄。本書寫作過程中,臨沂市委相關部門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相關內容在公眾號發表后,被譽為填補了解放戰爭期間沂沭河地區的歷史空白,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研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親的戰斗》由公安作家、土生土長的沂蒙人李洪松著作,該書以緊貼《中共臨沂編年史》的結構形式描寫了解放戰爭時期,戰斗在沂沭河地區武工隊的故事。從男性沂蒙人的角度展現了黨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巨幅烽火畫卷,再現了以“父親”為代表的老一輩沂蒙人為保家衛國甘愿以命相搏英勇無畏的家國情懷。
“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
切成就歸功于人民”
2011年之前,我去過山
東的青島、煙臺等地,但是
每次或開會或考察,都是匆
匆而過,對于歷史和文化都
有著雄厚積淀的齊魯大地并
沒有過多的了解。
我的祖籍在河北昌黎,
與山東人算是半個老鄉吧。
在我很小的時候,便隨父母
來到了沈陽生活。
遼沈戰役前夕,解放軍
包圍長春半年多,不少人挨
餓。我的父親擔心沈陽也會
如此,加之聽說昌黎已是解
放區了,便決定讓母親帶著
我們兄弟三人,從沈陽回昌
黎。
我們剛到錦州,解放軍
就把錦州包圍了。交通完全
中斷,我們只好擠進了城邊
的一個大平房子里。那時,
屋里已經住了五、六家十幾
口人,有賣香煙的、有賣糖
果的、有賣花生瓜子的,看
得出來,他們都是做小買賣
來維持生活的。
不久,解放軍開始攻城
,打了兩天兩夜。戰斗最激
烈的時候,屋子里的人都躲
到不遠處的防空洞里去了。
戰斗停止后,我們回到房里
,看到凳子上、炕邊上有這
么多水印。顯然,是解放軍
進屋里來了。因為錦州城邊
有一條比較寬的河,進城,
必須趟這條河,身上就一定
會沾著許多水。
屋里的香煙、糖果、瓜
子都沒有少,地上也沒有吸
過的煙頭、吃過的花生瓜子
皮等雜物,這說明了解放軍
沒有拿老百姓一點香煙、糖
果、花生瓜子,可能只是進
屋休息了一會就走了。
戰斗結束了,市面上還
比較亂,母親決定我們繼續
徒步回老冢。一天晚上,我
們一家四人在一間民房的炕
上睡覺,半夜里突然闖進幾
個國民黨兵,他們端著槍,
槍口指向我們。看著他們兇
神惡煞的樣子,我們都嚇壞
了。
其中一個軍官模樣的大
聲吼叫著,把我們從炕上趕
了下來,他們幾個睡在了炕
上。我們一家四口只好席地
相擁而坐,一夜驚魂。
前面解放軍紀律嚴明,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而后面
的國民黨兵則橫行霸道,欺
凌百姓。這兩件事形成了鮮
明的對照.在我幼小的心靈
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跡,深遠
地影響了我的人生走向。從
那個時候起,我就下定了決
心,長大后一定要向解放軍
一樣為老百姓做事,當好人
!
1956年,我加入了中國
共產黨,那個時候我18歲。
1958年,我被北京大學
法律系錄取,我和徐海東大
將的兒子徐文柏是一個宿舍
上下鋪的同學。
當時,毛主席的女兒李
訥就讀北大歷史系,但是學
校里沒有幾個人知道她的真
實身份。后來一次偶然的機
會,我和徐文柏散步時,在
學校的一個小廣場上看到三
個女生正在聊天,徐文柏同
學便指著其中一位跟我說,
那就是李訥。李訥個子比較
高,人長得清秀,她給我的
第一印象是樸素大方。
北大文科學生在一個食
堂就餐,李訥和大家一起排
隊打飯,從來不耍特權。當
時食堂工作人員人手不夠,
就常常找學生幫助打飯,李
訥參與的次數很多,她的舉
止言行里也沒有任何架子。
老一輩革命家們要求嚴
格、樸素無華的家風,我在
李訥和徐文柏身上感受到了
,同時我也感受到了那種濃
厚的紅色傳承。
2011年7月份,在我74歲
的時候,我和老伴應邀來到
了山-東臨沂,在“溫泉圣地
”的湯頭住了半個月,因為
那里是我疼愛的外孫的祖籍
。
半個月的生活,感受很
多。
以前,對于臨沂的印象
,就是沂蒙山區、革命老區
,其實背后隱含著的就是“
窮”和“落后”。半個月的親
身體會,我覺得老區不老,
臨沂以其經濟總量和發展水
平已經位居山東省各地市的
前列,沂蒙山區的人民也正
以蓬勃的力量奔向安定富裕
的生活。
半個月里,我與當地人
士進行過多次深入地溝通交
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里
樸實的民風、忠厚的家國情
懷,特別是談到戰爭年代時
,他們對于八路軍、共產黨
的那種血濃于水的深厚感情
總是溢于言表。在這個地方
,有很多像作者書中所描寫
的“父親和他的戰友”一樣的
老革命,他們都是“戰時扛
起槍來衛國,戰后重拾農具
護家”,他們保家衛國不求
功名,他們流血犧牲不懼生
死。
“歷史是人民書5的,一
切成就歸功于人民”,正是
有了千千萬萬個“父親和他
的戰友”,才有了新中國的
建立,對于他們,我們不應
該忘記。
在《父親的戰斗》一書
中,作者用生動的故事傳達
出了“父親和他的戰友們”機
智勇敢、舍生忘死、無私無
畏的革命氣概。對人物的描
繪栩栩如生,全書內容豐滿
,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
《父親的戰斗》一書既
是對老一代革命人的紀念,
也是對樸素紅色家風和忠厚
家國情懷的傳承。在讀史銘
志的今天,意義非凡,值得
大家細讀。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教授
、原黨委書兼院長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
家
“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
第一章 畫地為牢
第二章 南下
第三章 有仇必報
第四章 孤身涉險
第五章 審判地主
第六章 磨煉本領
第七章 戰云密布
第八章 地雷初響
第九章 兼顧土改
第十章 車輪滾滾
第十一章 路遇悍匪
第十二章 二下蒼山
第十三章 戰場救護(上)
第十四章 戰場救護(下)
第十五章 支前模范
第十六章 風云驟變
第十七章 魯南空城計
第十八章 旁敲側擊
第十九章 敵情偵察
第二十章 將計就計
第二十一章 精打細算
第二十二章 懸賞通告
第二十三章 各懷鬼胎
第二十四章 故布疑云
第二十五章 殘暴還鄉團(根據相關史料整理)
第二十六章 聲東擊西
第二十七章 被動局面
第二十八章 河堤較量
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
第三十章 突破封鎖
第三十一章 夜襲據點
第三十二章 支援孟良崮
第三十三章 青駝阻擊戰
第三十四章 激戰正酣
第三十五章 戰地重逢
第三十六章 策應轉移
第三十七章 方蒙之死
第三十八章 黑虎掏心
第三十九章 智取據點
第四十章 攻克湯頭
第四十一章 解放洪瑞
第四十二章 被困小石湖
第四十三章 浴血白塔街
第四十四章 兄弟別離
第四十五章 艱難選擇
第四十六章 新的戰場
后記
鋼鐵戰士人民功臣——不可忘卻的記憶
父親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豐碑
犧牲的父親有靈魂
傳承,也是為了紀念
紅色氣質血脈相傳
作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