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農耕經濟為主導的傳統中國,形成了家族主義權威式社會結構。孝道文化、緣的觀念、社會價值取向都與其息息相關,在此基礎衍生的人情百態已經傳承了數千年。步入工業社會后,傳統性遭遇現代性沖擊,社會劇變讓當代中國人難免感到無所適從。
作者楊國樞教授敏銳地察覺到這一變化,從價值觀念、性格特質、行為取向等角度系統地剖析了傳統中國人,并捕捉了中國人歷經現代化變遷以來的蛻變表現,以此來引導讀者朋友在社會嬗變中找到一種適宜的存在方式。
我們出版《中國人的蛻變》,實乃希望陷入糾結、困惑、迷茫、焦慮之苦悶中的當代人們能夠從中覓得安謐之道。 唯有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明確傳統生活方式在社會系統中的作用,我們才可以細數自己身上所傳承下來的中華文明之具體表象,判斷其對現代化生活的利弊效果,再在此基礎上,拋棄過時的、無謂的傳統生活樣態,保留中華文明之精華,并順應歷史發展而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式生活方式。 本書有助于我們以一種更清晰、更理性、更自覺、更積極的姿態生活在當下社會,使中華文明這棵古樹上長出新的枝椏,開出更加燦爛的花朵。
楊國樞, 1932年12月生于山東膠縣。1959年獲臺灣大學學士學位,1967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碩士學位,1970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主任、臺灣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曾兼任臺灣心理學會、臺灣測驗學會、臺灣民族學會、亞洲社會心理學會的理事長。曾加入美國心理學會、香港心理協會、國際心理學家協會。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心理學系講座教授、臺灣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及心理科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南京大學客座教授、天津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
自序
中國人的緣的觀念與功能
中國人的孝道的概念分析
中國人對于人的性格的看法
——一項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實例
心理學中有關中國國民性的研究
中國大學生的人生觀
中國大學生人生觀的變遷:二十年后
中國大學生價值取向及變遷
中國人在工業化過程中性格與行為的矛盾現象
中國人的現代化
——有關個人現代性的研究
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
臺灣民眾的性格與行為的變遷
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
名詞索引
中國人的緣的觀念與功能
一、傳統中國人有關緣的觀念
傳統中國人的宿命觀是很強的。宿命觀作用于人際關系方面,便形成了“緣”的觀念。緣是中國人心目中的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人際關系。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里,緣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在世俗傳說里,緣是對各種人際關系最方便的解釋。和諧而喜劇性的關系固然是緣,齷齪而悲劇性的關系也還是緣。親如父子或夫妻是一種緣,萍水相逢的際遇也是一種緣。傳統中國人這種將各種人際關系都解釋成緣的態度,可以稱為“泛緣主義”。
在中國的歷史中,緣的觀念最早始于何時,已渺不可考。但其明顯形成,當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佛教的“因緣果報”之說與“三世因果流轉”之論,經過世俗化與功利化以后,可能是緣的觀念的主要思想源頭。探索緣的觀念的演變,最有用的資料是唐代以后各種稗官野史、傳奇小說及筆記小說。在宋元兩代的有關著作中,緣的觀念已時常出見,及至明清兩代的著作,緣的思想幾乎已經到了泛濫的地步,頗多小說甚至直接將“緣”字放在書名之中,如《鏡花緣》《金玉緣》《再生緣》《梅喜緣》《醒世姻緣傳》及《周櫟園奇緣記》。
在傳統中國人的觀念中,緣似乎可以分為兩類:緣分與機緣。前者是一種長期之緣,后者是一種短暫之緣。緣分是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持久性社會角色關系,所涉及的是親子、夫妻、師生、主仆、朋友等長期社會關系。具體而言,長期之緣主要有以下幾種:(1)家屬之緣(如夫妻、父子、母子、兄弟等),(2)親戚之緣(如姻親等),(3)師生之緣,(4)朋友之緣,(5)同事之緣(如上司與下屬等),(6)其他長期之緣(如主仆等)。機緣則指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臨時性人際互動關系,所涉及的是同舟、同店、同餐、同(考)場、同難等短暫的社會關系。具體而言,短暫之緣主要有以下幾種:(1)同乘舟車之緣,(2)同席餐飲之緣,(3)同店宿止之緣,(4)同作博弈之緣,(5)同場考試之緣,(6)同遭危難之緣,(7)主客相處之緣,(8)他鄉遇故之緣,(9)買賣交易之緣,(10)病人與醫生之緣,(11)其他短暫之緣。
除了根據時間長短劃分以外,緣也可依關系的好壞加以分類。長期的緣分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可以是圓滿的,也可以是殘缺的;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丑惡的;可以是幸福的,也可以是悲慘的;可以是快樂的,也可以是痛苦的。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如果是圓滿的、美好的、幸福的或快樂的,這種緣分便是“良緣” ;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如果是殘缺的、丑惡的、悲慘的或痛苦的,這種緣分便是“孽緣”。介于這兩者之間者,可以稱為普通的長期之緣。美滿的婚姻、親密的父子、莫逆的朋友都可以視為良緣;悲慘的婚姻、水火般的父子、相殘的朋友都可以視為孽緣。蕓蕓眾生之間,常見的夫妻、親子、朋友關系,大都是酸甜皆有、苦辣兼具,可以視為普通的緣分。
短暫的機緣也可依關系的好壞加以分類。在短暫的社會互動中,如果所導致的后果是融洽的、愉快的或圓滿的(如救助、歡聚、成功、脫險等),可以視為“善緣”;如果所導致的后果是沖突的、痛苦的或悲慘的(如爭斗、失敗、傷害、死亡等),可以視為“兇緣”。介于這兩者之間者,可以稱為普通的短暫之緣。
以上種種有關緣的分類可以參見圖一。圖一不僅展示出各類不同的緣,而且也表明了緣在傳統中國人心目中的來由。根據傳奇小說、稗官野史及民間傳說,可將緣的來由歸納為五種:
(一)下凡歷劫:天上的神仙、星宿、童婢、樹木、花草及礁石,因觸犯天條或妄動凡心,被迫下凡歷劫,乃成夫妻、親子或其他之緣。最有名的例子是《紅樓夢》中賈寶玉及幾個“異樣女子”的故事。寶玉是女媧補天所剩下的一塊通靈頑石,經“茫茫大士”與“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投胎親歷情劫。情劫的女主角林黛玉等,則是太虛幻境的下凡仙子。另一個例子是《七世夫妻》(作者不詳)中的萬杞梁與孟姜女,他們是天上的金童玉女下凡。事因玉皇大帝在斗牛宮大宴群仙,金童敬酒時失手打碎玻璃盞,玉女在旁嗤笑,玉帝大怒,乃將二星謫下塵寰,歷盡連理之劫。下凡歷劫所造成的主要是長期之緣,可能是良緣,也可能是孽緣。
(二)妖異幻變:傳統的中國人有相當強的泛靈觀(animism)傾向,認為萬物不僅有靈,而且皆能修煉成精或成仙。人若有恩或有仇于成精或成仙之某物(常為動物與植物),則某物即可能幻變成人,與此人建立某種長期的角色關系,以達到報德或報怨的目的。例如,在明代馮夢龍所著的《喻世明言》第34卷中,曾談到“李公子救蛇獲稱心”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李元是南宋神宗熙寧年間的解元,他因一時善念,救了一條小蛇的性命。小蛇實為龍,其父乃西海群龍之長。為報李元之德,龍王特以己女妻之,三年緣滿方回。妖異幻變以報德,所導致的可能是長期的良緣,也可能是短暫的善緣;以報怨,所導致的可能是長期的孽緣,也可能是短暫的兇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