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之初,中國文化界的精英云集昆明,時在航空公司任職的古琴大家查阜西(18951976),與比自己小十八歲的才女張充和(19132015)相識,從此以四哥四姐相稱,互授古琴與昆曲,樂人詞家,朝夕晤對,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與音樂家鄭穎孫、彭祉卿、楊蔭瀏、曹安和,作家老舍,學者羅庸、羅常培、唐蘭、丁燮林、浦江清等人或徜徉山水,或演劇雅集,或談文論藝。他們承繼文化命脈,彰顯文化自信,雖在亂離之中,風雅未嘗稍減。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晚翠園曲會》,也只是記下了這場人文盛事的一角。
抗戰勝利后的蘇州,干戈未損好春光,很可愛,又昆亂不擋,什么都會……我家上上下下都喜歡(張充和語)的查阜西與張充和一家往來密切。張充和甚至在無意之中,發現了查阜西正暗中為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這樣性命攸關的大秘密,查阜西也不過隨口叮囑一下,可見相知之深。不久張充和結婚赴美,查阜西以他留在美國的宋琴寒泉相贈,被張充和視為珍貴的結婚禮物。二十多年后,海外誤傳查阜西死訊,張充和作《八聲甘州》詞以為悼念。未幾,知尚在人世,又作一首,托家人帶給查阜西。數月后,查阜西病故,張充和作第三首《八聲甘州》,再悼故友。這一琴三詞,是兩位大家畢生高誼的見證。本書書名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就出自第二首《八聲甘州》。
本書通過大量詩文、日記及口述、未刊手稿等資料,圍繞宋琴寒泉與張充和寫給查阜西的三首《八聲甘州》,細致梳理張充和與查阜西的交往,生動展現了二人之間的真摯情誼,娓娓道來,曲折動人。同時,作者將二人之間的交往放置于大的歷史背景之下,描繪了古中國的優雅如何在一群遭逢離亂的現代知識分子那里賡續傳承。正如同白謙慎先生在序言中所說,作者懸鵠高遠,與眾不同,寫的是兩位文化人的故事,揭橥的卻是一段罕為人知的琴學歷史。
一、作者長期致力于古琴歷史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學術積累豐厚;又曾參與整理即將出版的查阜西文集,并從事編纂查阜西年譜,更兼多位師友助力,接觸核心材料得天獨厚。在撰寫本書過程中,直接或間接采訪了張充和、查阜西之子查克承、鄭穎孫之女鄭慧等多位當事人,既做到無一字無出處,又細節豐富,真實可信。如今,寫張充和的文章與著作可謂多矣,但能讓張充和本人滿意,被她贊賞者,唯此而已。
二、本書四色全彩印刷,裝幀極為精美,隨文配有數量眾多的重要照片、手稿、書畫,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首次披露。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附冊以經折裝的形式,完美復刻了張充和抄寫贈給查阜西的昆曲譜《長生殿·彈詞》手卷。這一張充和早期書法作品是次面世,長約十米,精美絕倫,僅此一件,已屬超值之選。
三、張充和的書法弟子、學者白謙慎為本書題簽并作序,古琴家龔一、昆曲家梁谷音、掌故家趙珩、藝術史家范景中、文史學者揚之水,皆欣然列名推薦本書。
故事與歷史(代序)
曉星此書,緣起于數年前我邀他為查阜西先生贈送給張充和老師的古琴撰寫的一篇短文。多年來,曉星致力于收集當代琴人的歷史文獻,研究琴苑泰斗查阜西先生,寫一篇二千字的介紹性文字,于他本不是難事。可誰知道那看似高雅的古琴界原來也是個江湖,曉星不知得罪了何方神圣,他接受邀請后不久,便有人傳話與我,建議另找人替換曉星。似乎撰文介紹兩位前輩的交往,也被有些人看作是在爭奪古琴界的話語權。
一篇短文,由何人來撰寫,看似小事,我卻相當認真。我堅持由曉星來寫,是因為我讀過他寫的關于古琴的書,贊賞其實事求是的文風和深厚的歷史感。這篇短文,涉及兩個當代文化名人之間的友誼,平實地寫出來,不加任何修飾,足以動人。但故事怎樣講,依然有著高下和雅俗之分。
張充和與查阜西的交往,始于上世紀的三十年代,物換星移,早已成為鮮為人知的歷史。歷史,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故事,卻不見得都是歷史。在近年來的民國熱中,本書主角之一的張充和,應時走紅,既成了人們關注的對象,關于她的種種傳聞又演為大眾茶馀酒后的談資。如果說人們津津樂道的張充和以國文滿分、數學零分被北大破格錄取,卞之琳苦戀她數十年等等,還不算離譜的話;那么她曾在美國十多所大學任教云云,則純屬捕風捉影。諸如后的閨秀、民國四大才女、民國六大美女之類的桂冠,我想當事人絕不愿意接受。坊間的故事總是越傳越夸張,有的人把自己的文化情調投射到張充和身上,情有可原;有的人則純粹為了博眼球,拉高網上點擊率,用心鄙俗。令人不解的是,一些對昆曲書畫素無研究、對張充和生活的時代和環境又十分陌生的文化學者,未能免俗,也跨學科來湊這個熱鬧。一個故事,即使由學者來寫,如無細致的歷史研究和相關的專業知識為基礎,也難免捉襟見肘,失之膚淺。
曉星懸鵠高遠,與眾不同,寫的是兩位文化人的故事,揭橥的卻是一段罕為人知的琴學歷史。差不多在應我的邀請寫那篇短文的同時,曉星另寫了一個長篇的版本。此后他又花數年之功,將它擴充為此書。為了這本書,他多方查尋資料,并曾發來一些問題,囑我代他采訪張充和。得到他直接采訪的則有查阜西的子女、鄭穎孫的女兒等。為了校勘張充和的三首《八聲甘州》,他收集了多個不同版本,具體入微地展示了張充和推敲辭章的過程,盡量還原歷史情境,以期準確地體現張充和對查阜西的情感與終評價。可以說,本書的可貴之處便在于字字有出處,堪稱信史。二〇一一年春夏,曉星的長文《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在《萬象》分三期連載,曾在耶魯大學工作的陳曉薔女士(趙復三先生夫人)讀到后,轉給張充和看。八月四日,我和妻子開車到康州新港去看望張充和,她對我說,這個年輕人寫得好,而且他能想象出當時的情景。稱賞之馀,她還委托我將查阜西寫給她的兩通信札原件帶給曉星作為紀念。
張充和與查阜西的故事,曲折動人,曉星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有故事的歷史,總是格外吸引人。大概過不了多久,摭取書中某些片段的各種改寫版,便會不脛而走。(實際上在《萬象》連載之后,就已有改編者迅速跟進。)曉星當然沒有功夫去和改編者們計較版權問題,我只是希望能夠讀到此書的人們(包括改編者們),對書中所蘊含的歷史研究,持有起碼的敬意。
曉星的書付梓在即,囑我為序。我于琴學,不敢置喙,拉雜寫下上面這些話,借題發揮,表達我對歷史研究和坊間故事的一個態度。不妥之處,還請曉星和讀者們指正。
白謙慎
二〇一七年十月六日拜撰于云廬
嚴曉星,江蘇南通人,學者、媒體人。著有《近世古琴逸話》、《梅庵琴人傳》、《金庸識小錄》、《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等,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莊劍丞古琴文稿》等,主編《上海圖書館藏古琴文獻珍萃·稿鈔校本》、《掌故》叢刊、《現代琴學叢刊》等。
故事與歷史(代序)/白謙慎
章 重招梅隱
一、《甘州》唱和本事
二、查阜西
第二章 珍重記前游
三、楊家大院
四、龍溪幻影
五、當時嘯傲見天真
六、高樓銀燭春花影
七、度長空、一掬見龍泉
八、多少歡娛都夢幻
第三章 萬里寄寒泉
九、干戈未損好春光
十、劍膽琴心
十一、琴名辨正
十二、蠙山琴士韻泉顧氏考
第四章 盡艱辛事事,不掛上眉頭
十三、喜佳音萬里,故人猶健
十四、撫新詞、臨風緘淚
本書所涉文獻
張充和《八聲甘州》的版本
關于莊劍丞抄本《琴人書札》
征引及參考文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