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是近年來席卷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反全球化和民粹主義的第一波浪潮,緊隨其后的是2017 年新上臺的美國政府祭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同時單一貨幣區域內的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希臘、荷蘭、西班牙和波蘭等,也都出現了反歐盟勢力的集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輯《比較》選取了多篇文章,從不同學術視角,闡述全球化和貿易的理論,以便讀者仔細回顧這一曲折的歷史進程。
開篇《經濟史和全球化的當代挑戰》翔實地回顧了人類貿易全球化及其逆轉以及再全球化的歷程。作者奧羅克坦言:作為歷史學家,我們接受的訓練使我們能夠認識到個體事件的獨特性,并承認背景、突發情況和個體行為者的選擇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歷史學家的視角在當下非常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我們和我們的領導人都享有自由意志,我們可以用這種意志來讓事情變得更好或者變得更壞。沒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在危險時期,將這一點牢記在心將大有裨益。讓歷史告訴現在與未來,也許就是最有效的啟迪。
《貿易改革是否會推動經濟增長?》是經濟學家道格拉斯歐文給出的綜述,文章首先記錄了20 世紀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席卷全球的貿易改革浪潮,隨后回顧了如何以跨國回歸、合成控制和定量國別研究等方法探究貿易改革和經濟表現之間的關聯,并探討了這些方法各自的優劣。文章重點關注的是貿易改革產生的影響,且得出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發現:外生貿易增長對國民收入產生了積極影響。作者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壁壘遠高于發達國家,且與科技前沿相距甚遠,因此在實現追趕增長方面機遇豐富。盡管很多OECD 國家在過去幾十年里也采取了貿易改革,有時改革力度還相當大,但發展中國家不斷提升全球貿易的參與度時,它們獲取的回報才最為可觀。
比較之窗欄目的文章是有關以色列如何致力于宏觀穩定的歷史回溯。1948 年建國的以色列大大受益于1945 年之后的全球化浪潮。對金融和商業機構的持續改革,加上貿易、勞動力市場和金融的不斷國際化,以色列從20 世紀70 年代的低收入、惡性通脹的發展中經濟體,成長為21 世紀初的發達經濟體,全球化在其所有發展階段都扮演了關鍵角色。文章還對拉丁美洲的民粹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做出了頗有洞見的批評分析:拉美的民粹主義領導人會一再繼續選擇有害的政策,把國家推向衰退與資本外逃,某些時候還會爆發債務危機。
帕特里克博爾頓等人對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的十余年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做出了回顧與評估報告。該報告說,從那之后,我們做出了什么樣的改變以確保金融體系最終走向穩健?監管改革是在朝著正確的方向、沿著既定的軌道行進嗎?本報告將嘗試解答這些問題,或者至少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一些事實和思路。報告對目前的全球形勢不樂觀,特別是政治上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和大衰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仍然存在,除了經濟陣痛,還有逐漸擴大的社會不平等、中產階級日益增長的不滿和民粹主義情緒的高漲。不可否認的是,危機重
振了專制主義,削弱了自由市場經濟和自由民主主義的基礎。而且,當政治成為不穩定的根源時,如英國脫歐、對多邊主義的強烈反對或對央行獨立性的攻擊,監管機構的可信度就岌岌可危了。博爾頓等人的報告并非危言聳聽。
《現代貨幣理論101》一文是對批評者的回應。批評者不僅有美國學界和政界的重量級人物,也有來自中國央行的學者型官員,其稱現代貨幣理論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表面上,它與主要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實踐相關,而且還借鑒了通脹和就業的雙目標框架以及貸款創造存款理論。然而,本質上,它是政府透支、央行買單的鑄幣稅安排,將沖擊總體價格體系,扭曲經濟主體的決策,與實現經濟金融穩定的目標南轅北轍。現代貨幣理論飽受爭議,而我們提供為現代貨幣理論辯護的文章,旨在為讀者還原其支持者的論點和政策主張,以便更直觀地認識和理解該理論。作者指出,對現代貨幣理論的批評集中在五個方面:關于貨幣來源和稅收在接受政府貨幣中的作用,有關財政政策的觀點,有關貨幣政策的觀點,現代貨幣理論的結論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啟示,以及現代貨幣理論政策建議的有效性。文章使用循環流轉方法和國民核算恒等式,并逐步添加其他經濟部門,逐一分析上述五類批評。作者強調,我們知道預算程序具有政治屬性,重點是通過加強問責制和提高透明度,強化相關程序確保政治進程良好運行,同時取消那些因擔心無力支付和破產而實施的程序。事實上,政府可以無限量地花錢并不意味著它應該這么做,況且政府應該花多少錢的最終選擇乃是一個政治問題。現代貨幣理論旨在實現這一目標,并推動既能表達民意又可消除多余財政限制的政治進程。同樣,辯稱政府項目無法實施是因為政府沒錢,這毫無意義。政府總是負擔得起購買任何以其貨幣計價的待售物品,因此討論政府項目的利弊不應圍繞著財政約束展開。相反,重點應該考慮公平、充分就業、金融穩定和價格穩定。
十余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表明,危機時期的金融體系穩定有賴于金融市場能夠提供高流動性的安全資產,為確保這一點,除了最后貸款人制度外,還需要新的機制安排,即最后貸券人制度。姚前的文章從證券交收風險、回購市場穩定、貨幣政策操作三個視角論證了最后貸券人制度的理論基礎及其意義,并詳細探討了最后貸券人制度的設計,包括實施主體、適當性原則、申請對象、操作方式、規模與費率、擔保品、期限、退出安排。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貸券人制度。作者建議,基于當前我國交易所回購抵押品級別較低的現實,如何借鑒國際經驗,發揮中央銀行和財政部門的高級別抵押品供給角色,建立交易所回購市場的最后貸券人制度,以有效防范當前我國質押回購風險,值得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張斌的文章討論經濟結構轉型對信貸擴張的影響。他認為,中國經濟在2012 年前后邁入了從制造到服務的經濟結構轉型。轉型過程中資本密集型制造業企業的信貸需求大幅下降,過度政策管制和資本市場發育滯后抑制了新興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的信貸增長。僅憑市場內生廣義信貸擴張不足以創造足夠的總需求和物價水平的溫和上漲,宏觀經濟穩定對政府債務擴張的依賴增強。即便顯性和隱性的政府債務擴張避免了廣義信貸的過快下降,2012 年以后的總需求依然不足,總體物價水平偏低,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特征轉向易冷難熱。在擺脫這一局面的政策工具箱中,結構改革與總需求管理政策并行不悖,因為結構改革是長期過程,這個過程中保持總需求穩定至關重要,財政政策在總需求方面需要發揮積極作用,貨幣政策以保持溫和的通脹為首要目標。
《規則、組織、政府與經濟表現》一文是對約翰沃利斯教授為期四天的暑期講座的綜述。沃利斯教授在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新制度經濟學等領域著述甚豐,影響深遠,此次暑期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比較》編輯室共同舉辦。在這篇綜述稿中,我們可以看到沃利斯教授對制度和規則的重新定義、對政府的重新詮釋,以及從經濟衰減這一獨特視角,對政治和經濟體系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經濟長期增長和社會轉型所做的精妙分析。他認為,當前關于經濟增長的研究都太過注重增長本身和增長速度, 而忽略了經濟衰減。歷史證據表明,長期經濟表現的改善主要是因為衰減速率和衰減頻率的下降,而不是增長速率的增加。因此,如何抑制并最終消除經濟衰減成為實現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通過對政治與經濟體系之間相互作用的分析,沃利斯教授認為,實現從人格化規則到非人格化規則的轉變,建立開放準入秩序,是減少經濟衰減進而實現向現代經濟增長過渡的根本因素。
新書架欄目是針對《比較》編輯室最近出版的《貿易的沖突》一書的書評。書中總結到,盡管不同利益群體與黨派斗爭使美國貿易政策沖突不斷,但由于其經濟地理格局與政治體制的特殊性,200 多年的貿易政策保持了驚人的連續性與穩定性。在這篇書評中,作者繆延亮和費璇認為,因技術進步、意識形態和貿易制定權的更迭,在美國貿易政策制定和變化過程中,沖突下的穩定背后也存在不穩定的沖突。展望美國未來的貿易政策,作者認為,隨著技術進步放緩,美國國內民粹主義的加劇,以及總統貿易政策制定權的擴大,美國自二戰結束以來一貫堅持的互惠貿易將面臨更大挑戰,甚至可能進入新的撤退階段,貿易政策制定中不穩定的沖突將會更加突出。
比較103 目錄
經濟史和全球化的當代挑戰 凱文奧羅克
貿易改革是否促進了經濟增長?對近期相關證據的回顧 道格拉斯歐文
致力于宏觀經濟穩定的斗爭 阿沙夫拉辛
金融體系終于穩健了嗎?近十年金融監管改革的評估與回顧 帕特里克博爾頓 斯蒂芬切凱蒂 讓-皮埃爾丹亭 哈維爾比韋斯
現代貨幣理論101:對批評者的回應 埃里克蒂莫格尼 蘭德爾雷伊
最后貸券人制度:金融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姚 前
結構轉型與廣義信貸 張 斌
規則、組織、政府與經濟表現:約翰沃利斯教授講座綜述 熊雪鋒 龍婷玉 王寶錦 顏嘉楠
沖突下的穩定和不穩定的沖突:評《貿易的沖突》 繆延亮 費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