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一個全新的概念
l 一場新商業引擎推動的數字革命
l 一種人工智能時代全新的生產方式
l 一套全新的思維方式和未來話語體系
l 一份通向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指南
如果說前兩次數字革命(計算和通信)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數字通信使我們得以交互全球,數字計算使我們得以分享知識,那么正在到來的第三次數字革命的核心議題就將是設計現實,它將更廣泛地惠及每一個人,并給每一個普通人帶來改變自己、改變社會和改變世界的全新機會。
無論是技術層面,個人數字化賦能的方式、原子的本地化和標準化、與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融合發展,還是從單線經濟模式到新循環經濟轉換過程中物流、原材料、能源的新發展模式,甚至建造數制工坊本身,當所有的機器就像細胞一樣可以不斷復制,當機器可以不斷復制機器的時候;當我們不只是在編程電路板,還可以編程生命細胞,完成從智造萬物到生長萬物的演化的時候,我們又將如何設計現實,并將設計出怎樣的現實世界呢?這就是這本書所探討的內容。
可以說,《設計現實》通過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案例,從個人、社會、經濟、教育多個維度為我們展示了一份通向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指南。
1.全新的概念:設計現實利用數字化的可編程性重塑原子世界,讓被編程的對象不再只是電腦中的代碼和存入電腦的數據,現實的物理世界也可以實現原子重塑。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分布著像便利店一樣方便可及的數制工坊,任何個人都可以發送比特文檔,通過3D打印機、模切機等設備將個性化的產品智造出來,便捷地實現比特與原子之間的轉換。
2.推動下一個萬億級經濟增長的新商業引擎:無論是技術層面,個人數字化賦能的方式、原子的本地化和標準化、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融合發展,還是從單線經濟模式到新循環經濟轉換過程中物流、原材料、能源新的發展模式,甚至建造數制工坊本身,在科研、制造、教育等多個領域都蘊含巨大商機。
3. 人工智能時代全新的生產方式:簡單來說,當所有的機器就像細胞一樣可以不斷復制,并通過不斷復制新的零件以組裝更多智能機器,也就是當機器可以不斷復制機器的時候;當我們不只是在編程電路板,我們還可以編程生命細胞,完成從智造萬物(Maker Almost Anything)到生長萬物(Grow Almost Anything)的演化的時候,我們又將如何設計現實,并將設計出怎樣的現實世界呢?這不僅是這本書所探討的內容,也是尼爾在MIT教授的課程。
4. 通向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指南與思維方式:智能時代到來,人類如何精進人性的智慧,如何掌握未來世界的話語體系,所謂原子與比特之間的轉換究竟如何完成,甚至從智造一件產品到整個創制思維,如何讓越來越多的創客得以將他們大腦里的創意智造出來,真正實現數字化對個人的賦能,從設計現實引領的數制工坊教學,到通過線上直播平臺、網絡學習平臺,將知識、創意同步系統鏈接起來,推進從個人自造(DIY,Do It Yourself) 到共創和分享(DIT,Do It Together)的轉變,讓更多人得以實現設計的能力。
序言
想象一下,現在是1965年。汽油還是31美分一加侖。披頭士剛剛發行了《救命》(Help)專輯。瓦茨騷亂仍在洛杉磯肆虐。《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還排在院線榜首。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首發了第一臺使用集成電路技術的電腦PDP-8,售價18 000美元。
你正坐在圣何塞一家擁擠的咖啡廳里喝著咖啡(那時超大杯半糖無泡焦糖瑪奇朵尚未問世)。你這桌是咖啡廳里唯一有空座的地方。一群人魚貫而入,大聲喧嘩著。他們人手一份最新一期《電子》(Electronics)雜志,興奮溢于言表。其中一位問你是否可以坐在你旁邊。當然可以。你回答道。
你聽出來這群人原來是附近一家半導體公司的研究員,他們在熱烈討論雜志中的一篇文章。不過,他們談論的東西仿佛是天方夜譚:什么有朝一日電腦會小到裝進衣兜,或是做成腕表;什么這些個人電腦會如同大型計算機一樣性能強大;什么所有電腦聯網指日可待,屆時任何人都能在任何地方獲取、掌控和分享信息。
他們的討論越是深入,所描述的未來設想就越是離奇。畢竟,電腦是體型充棟的龐大機器,只有頂尖研究機構和商業巨頭才可能配備,且價格昂貴,需專門技師操控。電腦能裝進衣兜或是聯網的想法,就如同亞瑟·查爾斯·克拉克的科幻小說或者《至尊神探》(Dick Tracy)、《摩登家庭》(The Jetsons)一樣不可思議,絕非近期可能實現的,實在不值一提。你忍不住向同桌的那位表達這一疑慮。
那些研究員停了下來,紛紛點頭,仿佛對此疑慮早已了然于胸了。令他們如此興奮的不僅僅是電腦技術發展帶來的性能提升,還有其發展的指數級速度。他們解釋說,這種變化在初期很難察覺,不過當每個人都回過味兒時,變化就已經是天翻地覆了。他們認為,如果你能抓住要領的話,其實電腦性能加速發展的跡象已經顯而易見。他們堅持認為自己抓住了要領,自信滿滿。你感到既半信半疑,又興趣盎然,就順勢問道:好吧,那你們覺得要領到底在哪兒?
研究員們受到了鼓舞,繼續解釋。首先,我們看看數字技術的本質是什么具體而言,是什么使數字技術區別于其他多數技術,以指數級的速度發展?他們將數字技術與另一項新近發明成果施樂復印機進行比較。施樂復印機與電腦的不同之處是它使用的是模擬程序。比如,要是你想用施樂復印機復印文件,得把第一頁塞進機器印出第二頁,然后你再把這兩頁塞回機器印出4頁,然后印出8頁、16頁,以此類推。當你印到幾千頁時,大多數復本都已模糊不清,遑論上億頁了,這是復印過程中誤差不斷積累的結果所承載的信息丟失了。
而數字技術就不一樣。他們解釋道。數字信息被轉換成信號(由1和0組成)。只要在系統中加入一個運行的糾錯程序,數字設備就可以反復復制信息,而信息則毫發無損。研究員們認為,這就是數字化的本質,使數以億計的數字信息清晰無誤地被掌控和分享。而且,糾錯程序十分廉價,信息復制幾乎不產生任何邊際成本。他們的結論是,這一基礎科學會推動全社會的變革。
尼爾格申斐爾德
麻省理工學院原子和比特中心主任,全球數制工坊網絡的創始人,該網絡已發展到超過1 000個實驗室,被譽為創客運動的智慧之父,著有《當事物開始思考》和《智造》。
艾倫格申斐爾德
美國動視前設計部經理,改變的游戲公司前主席,E線傳媒聯合創始人、總裁,他致力于利用數字媒體的力量促進學習和產生社會影響。
喬爾卡徹-格申斐爾德
工作場所轉型和制度變革的全球領導者,其客戶包括福特、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以及澳大利亞公平工作委員會。他也是布蘭迪斯大學海爾社會政策與管理學院的教授。
推薦序
序
第一章:智造萬物
制造:可編程的原子世界
教育:從DIY到DIWO
應用:漫長供應鏈的定制化可能
啟示:創制物品的紅利
組織:仁慈的獨裁者
第二章:第三次數字革命
智造獲取
數字化公民
賦能的生態系統
防范風險
大挑戰
第三章:背后的科學
從摩爾定律到拉斯定律
通信、計算與制造
從樂高積木到核糖體分子模型
維度詛咒和智能設計
第四章:路徑創造
反應式批判
被動與主動
變化速率
生態系統
自然增長與規模增長
第五章:原子與比特的進化路線圖
社區制作:工具
數制:一個工坊制造另一個工坊
轉化:虛擬到現實
無所不在:從1到1 000 000 000 000
第六章:未來的現實
人與技術交匯的烏托邦
預言性轉化模型
裝配工和煎餅早餐
結論
后記
致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