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的努力定義自己的人生,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
沒拼過的青春不值一提,堅持夢想,不要做一個看起來很努力的人。
胡適,民國時期的文化偶像。有人說,我們錯過了胡適一百年,但是,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著述最多、影響最大、自傳材料最豐富的一個名人,通過胡適談人生夢想、平常工作和平凡日子,你會感到:我們并沒有錯過。他的思想、他的為人之道,足以構建我們現在想要的美好生活。
《要怎么收獲,先那么栽》收錄了胡適關于青春、人生、理想的精品文章,其中包括胡適對年輕人在思想修養、能力提升、個性培養等方面的建議和引導以及關于年輕人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只要你存在于這個世界上,那么就一定有一個目標是要由你去完成的。無論你所面臨的困難怎樣令人望而卻步,只要有執著的行動,我們就能夠活出人生的精彩,這是胡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今年輕人在求學做人方面面臨困惑時的最好引導,激昂、犀利中卻飽含他對生活的赤誠與熱情,是當下每一個青年人都值得擁有的人生態度。
適讀人群 :學生群體(初、高中生、大學生);文學愛好者;都市人群
輕經典系列——輕閱讀時代的經典,經典的輕松閱讀。系列主打作品之一胡適《要怎么收獲,先那么栽》,人生最關鍵的不是你目前所處的位置,而是邁出下一步的方向,只要開始,永遠不晚。
關于胡適——
1.@新華網@新周刊@鳳凰網@青年文摘@新浪讀書@柴靜看見@李敖@馬勇等微博共同推薦。
2.胡適讓林語堂、周作人、梁實秋、張愛玲敬為恩師,讓蔡元培、馮友蘭、季羨林、李敖欽佩為偶像,讓蔣介石推崇,讓毛澤東糾結!
3.經典和流行結合,經典和勵志結合。胡適作為民國文化“偶像”,以及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詩人,他有無數經典勵志的句子廣為流傳,直到現在然直擊人心。
4.熊培云說過,“錯過了胡適,就錯過了100年!”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錯過了胡適,人生就可能多走很多彎路!你可以不讀經、不讀史、不學國學,但你絕不能不讀胡適!
5.包裝精致,圖文結合,文藝清新,唯美時尚。
胡適,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20世紀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和學術大師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袖。1910年胡適留學美國,曾師從杜威,后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17年起胡適任北京大學教授。1928年后,胡適發起人權運動,反對獨裁和文化專制。抗戰時期任中國駐美國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58年任臺灣地區“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的文章開一代風氣之先,影響至今。
一、我的親友
九年的家鄉教育
我與汪長祿先生的書信往來
追悼志摩
杜威先生與中國
二、心靈自述
我的歧路
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
我的信仰
歸國雜感
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三、人生感悟
人生有何意義
新生活-為《新生活》雜志第一期做的
請大家來照照鏡子
容忍與自由
漫游的感想
差不多先生傳
廬山游記(節選)
中國愛國女杰王昭君傳
胡適詩歌欣賞
四、文學小品
九年的家鄉教育
我與汪長祿先生的書信往來
追悼志摩
杜威先生與中國
五、告訴年輕人的話
讀書
文學改良芻議
少年中國之精神
中學生的修養與擇業
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
追悼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別康橋》)
志摩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霧里,一個猛烈的大震動,三百匹馬力的飛機碰在一座終古不動的山上,我們的朋友額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傷,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覺。半空中起了一團天火,像天上隕了一顆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們的志摩和他的兩個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們初得著他的死信,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這樣一個可愛的人會死的這么慘酷。但在那幾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過去之后,我們忍不住要想,那樣的死法也許只有志摩最配。我們不相信志摩會“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會死一個“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著,大霧籠罩著,大火焚燒著,那撞不倒的山頭在旁邊冷眼瞧著,我們新時代的新詩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種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壯的了。
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里被他帶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們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愛的云彩,永遠是溫暖的顏色,永遠是美的花樣,永遠是可愛。他常說: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們也不知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可是狂風過去之后,我們的天空變慘淡了,變寂寞了,我們才感覺我們的天上的一片最可愛的云彩被狂風卷去了,永遠不回來了!
這十幾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來談志摩,談起來常常有人痛哭,在別處痛哭他的,一定還不睡。志摩所以能使朋友之樣哀念他,只是因為他的為人整個的只是一團同情心,只是一團愛。葉公超先生說:“他對于任何人、任何事,從未有過絕對的怨恨,甚至于無意中都沒有表示過一些憎嫉的神氣。”
陳通伯先生說:“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們的連素,他是粘著性的,發酵性的。在這七八年中,國內文藝界里起了不少的風波,吵了不少的架,許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的不能見面。但我沒有聽見有人怨恨過志摩。誰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誰也不能避開他的粘著性。他才是和事老,他有無窮的同情,他總是朋友蹭的‘連索’。他從沒有疑心,他從不會妒忌,使這些多疑善妒的人們十分慚愧,又十分羨慕。”
他的一生真是愛的象征。愛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我攀登了萬仞的高岡,
荊棘扎爛了我的衣裳,
我向飄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見你——
……
我在道旁見一個小孩,
活潑,秀麗,襤褸的衣衫,
他叫聲“媽”,眼里亮著愛——
——上帝,他眼里有你——
(《他眼里有你》)
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說他的心境是“一個曾經有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這句話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社會上對于他的行為,往往有不能諒解的地方,都只因為社會上批評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單純信仰”的人生觀。他的離婚和他的第二次結婚,是他一生最受社會嚴厲批評的兩件事。現在志摩的棺已蓋了,面社會上的議論還未定。但我們知道這兩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這兩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單純理想的追求。他萬分誠懇的相信那兩件事都是他實現他那“美與愛與自由”的人生的正當步驟。這兩件事的結果,在別人看來,似乎都不曾能夠實現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們還忍用成敗來議論他嗎?
我忍不住我的歷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點神圣的歷史材料,來說明志摩決心離婚時的心理。民國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議離婚,他告訴她,他們不應該繼續他們的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他提議“自由之償還自由”,他認為這是“彼此重見生命之曙光,不世之榮業”。他說:“故轉夜為日,轉地獄為天堂,直指顧間事矣。??真生命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這信里完全是青年的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覺得那沒有愛又沒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毀他們的人格的,所以他下了決心,要把自由償還自由,要從自由求得他們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戀愛。
后來他回國了,婚是離了,而家庭和社會都不能諒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離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會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愛護的學生,所以民國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寫一封很長很懇切的信去勸他。在這信里,任公提出兩點:其一,“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于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其二,“戀愛神圣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圣境界恐終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
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沈迷于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意盡矣,郁悒忄宅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十二年一月二日信)”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為是追求一種“夢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幾次挫折,就會死,就會墮落。所以他以老師的資格警告他:“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