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精益設計快速迭代迅速試錯……這些對科技行業從業人員早就不是什么新鮮概念,甚至傳統行業也在強調互聯網 ,用互聯網思維產生顛覆式創新。在科技行業中被強調的設計思維方法論萌芽于學術界,在知名設計咨詢公司 IDEO 的 CEO 和董事長提姆·布朗(Tim Brown)的推廣下為工業界所廣泛采納。在他看來,直接觀察人們在生活中的需求,以及他們對產品的生產、包裝、推廣、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的喜惡,通過這些觀察結果來推動創新就是設計思維。值得一提的是,設計思維的語境不是只針對設計師群體而言,更是面向更加宏觀的商業目標的成功。從客戶價值和市場機遇出發,企業運用設計思維的方法發展企業戰略、取得持續成功,而單一的管理學并不能創造企業的創新產品,這也是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都將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課程設置在了商學院體系之下的原因之一。
設計思維將商業變革作為目標,最終要具體落實到用戶體驗設計上。不論企業是提供了產品,或者提供了服務作為產品,都是把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作為基本原則。體驗設計是如
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一個傳統行業的退休人士在遭遇令人不滿意的服務時都會脫口而出:這家店的體驗真的是太差了!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我們可能會經常聽到的一個設計原則就是,當產品流程出現問題時,要讓用戶了解這不是他們的問題,減少用戶的挫敗感。這種心理是源于科技產品的高門檻,它代表著先進。在以前會使用計算機是極少數專業人士的專利,因為其需要具備一定專業基礎知識,所以當用戶遇到使用問題時,大多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像你第一次吃法餐,用餐禮儀對你來說可能就是一種門檻,你不會因此責備法國餐飲文化,但是現在當你遭遇網頁崩潰或者點擊某個按鈕沒有反應時,大多數人往往第一反應是這個網站 /App做得不好,而不會像有些提示 bug 的頁面寫著網頁崩潰了!這不是你的問題,我們正在抓緊搶修。現在的用戶不會覺得這是自己的問題,因為用戶對科技產品的使用已經非常嫻熟了。
設計領域的經典著作《日常的設計》(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就是這樣從日常出發來思考設計的。當我剛入行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既有怎么我沒想到的頓悟,又有設計就是這么自然而然的事情的感慨。體驗設計面向的對象是人,對于我們提供的產品有需求的人就是我們的用戶,人人都是用戶,人人也可能成為體驗設計專家,人人也可能成為產品經理。科技服務和產品的普及也對精細化研究、設計和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然這也是設計師們的福音,就像《驅動力》一書中所說的,在 20 世紀后半葉,經濟的發展取決于所謂的左腦能力,即邏輯分析能力、線性思維能力等,但是現在一個紐約的會計師的工作可能會被一個馬尼拉的會計師所取代,因為后者的薪水可能只需要前者的一半。大量重復性、經驗性的勞動也在被機器和算法所替代。當然現在左腦能力仍然非常重要,但是在人工智能的時代,右腦能力也就是創作力、共情力、溝通力、全局思維能力等代表的工作才是未來的趨勢,這也是生在這個時代,設計師們的幸運。
數字化為設計者和生產者們帶來的思維轉變在于,我們不再或者很少受限于實際生產環節,不必再為生產失敗帶來的巨大成本損失而苦惱。然而試錯成本的降低給設計者們帶來的也不全然是創造的興奮,你是不是也有設計稿被永遠封存在了硬盤里,也有永遠在等待下個排期的產品文檔,也有剛上線沒有幾天就被迭代掉的設計成果?
你的設計努力似乎再找不到蹤影。不僅是客戶和領導,公司中的每個人似乎都能從用戶的立場對你的設計頭頭是道地、指手畫腳一番。本書并不是要為你在公司和學校的方案辯論中提供理論依據,以便獲勝。畢竟用戶體驗不是雄辯者贏(當然我相信會有這樣的幫助),而是幫助你形成思維框架、養成體驗設計的思維習慣,當你的客戶和老板來給你提出各種各樣需求的時候,可以消化、討論、辯證地應對,非專業出身的需求方們也可以通過閱讀形成基本概念,不要讓領導意志淹沒了科學方法。
本書的每一章除了實例分析,還引入了對話采訪。這些受訪嘉賓從他們的實踐角度出發,分享了經驗和建議。從我接觸體驗設計開始,國內似乎一直都會拿美國硅谷作為行業標桿,介紹硅谷經驗方法的案例與書籍也層出不窮,一些在海外行得通的商業模式會被直接Copy to China,產品定位就是xxx in China。但是中國互聯網和科技行業經過幾代的演變,在商業模式、產品創新、設計方法論、數據算法等方面都在不斷趕超美國,我們看到了像 Tik Tok 這樣可以占據美國年輕人心智的社交產品,也看到華為、vivo、OPPO 在海外市場熱銷,曾經的對標某某美國產品的宣傳語已很少見到,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的出海模式大熱,人工智能學術文章發表數量也在 2021 年首超美國……在進步的路上,我們不僅創造著適合中國用戶的產品,也更加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式創新會更占據主流市場,這也是體驗創新的機遇。
目標讀者
在這本書中,我希望結合優秀的體驗設計實踐厘清一個體驗設計思維框架,穿插實用的設計方法,給設計師或者相關從業者清晰的框架去指導設計方法、理解設計成果、有效迭代產品。
本書適合以下讀者:
● 技能庫已經建立但是缺乏思維框架和理論指導的 UX/UI/ 產品設計師們;
● 希望能夠更加系統化了解設計流程,更有效地指導產品策略工作,或是希望提升團隊協作效率的產品經理、運營人員等;
● 其他設計領域希望了解體驗設計的從業人員;
● 希望通過體驗優化產品或服務的企業或政府機構的決策者;
● 熱愛體驗設計的伙伴們。
讀者反饋
個人能力所限,書中出現的錯漏之處難免,很歡迎讀者朋友指出!希望一些觀點可以激發討論,讀者可以通過郵箱 duy@tup.tsinghua.edu.cn 留言。
致謝
感謝我的家人對我一如既往的支持,你們是我不竭的奮斗動力;
感謝我的學生曹心怡繪制了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插圖,相信你未來可期;
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杜楊老師、欒大成老師,你們讓本書成為可能;
感謝積極分享的采訪嘉賓們(按姓氏筆畫排序):王瑩、祁夢媛、孟夏、夏冰瑩、
韓雨栩、韓夢簫,你們的分享會讓讀者們受益匪淺;
感謝所有將自己的事業奉獻給體驗設計的同仁們,你們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王雪詩,畢業于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在校期間曾獲學院國際生最高金額獎學金之一的馬可波羅獎學金,是琢磨琢磨科技和凱諾空中設計課的創始合伙人。
曾獲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2018年)、G20青年企業家聯盟菁英人才、APEC創變者稱號。從事設計和用戶體驗的教育、創意設計領域的企業服務和數字化戰略領域咨詢。她教授過的學生遍布哈佛、哥大、賓大、UCL等世界名校和各個知名互聯網企業。同時,在體驗設計領域具有頗多經驗,她曾為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提供設計和用戶體驗咨詢,并曾任職于多家知名互聯網公司。目前投身于消費領域的創新創業。
曾編著《新設計書·奇想1》和《新設計書·奇想 建筑》,合著有《在哈佛遇見更好的自己》。
第一章 共情、探索、定義 1
行為來源于場景,場景來源于故事 2
知識的詛咒,拋開專業,回歸無知 7
無障礙的影響力遠比你想的要大
對話谷歌無障礙設計主管夏冰瑩 14
研究的終極目的:提出正確的問題 19
好的設計師應該特別能講故事
對話愛彼迎資深設計經理王瑩 25
第二章 將想法轉化成可感的產品 33
功能不是目的,價值才是 34
鼓勵更多的點子,而不是正確的點子 41
最小可行產品快速驗證 49
玩具設計的匠心和初心
對話MGA Entertainment玩具設計師祁夢媛 54
第三章 測量、驗證并持續迭代 59
敏捷設計開發工作流 60
如果你無法測量它,你就無法管理它 71
用戶參與的產品設計 82
設計師賦能企業用戶創造更多價值
對話VMware產品設計師韓雨栩 88
第四章 好的產品是成就用戶 93
不是更好的產品,而是更好的用戶 94
幫助用戶成就卓越 99
平衡企業和終端用戶需求,最高效幫助客戶成功
對話SAP設計經理韓夢簫 107
第五章 設計管理與領導力 113
為什么每個人都要理解公司業務? ? 114
如何組織一次高效的設計討論會? 118
如何制定統一的設計標準? 122
如何招募體驗設計師? 130
如何構建知識體系和能力框架? 135
發揮設計領導力
對話福特汽車創新和設計實驗室資深經理孟夏 138
附錄一
工具箱 143
發現階段 145
定義階段 152
發展階段 161
交付階段 168
附錄二
推薦書單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