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熊新榮、王善儉、侯德平、趙克等主編的《臨床藥物學基礎》分三篇共三十一章,第一篇總論,主要介紹了臨床藥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知識,包括藥物的來源與發展、藥物效應動力學、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疾病與臨床用藥;后兩篇分別以西藥學和中藥學為綱,以藥物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類,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藥物的結構式、性狀、劑量、規格、臨床應用、毒副作用、注意事項等內容。其內容的深度、廣度、新度適宜,盡可能做到深入淺出,簡明精煉,力求達到科學性、先進性、系統性、思想性和實用性的原則。堅持理論“必需、夠用”的同時,有效整合藥學與醫學知識,對各個章節進行了有效融合。不僅適用于藥學專業教學參考之用,而且亦可作為臨床醫師、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藥物的來源與發展
第一節 藥物與藥物學
第二節 新藥的發現與研究開發
第二章 藥物效應動力學
第三章 藥物代謝動力學
第四章 藥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第一節 藥物的相互作用
第二節 常用藥物配伍禁忌
第五章 疾病與臨床用藥
第二篇 西藥部分
第六章 抗微生物藥物
第一節 抗菌藥概述
第二節 大環內酯抗生素
第三節 β—內酰胺類抗生索
第四節 四環素類和氯霉素
第五節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第六節 其他類抗生素
第七章 抗寄生蟲藥物
第一節 抗阿米巴病藥和抗滴蟲病藥
第二節 抗血吸蟲病藥和抗絲蟲病藥
第三節 抗腸蠕蟲藥
第四節 抗瘧原蟲病
第八章 中樞神經系統藥物
第一節 催眠、鎮靜、抗驚厥藥
第二節 中樞興奮藥
第三節 鎮痛藥
第四節 解熱、鎮痛、抗炎、抗痛風藥
第五節 抗癲癇、抗震顫麻痹藥
第九章 呼吸系統藥物
第一節 鎮咳藥
第二節 祛痰藥
第三節 平喘藥
第十章 消化系統藥物
第一節 助消化藥
第二節 促胃腸動力藥
第三節 止吐藥及催吐藥
第四節 瀉藥及止瀉藥
第五節 利膽藥
第十一章 泌尿系統藥物
第一節 利尿藥
第二節 脫水藥
第三節 其他泌尿系統藥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統藥物
第一節 強心藥
第二節 抗心律失常藥
第三節 降血壓藥
第四節 抗心絞痛藥
第五節 調節血脂藥
第六節 抗動脈粥樣硬化藥
第十三章 血液和造血系統藥物
第一節 促凝血藥
第二節 抗貧血藥
第三節 促白細胞增生藥
第四節 抗血小板藥
第五節 止血藥
第六節 血漿和血容量擴充藥
第十四章 內分泌系統藥物
第一節 腎上腺皮質激素
第二節 垂體激素及相關藥
第三節 抗糖尿病藥
第四節 甲狀腺用藥
第十五章 免疫系統藥物
第一節 抗變態反應藥
第二節 免疫抑制藥
第三節 免疫增強藥
第四節 抗毒血清和免疫球蛋白
第十六章 婦科藥物
第一節 促進子宮頸成熟劑
第二節 抗早產藥
第三節 子宮興奮藥
第十七章 抗惡性腫瘤藥物
第一節 抗惡性腫瘤藥分類
第二節 常用的抗惡性腫瘤藥
第十八章 維生素、微量元素及其他藥物
第三篇 中藥部分
第十九章 清熱藥
第一節 清虛熱藥
第二節 清熱解毒藥
第三節 清熱瀉火藥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第五節 清熱燥濕藥
第二十章 解表藥
第一節 辛溫解表藥
第二節 辛涼解表藥
第二十一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一節 溫化寒痰藥
第二節 清化熱痰藥
第三節 止咳平喘藥
第二十二章 祛風濕藥
第一節 祛風濕強筋骨藥
第二節 祛風濕散寒藥
第三節 祛風濕熱藥
第二十三章 利水滲濕藥
第一節 利水消腫藥
第二節 利濕退黃藥
第三節 利尿通淋藥
第二十四章 活血化瘀藥
第一節 活血止痛藥
第二節 活血療傷藥
第三節 活血調經藥
第四節 破血消瘢藥
第二十五章 止血藥
第一節 涼血止血藥
第二節 化瘀止血藥
第三節 收斂止血藥
第四節 溫經止血藥
第二十六章 消食藥
第二十七章 安神藥
第一節 重鎮安神藥
第二節 養心安神藥
第二十八章 補虛藥
第一節 補氣藥
第二節 補血藥
第三節 補陰藥
第四節 補陽藥
第二十九章 收澀藥
第一節 固表止汗藥
第二節 斂肺澀腸藥
第三節 固精縮尿止帶藥
第三十章 平肝熄風藥
第一節 平抑肝陽藥
第二節 熄風止痙藥
第三十一章 臨床常用注射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