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回憶起在“雷鋒團”的日子,每當聽到雷鋒的事跡,每當聽到學習雷鋒的歌聲,每當看到“雷鋒團”的消息,每當看到“雷鋒團”的戰友,我都感到格外親切,就如同又回到了充滿青春激情、充滿憧憬而又火紅難忘的當年。這種情感至今依然熾烈,這種情結至今依然堅固。
正是基于此,王真茂創作了《在“雷鋒團”的日子里》一書,旨在對作者在“雷鋒團”不平凡歲月的一個紀念,對雷鋒、對眾多雷鋒精神見證人、雷鋒精神傳人和教育培養、關愛支持我的首長和戰友的一種感念。
《在“雷鋒團”的日子里》講述了農家子弟王正安在“雷鋒團”服役期間,在雷鋒精神的濃郁熏陶和眾多雷鋒精神傳人的影響帶動下。在黨組織的培養和各級首長的培養教育、戰友的幫助關愛下,從新兵訓練、下連當炊事員、參加施工、到演出隊、當文書、當班長直至提干的成長過程。貫穿書中的一條主線,就是學習雷鋒和傳承雷鋒精神。一方面,多緯度展示了主人公通過參觀雷鋒紀念館、聆聽雷鋒憶苦思甜錄音報告、閱讀《雷鋒的故事》和《雷鋒的日記》、聽學雷鋒先進典型事跡報告、參觀學雷鋒先進事跡展覽、當校外輔導員、到車站和敬老院等為人民服務等活動,耳聞目睹和親身感受到了雷鋒和雷鋒精神的強大生命力、深刻感染力和無窮魅力,從而立下了走雷鋒之路、創雷鋒業績、爭當雷鋒式戰士的雄心壯志。另一方面,多層面展示了“雷鋒團”多年來堅持組織部隊開展學雷鋒活動,用雷鋒精神建團育人出現的生動局面。作者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反映了“雷鋒團”堅持學雷鋒活動和在“雷鋒團”成長起來的一大群雷鋒式的干部戰士。
夏孝棟對于每一個曾經在“雷鋒團”生活過、戰斗過的人來說。這是人生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一段歷程。雷鋒、“雷鋒團”在他們心中,也成為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結。真茂同志的《在“雷鋒團”的日子里》一書,可以說是這種情結的一個體現和展示。
我認識真茂同志大約在1977年上半年,當時他在特務連當文書,因字寫得不錯,時常被機關借調抄寫材料,也多次給我抄寫過。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編輯刻印的《學雷鋒簡報》,這在當時是一個創新。在他的啟迪下,我決定以團政治處的名義辦了一份涵蓋全團的《學雷鋒簡報》,他為此做出了很大努力,付出了很大辛勞。在我的印象里,他好學上進,勤于筆耕,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寫了好多的詩歌、散文,其中有不少是宣傳雷鋒、弘揚雷鋒精神的。近年來,他一直筆耕不輟,創作出版了好多優秀的作品。我讀后受益匪淺,深為他的創作成就而感到高興。
《在“雷鋒團”的日子里》,講述了農家子弟王正安在“雷鋒團”服役期間,在雷鋒精神的濃郁熏陶和眾多雷鋒精神傳人的影響帶動下。
在黨組織的培養和各級首長的培養教育、戰友的幫助關愛下,從新兵訓練、下連當炊事員、參加施工、到演出隊、當文書、當班長直至提干的成長過程。貫穿書中的一條主線,就是學習雷鋒和傳承雷鋒精神。一方面,多緯度展示了主人公通過參觀雷鋒紀念館、聆聽雷鋒憶苦思甜錄音報告、閱讀《雷鋒的故事》和《雷鋒的日記》、聽學雷鋒先進典型事跡報告、參觀學雷鋒先進事跡展覽、當校外輔導員、到車站和敬老院等為人民服務等活動,耳聞目睹和親身感受到了雷鋒和雷鋒精神的強大生命力、深刻感染力和無窮魅力,從而立下了走雷鋒之路、創雷鋒業績、爭當雷鋒式戰士的雄心壯志。另一方面,多層面展示了“雷鋒團”多年來堅持組織部隊開展學雷鋒活動,用雷鋒精神建團育人出現的生動局面。
作者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反映了“雷鋒團”堅持學雷鋒活動和在“雷鋒團”成長起來的一大群雷鋒式的干部戰士。這是迄今為止我看到的第一部這類著作,而且出自一個在“雷鋒團”成長起來的戰士之手,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雷鋒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是飄揚在共和國大地上的一面鮮艷奪目、光彩照人的旗幟,他的事跡、他的言行、他的精神乃至他的人格魅力是永恒的。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他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半個多世紀以來,“雷鋒團”一直把雷鋒作為團寶、把雷鋒精神作為團魂、把雷鋒的生平事跡作為團課、把《學習雷鋒好榜樣》作為團歌。組織干部戰士“一事之前想雷鋒,一事當中做雷鋒,一事之后比雷鋒”,營造了一種人人學習雷鋒、個個爭當雷鋒的熱烈氛圍。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涌現出了一大批雷鋒式的干部戰士。作者正是緊緊抓住“雷鋒團”學習雷鋒出現的新人、新事、新氣象,漚心瀝血,勤奮筆耕,創作了《在“雷鋒團”的日子里》一書。
雷鋒因公殉職后,我曾奉調擔任他生前所在連副指導員,繼而擔任團政治處新聞干事、宣傳股股長、政治處副主任、副政委等職,20年如一日,一直從事憶雷鋒、講雷鋒、寫雷鋒、學雷鋒,和雷鋒結下了不解之緣。讀著《在“雷鋒團”的日子里》,我感到非常親切,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那個宣傳雷鋒、學習雷鋒的火紅而又難忘的歲月。
我和眾多的雷鋒生前戰友,既是雷鋒生平事跡的見證人,也是雷鋒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人。我和曾經在“雷鋒團”生活、戰斗過的戰友們一樣,對雷鋒都懷有深厚的思念之情,都為有雷鋒這樣的戰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向雷鋒同志學習,已經成了我們的自覺行動。傳承雷鋒精神,已經成了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終生的歷史使命。
時代造就了雷鋒、造就了雷鋒精神。半個多世紀的學雷鋒活動雖然歷經了風風雨雨、坷坷坎坎,但絲毫沒有動搖人們對雷鋒的熱愛和崇敬,也沒有動搖人們學習雷鋒的決心和信念,反而更加顯示出了雷鋒的高大形象和雷鋒精神的強大生命力。雷鋒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組成部分。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強力推動下,全國各族人民正在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雷鋒精神。實踐充分證明,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雷鋒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他的崇高精神將永放光芒,彪炳千秋。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學習雷鋒非常重視,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繼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把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寫入《決定》,提出要“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習活動常態化”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從2013年3月6日至2014年3月17日,曾先后五次提到雷鋒精神。他說:“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和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他在接見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基層代表時說:“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你們要做好雷鋒精神的種子,把雷鋒精神廣播在祖國的大地上。”他在接見雷鋒生前所在團政委呂新勝時,勉勵他“要把雷鋒精神弘揚好”。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指示,為我們學習雷鋒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動力。
時代在呼喚著雷鋒、呼喚著雷鋒精神。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在這個偉大征程中,既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也需要雷鋒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為之奮斗的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風格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為國分憂的主人翁精神。作為雷鋒的生前戰友,作為曾經在“雷鋒團”生活戰斗過的戰友,我們要熱烈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當好雷鋒精神的種子,“要把雷鋒精神弘揚好”,永遠向雷鋒同志學習,大力發揚雷鋒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雷鋒精神之花開遍祖國大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這是我應真茂同志邀請寫下的一段文字,是為序。我熱烈祝賀小說的付梓出版,也希望真茂同志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
2014年11月25日
王真茂,男,1954年4月(農歷)出生,山東萊州(掖縣)人。1974年12月入伍,1995年7月轉業到沈陽市公安局。
現為遼寧省作家協會、沈陽市作家協會、呼倫貝爾作家協會、遼寧省散文協會、中國法學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詩協會常務理事。
《在雷鋒團的日子里》: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所革命的大學校,也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爐。無論在血火交織、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還是在激情壯烈、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時期,涌現出了許多英模人物。這些英模人物是一座座雕像,屹立在歷史長河中;是一面面旗幟,激勵著后人前行。
1963年3月2日,《中國青年》雜志在五、六期合刊上首先發表了毛澤東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全國各大報紙,都在頭版顯著位置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的手跡。自此,雷鋒這位年輕的戰士走進億萬人的瞳仁,他的事跡傳遍了全國,《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聲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唱響,一場廣泛、持久的學雷鋒活動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帶動和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影響了當代和幾代中國人。雷鋒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標桿人物,他的崇高精神歷久生輝,成為激勵人們前行的不竭動力。
對于眾多的人來說,能如愿當上兵就是很幸運的了。而我不僅當上了兵,還十分幸運地來到了“雷鋒團”。短短的4年多,在雷鋒精神的熏陶下,在充滿濃郁學習雷鋒氛圍的“雷鋒團”,特別是在眾多雷鋒精神傳承人的帶動影響和言傳身教、教育培養下,我如一棵稚嫩的小樹不斷成長,同時也給我的一生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一段最為刻骨銘心、極為珍貴的歷程。雷鋒精神、“雷鋒團”也成為我永遠的情結……我出身在山東膠東半島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從小就很崇拜“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的解放軍。從懂事起,就對解放軍充滿了羨慕。在小人書、報紙、畫報上和聽到的廣播里,還有一年看不到幾次的紀錄片《新聞簡報》中,只要一看到解放軍,就感到格外興奮,對部隊充滿了神奇的遐想和強烈的向往,同時萌生了要當兵的心愿,也曾無數次憧憬著自己能當上兵該多好啊,也不知道做過多少次這樣的夢。
每當看到村里當兵的人回家探親,還有“軍宣隊”到公社演出時,看到他們一個個穿著綠軍裝,戴著紅領章、紅五星帽徽,神采奕奕的樣子,心里羨慕極了。隨著逐漸長大,才懂得了在農村要當兵談何容易,若沒門沒錢更是難上加難。
1973年1月高中畢業后,我回到村里參加農業勞動,成了一個青壯勞力,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推小車、翻地、拉犁、扔糞、整地,幾乎什么農活都干過。雖然一年到頭苦苦勞作著,但我心中從未泯滅當兵的愿望。
“兵者,國之大事。”1974年10月,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開始了。
此時,世界處于復雜動蕩之中,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呈現出爭霸格局的對峙狀態,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處于全面對抗之勢,國際上因領土爭端引發的局部戰爭接連發生。我國周邊環境也很嚴峻。自1969年3月發生珍寶島戰爭后,中蘇一直處于敵對狀態。與美國實力縮小呈強勢擴張的蘇聯在我國北方邊境和中蒙邊境陳兵百萬。受到蘇聯指使的越南當局大肆迫害驅趕華僑華人,頻頻挑起邊界事端,制造流血事件,嚴重干擾和影響了我邊防軍民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的生產生活。在這年的1月,還發生了中越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
盡管這樣,我仍然和常國強還有幾個適齡的同學響應祖國號召,滿懷著保衛國家的強烈愿望,義無反顧地報了名。
過了兩天,我正在地里翻地,聽說村里來了兩個解放軍,忙和常國強向隊長請了假,向南街的大隊部跑去。當我倆滿身是汗跑到大隊時,院子里已站滿了看熱鬧的大人小孩。此時,兩個解放軍正從大隊部推著自行車出來。送他們出來的大隊黨支部書記陳良、大隊長戰宇,還有民兵連長常連勝,不時大聲吆喝著人們讓路。
我倆好不容易擠了上去,看著邊推著自行車、邊和大隊領導說著話的兩個解放軍。從衣服上的兜看出,那穿4個兜軍裝的是干部,穿兩個兜的是戰士。近距離地看到他們,感到很親切。兩個解放軍走到村西頭的大道口,和大隊領導握手告別后騎著自行車往南面的公社奔去,我和常國強目不轉睛一直看著他們過了王河大壩,看不到了后才往大隊部走去。我倆商議好了,上大隊問問民兵連長今年招兵有什么政策。
“你們兩個來干什么?”還沒走到大隊部門口,就碰到了剛出來的民兵連長常連勝。“大叔,俺兩個想當兵。想問問你,都有哪些條件。”常國強笑著回答。因我生性靦腆些,為這俺爹俺娘還有哥哥姐姐從小沒少說我。我站在旁邊,臉有些發紅看著他。
“噢,好啊伙計,不過,今年是‘雷鋒團’上咱這兒招兵,這條件可老鼻子嚴格了。”“雷鋒團?”一聽,我們兩個都驚訝地張大了嘴巴,又驚又喜。心想,要是能到“雷鋒團”當兵,那可是太好了。
看到我們兩人驚訝的樣子,常連勝笑了,“怎么,不信?”“大叔,你說的俺還能不信?那就讓俺兩個去吧!”這時,我鼓起勇氣說道。說完,臉上冒汗了。“就是的。”旁邊的常國強緊接著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