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日常生活詞語差異及其原因研究》將較為全面、深入、系統地展開海峽兩岸日常生活詞語的比較分析,對此有彼無或彼有此無的詞語,海峽兩岸共有的同形同義詞語、同形異義詞語、同義異形詞語,以及同中有異詞語等的結構、功能、類型、分布、造詞理據及差異原因等展開較為精細的描寫和解釋。
許蕾,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參與撰寫《寫作與語言教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媒體寫作與語言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另曾在《語言文字應用》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一個、中國傳媒大學科研項目一個。
緒論
第一章 臺灣國語概況
第二章 海峽兩岸日常生活詞語差異的類型
第三章 海峽兩岸日常生活詞語差異形成的外部原因
第四章 海峽兩岸日常生活詞語差異形成的內部原因
第五章 結論
(95)挺教孝月倡新六倫影城吁從孝順父母意(“國語”例句)
(96)“發禁”引起新新人類不滿。一群高雄縣蚵寮中學的學生以e-mail的方式向教育部門負責人告狀,指學校不顧學生要求實施發禁。(“國語”例句)
農歷七月是民間所稱的鬼月,典故來源于佛教目蓮救母的故事,臺灣稱為“教孝月”。目蓮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向來以神通第一見稱。佛陀在世的時候,規定每年自四月十五日開始到七月十五日圓滿,這三個月不出外化飯,佛率大眾弟子集體在精舍里,結夏安居。在這三個月當中,佛弟子都在努力用功,希望能夠早成正果,所以每年到七月十五日安居圓滿的時候,都有很多弟子征得了阿羅漢果。因此,當時的佛教界把七月十五日這天叫做佛歡喜日,因弟子都得道了,也表示佛陀的教化成功了。目蓮尊者就是在某一年的這一訓練練期間得道的。目蓮尊者是一位非常注重孝道的佛弟子,當他修成阿羅漢果得到六種神通之后,馬上運用他的天日艮通去尋找他過世的母親,結果發現母親墮入餓鬼道中,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口中吐出饑餓的火焰,痛苦的形狀令目蓮感到萬分悲痛,于是立即準備一缽飯菜,乘著神足通趕往餓鬼道去供養他的母親。誰知飯菜一到他母親面前,卻變成一堆火炭,他的母親根本無法受用。目蓮尊者見此情景,不禁號啕大哭起來,立刻奔回精舍,請求佛陀指示救母之道。佛陀告訴他說:“汝母罪業深重,非汝一人力量所能救拔,今天剛好有許多圣者初成道果,汝可以百味香齋果品,著于盂蘭盆中,供養眾僧,懇求圣者們為汝母懺悔修福,當得解脫餓鬼之難。”目蓮尊者如是尊教,誠修齋供,供養得道的高僧,其母即于是日,仰仗佛力,離餓鬼苦,得生天界。釋迦世尊同時告訴他的弟子們說:“凡為父母盡孝道者,可于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辦盂蘭盆供,供養有道高僧,其功德自然可以超度過去的父母;同時也可以使在堂的父母增福延壽。”這個故事充滿著教孝的精神。臺灣推行人品教育,鼓勵為人子女要對摯愛自己的父母親多順從,呼吁大家從孝順做起,在一些具有佛教色彩的學校或地方,每年的六月或七月會集中進行“孝”的宣傳教育,但在一些大都市已少有這種宣傳了。“朝會”“教孝月”這種宣傳活動在大陸也開展,只是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時間與地點固定為例行活動。臺灣學校的“發禁”曾是臺灣教育政策的一種產物,指對人的發型設立一定的限制,并且以懲罰和強制力要求其遵從的一種規范。臺灣教育部門統一規定中小學生的發式,包括長度、配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