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民族文化基因,建構古代文史學科體系(代前言)
緒論 世界史詩背景下的中國史詩
節 世界史詩問題與史詩學理論
第二節 中國少數民族史詩及相關研究
第三節 漢語史詩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第四節 中華文明與漢語史詩及相關理論體系建構
編 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與史詩的形成、流傳
章 中國史詩的源頭:巫詩
節 傳世文獻所見中國早的巫詩
第二節 清華簡《祝辭》所保留的原始巫詩
第三節 《詩經》所遺存的原始巫詩
第二章 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與史詩的產生、繁盛
節 考古學所證明的中華文明起源的時空范圍
第二節 絕地天通:中國原始宗教的形成與史詩的產生
第三節 鑄鼎象物:中國原始宗教的發展與史詩的繁盛
第三章 中國原始宗教背景下的史詩綜論
節 史詩的形成背景
第二節 史詩的存續時間
第三節 史詩的內涵發展
第四節 史詩的社會功能
第五節 史詩的精神原則
第四章 天人之間:天體崇拜類原始宗教與史詩的形成、流傳
節 從圖與話,再到圖與書
第二節 考古所見宇宙生成類圖書史詩、頌詩的討論
第三節 傳世文獻中宇宙生成類圖書史詩的討論
第五章 地民之間:山川崇拜類原始宗教與史詩的形成、流傳
節 《山海經》是配山海圖的史詩文本
第二節 《楚辭》《淮南子》也是配山川神怪圖的史詩、頌詩文本
第六章 祖孫之間:祖先崇拜類原始宗教與史詩的形成、流傳
節 龜甲版冊(□(特殊字符))祝(□(特殊字符))祭祖史詩
第二節 柄形飾典(□(特殊字符))與祖先世系史詩
第七章 圖畫、甲骨、銅器、竹帛:史詩的傳承方式之一
節 口耳相傳與史詩、頌詩
第二節 圖畫、甲骨、銅器、竹帛與史詩
第三節 瞽與史、詩與世
第四節 述而不作與民族文化傳承
第八章 詩、樂、舞三位一體:史詩的傳承方式之二
節 清華簡所見頌詩的詩樂舞三位一體結構
第二節 先秦時期詩樂舞繁盛的文明史背景與相關理論問題
第二編 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與史詩的族內發展興盛
章 考古發現與東夷虞族史詩《韶樂》考索
節 由上博簡舜敏學詩談有虞族的詩樂傳統
第二節 《韶樂》為有虞族的史詩、頌詩
第三節 《韶樂》天體崇拜與《東皇太一》《東君》
第四節 《韶樂》祖先崇拜與《山海經》《尚書》《天問》
第二章 考古發現與中原夏族史詩《九歌》新論
節 公元前2000年前后黃河中下游地區夷夏聯盟與變局
第二節 夏族史詩考索之一:變東夷虞族《韶樂》為夏族《九歌》
第三節 夏族史詩考索之二:祭地上黃河神、天上云雷神
第四節 夏族史詩考索之三:《天問》所載夏史
第三章考古發現與中原商族史詩(商頌)新證
節學術史上有關(商頌)作者作期的論爭
第二節(商頌)作于商代的文獻學證據
第三節《商頌>作于商代的甲骨文證明
第四節《商頌)作于商代的青銅文證明
第五節<商頌》五篇文本分析與《天問》商族史詩
第六節今本(商頌》的流傳過程
第四章考古發現與中原周族史詩周頌二雅綜論
第三編中華文明的結構轉型與史詩的族外融合創新
章由清華簡頌"即容論史詩的社會功能
節由清華簡論頌即容"
第二節頌詩之舞容與神尸:巫術通神的宗教學意義
第三節頌詩之舞容與威儀:禮儀修身的政治學意義
第四節簡短余論
第二章原始宗教的衰落與史詩精神的傳承創新
節詩亡然后春秋作試解
第二節由(莊子.天下》篇看史詩精神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承傳發展
第三節大小傳統的融合與史詩、巫詩在(詩經>《楚辭》中的遺存
第三章血緣管理變地緣管理與史詩內容的傳承創新
節文化傳承融合與<九歌》各篇的整合編組
第二節文化轉化創新與《九歌》潤色的經典意義
第四章史詩傳統與詩國文化的民族思維特色
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東西方文明的差異
第二節原始氏族社會的原始思維在東西方文明時代的不同發展趨向
第三節籍田禮是中國早期文明時代有關農耕生產、血緣管理的宗教儀式
第四節先秦文獻所見原始神話、圖騰史詩等原始意象
第五節原始意象轉化創新為人文興象寄象
第六節原始意象、人文興象寄象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深遠影響
主要征引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