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是當今中國區域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這種教育體系的建立將促進區域教育的發展由外在指令型向內在需求型轉變。《<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研究>叢書·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新視野: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通過分析教育的服務屬性論、高等教育的服務職能論、教育經濟一體化理論,從縱向的歷史梳理與橫向的國際比較中論證了教育就是服務。書中設計了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組織制度模型,構筑了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內容框架,最后探討了政府管理行為創新的議題。認為政府應從規劃體制引領、投入體制引領、辦學體制引領,評價機制引領等方面推動區域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研究>叢書·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新視野: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力圖探索一種關于我國構建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科學理論,是一部在理論和實踐領域具有全新意義的研究區域教育的著作。當然,其意蘊所及是呼喚整個中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包括中等職業教育的探刻變革。
華長慧,寧波諾丁漢大學黨委書記,中外合作大學研究中心主任,第七屆、第八屆國家督學,曾任寧波市教育局局長,寧波市十三屆政協副主席。長期從事教育理論和教育行動研究,主要著作有《愛國主義與社會改革》《寧波教育解讀》,主編《創新教育百例創新教育百忌》《點擊教學創新叢書》等書籍。在《求是》《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中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人民教育》《教育發展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報紙雜志上發表論文六十多篇。
導論 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新視野
第一節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理論支撐
第二節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實踐指向
第四節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實現路徑
第五節 關于《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研究》叢書的基本構架
第一章 國內外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實踐經驗
第一節 我國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歷史經驗
第二節 我國教育服務經濟社會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主要發達國家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概況
第四節 國外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主要經驗
第二章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教育的服務屬性論
第二節 高等教育的服務職能論
第三節 教育經濟一體化理論
第三章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建設目標與發展模式
第一節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建設目標
第二節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的發展模式
第四章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建設的原則與策略
第一節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建設的基本策略
第五章 服務型的人才培養體系
第一節 服務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
第二節 適應需求的人才培養結構
第三節 高教靈活的人才培養機制
第四節 形武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六章 服務型的知識貢獻體系
第一節 服務型知識貢獻體系的形成及其特點
第二節 服務型知識貢獻體系的要素和功能
第三節 服務型知識貢獻體系的運行機制
第四節 服務型知識貢獻體系的實施模式
第七章 服務型的學習服務體系
第一節 社會發展與學習服務體系
第二節 社會轉型與學習服務體系
第三節 學習服務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創新
第八章 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建設中的政府管理
第一節 政府規劃體制創新
第二節 政府投入體制創新
第三節 政府辦學體制創新
第四節 政府評價機制創新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構建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促進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成功結合。“服務”一直是我國教育發展長時期的、戰略性的目標。服務型區域教育體系從其價值追求上,首先就是要通過實現區域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以及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把學校的發展融入到區域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當中,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謀發展。在這種教育體系下,教育對經濟社會的人才支撐能力、知識貢獻能力和學習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教育規律與經濟規律的有機結合成為現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報告顯示,從1978年到200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從1.8%上升為6.0%,GDP從世界第十升至第四,至2010年已躍至世界第二位。其中教育的發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表明:經濟的發展總是與教育的發展緊密相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往往源于科技進步,而任何科技進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教育發展的過程,一個教育體制不斷創新的過程,一個教育不斷地為科技輸送大批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但教育體制的創新不可能是自發的或自覺的,它需要人們對既定的教育體制、機制進行深入的變革和調整。明確教育的“服務型”定位,并在系統層面上,通過制度化的運作,達成一個服務型的教育結構體系,這樣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才能實現有效的互動,才能有效地帶動科技的創新與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以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為例,長期以來,高校之間升格攀比之風十分盛行,幾乎所有高校都有以知識為中心,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雄心。結果導致原本很明確的“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教育方針時常出現偏差。毫無疑問,教育有其自身的價值,有時候確實“知識本身就是目的”,一個國家必須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專注于基礎性的研究,不直接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家要發展,同樣離不開大量培養應用型人才,直接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高校。這些高校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產業發展的規律,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最直接的服務。如果所有的高校都只專注于高深學問,為知識而知識,不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那么就談不上國家的發展,歸根結底也就不可能有高校的發展。這里,美國當年創辦的贈地學院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成功案例。這些贈地學院立足地方,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為主要職能。這些學校的建立不但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高校自身的發展,并且一舉確立了高等學校的第三職能,即為社會服務。迄今為止,那些昔日以“服務”為導向的贈地學院,不少已成為世界名校,如威斯康星大學、康乃爾大學,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