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理論強調全社會的系統性, 也更關注適應能力的長效性, 為城市應對不確定的風險, 降低擾動的負面影響, 實現長效的適應性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對城市韌性進行綜合評價, 可以為城市決策者進行前期預判和后續決策, 進而促進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公共安全、社會穩定和政府管理的全面提升。因此, 研究如何、怎樣對城市韌性進行綜合評價具有重要意義。城市在人口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下, 與其他城市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目前中國的城市不再是孤立發展, 而是置身于某個或某幾個城市群中, 新經濟集聚使得城市群正在逐漸替代省域經濟, 成為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區域空間形態的更高組織形式。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以11.08%的國土面積, 承載著47.04%的人口, 創造60.30%的國內生產總值, 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城市群。若以此作為城市韌性綜合評價的評價對象, 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重大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