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的未來:設計未來的思考者》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米尼.C.莫爾多韋亞努(Mihnea C.Moldoveanu)和羅杰·L.馬丁(Roger L.Martin)的力作。該書出版后在管理學界引起熱議,貫穿全書的MBA教育思考和建議被認為代表了一種獨特的改革方向。
在書中,莫爾多韋亞努和馬丁回顧了學術界對當今MBA教育的各種質疑,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他們指出,MBA已然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社會經濟現象,但是從商業教育的意義上講,它既是一種人才培養機制,也是一種人才篩選機制。許多人都意識到MBA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但對其人才篩選功能重視不足,而該功能同樣對潛在的雇主有重要價值。因此,有效的MBA教育改革必須兼顧培養內容和選拔標準兩個方面,在選拔標準不完善的情況下,培養內容的改革顯得尤其重要,至于具體的改革方向,則與“什么是未來的MBA”這一問題有關。
莫爾多韋亞努和馬丁根據多年來在整合思維領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MBA教育改革方案。他們認為,“未來的MBA”應該是具有出眾心智和獨特思維能力的“未來的高價值決策者”,其“高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理解相互矛盾的模型、對其沖突之處進行巧妙處理和吸收(而不是貿然拒絕)的“靈敏心智”;二是包容有沖突的模型并繼續前行的“開放心智”;三是利用彼此沖突的模型、通過不懈的試驗打造出創新模型的“堅毅心智”。實際上,以上關于三種心智的闡述正是羅杰·L.馬丁賴以成名的“整合思維”思想的延伸和深化,它們與管理者的決策實踐密切相關。
與“高價值”相應,未來的MBA教育的選拔和教學重點是思維訓練,以期讓“未來的MBA”們掌握一系列隱性的思維技能,而這些技能恰好與學術研究密切相關,是商學院教授擅長的領域。作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慎密的理論推演,說明以思維能力為基礎的MBA教育改革必須整合心理學、社會學、哲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內容,必須借鑒醫學、工程、法律等實踐性學科的成功經驗,而且這種改革具有實踐上的可行性。
《MBA的未來:設計未來的思考者》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米尼.C.莫爾多韋亞努(Mihnea C.Moldoveanu)和羅杰·L.馬丁(Roger L.Martin)的力作。該書出版后在管理學界引起熱議,貫穿全書的MBA教育思考和建議被認為代表了一種獨特的改革方向。
在本書中,莫爾多韋亞努和馬丁回顧了學術界對當今MBA教育的各種質疑,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他們指出,MBA已然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社會經濟現象,但是從商業教育的意義上講,它既是一種人才培養機制,也是一種人才篩選機制。許多人都意識到MBA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但對其人才篩選功能重視不足,而該功能同樣對潛在的雇主有重要價值。因此,有效的MBA教育改革必須兼顧培養內容和選拔標準兩個方面,在選拔標準不完善的情況下,培養內容的改革顯得尤其重要,至于具體的改革方向,則與“什么是未來的MBA”這一問題有關。
莫爾多韋亞努和馬丁根據多年來在整合思維領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MBA教育改革方案。他們認為,“未來的MBA”應該是具有出眾心智和獨特思維能力的“未來的高價值決策者”,其“高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理解相互矛盾的模型、對其沖突之處進行巧妙處理和吸收(而不是貿然拒絕)的“靈敏心智”;二是包容有沖突的模型并繼續前行的“開放心智”;三是利用彼此沖突的模型、通過不懈的試驗打造出創新模型的“堅毅心智”。實際上,以上關于三種心智的闡述正是羅杰·L.馬丁賴以成名的“整合思維”思想的延伸和深化,它們與管理者的決策實踐密切相關。
與“高價值”相應,未來的MBA教育的選拔和教學重點是思維訓練,以期讓“未來的MBA”們掌握一系列隱性的思維技能,而這些技能恰好與學術研究密切相關,是商學院教授最為擅長的領域。作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慎密的理論推演,說明以思維能力為基礎的MBA教育改革必須整合心理學、社會學、哲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內容,必須借鑒醫學、工程、法律等實踐性學科的成功經驗,而且這種改革具有實踐上的可行性。
在中國,MBA教育誕生于改革開放的年代并快速發展。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MBA教育人士正在不斷反思,探求改革發展之路。我們認為,與那些為響應當下實踐的“戰略需求”“產業需求”而提出的改革方案相比,立足于科學基礎和學科基礎,通過整合思維訓練,使管理者能夠理解、包容、善用管理實踐中的各種觀念和行為,產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管理思想,從而形成嵌入自身底層思維的、他人無法模仿的核心能力,這樣的MBA教育改革,或許代表了一種具有持續性和長期戰略意義的深層次“供給側改革”思路。
參加本書初稿翻譯的人員有陸小華(引言)、孫浩軍(第一章)、王祎(第二章)、覃忠(第三章)和林丹明(第四章),初稿完成后由王神、林丹明、徐宗玲統稿。在李嘉誠基金會資助下,汕頭大學曾派遣各位參與翻譯的教師參加2009年10月在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舉辦的整合思維研討班,并在此后開展持續多年的整合思維教育改革,為本書的翻譯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在這一過程中,時任汕頭大學執行校長顧佩華教授和李嘉誠汕頭大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馮兆麟博士給予了諸多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引言 MBA的未來與未來的MBA
“競爭力”之說:MBA能否為未來組織提供有競爭力的
人力資本?
“激進的結構性缺陷”之說:MBA真的能訓練管理者嗎?
“象牙塔”之說:MBA與實踐相關嗎?
“職業操守淪喪”之說:MBA這一制度會長期存在嗎?管理者這一職業會長期存在嗎?
“邪惡的解釋學循環”之說:MBA對商業和社會有益嗎?
要談“MBA的未來”,先說“未來的MBA
第一章 整合思維者
“后現代主義”:為什么是“后現代”?
“高級資本主義”:“高級”在哪里?
“交互革命”:用隱性技能顯性化來彌合創造力鴻溝
“高價值決策者”:未來管理者的挑戰
第二章 商學院2.0
本體多元和本體論多元化的障礙:專業分割及創意市場的新結構
一個實例:行為決策理論和管理認知研究
第三章 商學院3.0
模式Ⅰ 思想和行為的設計實驗室
模式Ⅱ 溝通空間的設計和實現
連接本體-本體論:開發認知一行為模塊的合理性
第四章 重構性的總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