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王先謙先后編纂的《皇清經解》正續編,匯集有清一代經學著述之大成,為清代經學成就的全面反映,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地理、語言文字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參考。但其編纂方式并未按經分部,只就學者年代先后為次,其間部類凌雜,檢閱不便,而且卷帙浩繁,讀者不容易得其綱領眉目。
《中國傳統經典與解釋:皇清經解提要》的寫作初衷即指導后學閱讀《皇清經解》。沈豫在書中概述每種解經著作的主要內容、作者的學術淵源,指出該書的特色,品評其價值與不足。《中國傳統經典與解釋:皇清經解提要》在一定程度上“可為初學導師”。
校注說明
識語(沈豫)
皇清經解總目
皇清經解提要卷上
皇清經解提要卷下
皇清經解提要續敘
皇清經解提要續編
皇清經解淵源錄題辭
皇清經解淵源錄一卷
皇清經解淵源錄外編
蛾術堂集序(王端履)
蛾術堂集題詩(張世光)
蛾術堂集總目
[附錄一]沈補堂傳(宗稷辰)
[附錄二]清經解論略(上篇)(孫著聲) 校注說明
識語(沈豫)
皇清經解總目
皇清經解提要卷上
皇清經解提要卷下
皇清經解提要續敘
皇清經解提要續編
皇清經解淵源錄題辭
皇清經解淵源錄一卷
皇清經解淵源錄外編
蛾術堂集序(王端履)
蛾術堂集題詩(張世光)
蛾術堂集總目
[附錄一]沈補堂傳(宗稷辰)
[附錄二]清經解論略(上篇)(孫著聲)
[附錄三]清代經學家名錄(趙燥鵬、岳拯士編撰)
古人著書鮮完本,非欠于力,皂口窘于才,展卷展開書卷者多惜之。予于《提要》一編,粗具頭角頭緒,端緒,前兩卷污梨棗已六載矣。暇時晤小谷王端履(17767),字福將,號小谷,浙江蕭山人,清代藏書家王宗炎(17551826)之子,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清代學者,著有《重論文齋筆錄》等鄉先生古時尊稱辭官居鄉或在鄉教學的老人,謂子曰:“此書曷相當于“何”,怎么,為什么不輯成之,以全其篇目?”而年力衰耗,未敢掇拾其大略。今冬臘歲末,因臘祭而得名,通指農歷十二月或泛指冬月因赴貢指貢生晉進省,寓竹薌xiang何君何士祁,字仲京,號竹?,浙江山陰(今紹興)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歷官元和縣令、川沙廳同知,曾捐建川沙觀瀾書院。博學工書畫,藏書之富,甲于江浙,室名“震無咎齋”,纂有《川沙撫民廳志》司馬官名。唐制,節度使屬僚有行軍司馬,又于每州置司馬,以安排貶謫或閑散的人。后世稱府同知曰司馬,本此處,君博學好古,將《震無咎齋書目》授予讀之,全數八冊,計卷八萬有余,而上閑同“間”添綴林立,新購者不在此數,而其賞監精嚴,直與陳《錄》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晁《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相伯仲不相上下,眼福從此飽矣。內經部《皇清經解》各著都有論斷,予所未及者,顧一一列焉。曾憶袁江抄錄此書,若何勞瘁辛苦勞累,才得摸索作者一二大意要義之所在,而是否亦未敢自信。今顧于殘年暮齒指人的晚年,珊瑚龜貝,薈萃于尺一簡中,俾得輯窮研,奉為藍本,而頻年多年未竟之志,與師友所諄命者,一旦得償其素懷,不可謂非厚幸也。輯成略述數行,以志不忘所自云。告。shi,同“時”道光二十三年(1843)冬臘二十日蕭山沈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