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來自法國社會科學與心理健康領域的前沿論文19篇,介紹了法國精神健康研究的理論傳統脈絡及其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歷程、狀況和特點。全書分為三個部分,部分從法國社會科學經典理論的角度,探討了個人的精神心理如何成為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第二部分從醫護工作者的視角出發,勾勒了法國當代精神健康領域的實踐歷程,闡述了其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在20世紀下半葉重組的情況;第三部分從病患及其家庭的視角展開,講述了他們作為精神心理干預的對象所承受的精神疾苦。
前言/1
D一部分 個人心理,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
序言/13
自殺,一種社會事實 克里斯蒂安·鮑德洛(ChristianBaudelot)、羅杰·埃斯塔布雷(RogerEstablet)/15
文明進程與幸福感:追求平衡? 馬克·若利(MarcJoly)、達夫妮·博爾茲(DaphnéBolz)/30
構建一種個人層面的社會學 貝爾納·拉伊爾(BernardLahire)/41
民族精神病學的理論溯源 理查德·雷希曼(RichardRechtman)/53
延伸閱讀:皮埃爾·布爾迪厄:精神分析的社會學意義 弗朗辛·米埃爾-德雷富斯(FrancineMuel-Dreyfus)/72
心理苦痛,社會疾苦:代際沖突與遺產矛盾 弗朗辛·米埃爾-德雷富斯(FrancineMuel-Dreyfus)/74
延伸閱讀:阿布戴瑪賴克·薩亞德:歷史社會學和移民的臨床社會學 弗朗辛·米埃爾-德雷富斯(FrancineMuel-Dreyfus)/86
批評與實踐:精神健康的性別視角 斯蒂芬妮·巴師(StéphaniePache)/88
延伸閱讀:福柯對精神健康領域的貢獻 克勞德-奧利維埃·多隆(Claude-OlivierDoron)/100
第二部分 精神健康場域的重組
序言/105
兩個去機構化運動:二戰后的精神病學、社會科學和現代化 尼古拉·漢克斯(NicolasHenckes)/108
延伸閱讀:戈夫曼與瘋狂:社會秩序與疾病 卡蜜爾·蘭瑟勒維(CamilleLancelevée)/122
精神健康的強制與自愿概念 琍維亞·維爾皮(LiviaVelpry)、貝諾·埃洛(BenotEyraud)/125
延伸閱讀:羅伯特·卡斯特對精神健康研究的貢獻 貝爾特朗·拉翁(BertrandRavon)/139
精神醫療健康分子化轉折點:精神藥物及其歷史沿革和制藥創新 讓-保羅·高迪里爾(Jean-PaulGaudillière)/141
神經科學和精神病學:社會科學研究方向初探 巴蒂斯特·穆竇(BaptisteMoutaud)/158
謀求福祉:現狀與展望 娜迪亞·卡爾努斯(NadiaGarnoussi)/172
精神分析:一個法國特例? 瑪雅·梵斯坦(MaaFansten)/186
延伸閱讀:從拉康到拉康主義 瑪雅·梵斯坦(MaaFansten)/202
第三部分 苦痛者的視角:實證調查一瞥
序言/207
家長協會:參與性民主還是游說集團?自閉癥案例試析 布麗奇特·莎瑪克(BrigitteChamak)/209
精神衛生領域中家庭與人士關系初探 奧德·貝利雅(AudeBéliard)、讓-塞巴斯蒂安·埃德利蔓(Jean-SébastienEideliman)/222
青春期行為障礙管理,挑戰何在? 伊莎貝爾·顧丹(IsabelleCoutant)/236
研究國際移民之苦痛以在法國的中國移民為例 王思萌/251
監獄,精神脆弱者之所 狄迪爾·法森(DidierFassin)/268
有助于社會整合的醫學?淺議精神藥物的消費 菲利普·勒·莫涅(PhilippeLeMoigne)/280
職場精神痛苦與健康 米歇爾·高拉克(MichelGollac)/292
后記 理查德·雷希曼(RichardRechtman)/312
作者簡介/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