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高等院校通識課程規劃教材》體例以文體為綱,前四章為詩,后兩章為詞。詩以體裁的不同,分為律詩、絕句、樂府、古體四章,各選名篇佳作加以賞讀;詞分小令、慢詞兩章,各選若干詞牌,每一詞牌下再選題材、風格各異的作品三五首進行賞析。在文本的解讀之中,盡量貫穿關于文體、格律、體制特征的思考。
第一章 律詩
導讀:律詩的體制特點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黃鶴樓
晚泊潯陽望廬山
臨洞庭
使至塞上
積雨輞川莊作
登金陵鳳凰臺
旅夜書懷
登高
秋興八首(其一)
過賈誼宅
省試湘靈鼓瑟
西塞山懷古
遣悲懷
商山早行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咸陽城東樓
無題
錦瑟
山園小梅
村行
無題
東溪
戲答元珍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韓內翰
和子由澠池懷舊
登快閣
寄黃幾復
書憤
臨安春雨初霽
第二章 絕句
導讀:絕句的體制特征
渡漢江
涼州詞
涼州詞
登鸛雀樓
別董大
宿建德江
終南望馀雪
輞川集
鳥鳴澗
閨怨
越中覽古
山中與幽人對酌
絕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楓橋夜泊
問劉十九
金陵五題
江雪
行宮
江南春絕句
山行
夜雨寄北
陶者
……
第三章 樂府
第四章 古體詩
第五章 小令
第六章 慢詞
這首詩使黃鶴樓這座普通的樓閣從此揚名千古。作者登樓而詠,他既看到了空間上的遙遠的家鄉,也看到了時間上的歷史的深處。關于仙人乘黃鶴而去的傳說,以及可能與懷才不遇的才子禰衡有關的鸚鵡洲的得名,和籠罩在煙波中的江水一樣,使詩歌彌漫著一層悵惘的氣息;在這樣輕煙薄霧似的悵惘中,“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的思鄉之情也不禁彌漫開來。關于歷史與現實的情與景就這樣自然地結合了起來。登樓而有懷古之意、見景而生情,這些在登樓詩中也并不少見,崔顥的這首《黃鶴樓》如何就成為千古名篇了呢?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也許只是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不過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模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也明顯可以看出這首詩的影響。
自從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后人選唐人七律總要選這首《黃鶴樓》,但明清以來很多人都看出了這首七律“體例不純”,明代人崇拜盛唐詩,所以還只是含混地指出說它“律間出古”,“起法是盛唐歌行語”,并沒有加以褒貶。清代人就有批評的了,如批評它一連用了“悠悠”、“歷歷”、“萋萋”三個疊詞,因為律體是講究句意的緊縮凝練的,一般認為在律體中用疊詞“類同湊字”,而這首律體竟然用了三個。又有人指出說前四句或“不粘”或“六仄”,聲律反常。總之,這首詩雖然歸在七律,但它顯然不符合正體七律的規則。
正如前人已指出的,這首詩的特點在于前半首有明顯的歌行特色。我們說過,七律其實是從歌行發展來的,崔顥這首七律正體現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崔顥身處盛唐,其七律的歌行特色并不是因為律詩還沒有定型,而當與他個人擅長七言歌行有關。因為擅長七言歌行,所以可能不自覺地把歌行的特色帶人了七律。連用三個疊詞,兩次用“去”、“空”二字,又交叉使用“白云”、“黃鶴”兩個意象,使它不像定型七律那么節奏呆板,而有一種歌行體連貫相通的靈動感,所以,這首《黃鶴樓》雖然是七律,卻是流暢的而不是工穩的,有一種流動靈活的隨性自然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