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協調推進各領域各環節改革,努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也強調指出: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
《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以探討、宣講中國改革紅利問題為主題,約請了成思危、厲以寧、吳敬璉、林毅夫、高尚全、周小川、陳錫文、周瑞金、張卓元、樊綱、汪玉凱、熊澄宇、楊偉民、常修澤、鄭新立、賈康、宋曉梧、遲福林、彭森等19位頂級專家學者就如何通過重點領域的改革來釋放改革紅利這個主題談設想、提建議,與讀者一起共話改革。專家學者的探討從十八大后改革整體走勢入手,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生態文明機制的改革發展分別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總結,對國有企業、金融體制、財稅體制、收入分配體制、城鎮化與“三農”問題等與中國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領域的改革給出了中肯建議和意見。《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集合專家學者深厚的智識為決策層提供改革建言,以深入淺出的敘述為廣大干部群眾凝聚改革共識提供一份生動的參考文本,是直擊中國改革焦點和前途的箴言集合。
立、賈康、宋曉梧、遲福林、彭森等19位頂級專家學者就如何通過重點領域的改革來釋放改革紅利這個主題談設想、提建議,與讀者一起共話改革
成思危,男,漢族,1935年6月生,湖南湘鄉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風險投資之父”。民建成員,1951年參加工作,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曾經擔任過民建中央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現任民建顧問,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院長,華東理工大學名譽校長,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南開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為化工系統工程、軟科學及管理科學,近年來致力于運用復雜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問題,努力探索及闡明虛擬經濟的特點與發展規律,并積極研究和推動風險投資在中國的發展。已出版獨著的專著7部,作為主編及第一作者的專著18部,在有關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近300篇。
厲以寧[1],江蘇儀征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1955年畢業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民生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七,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七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八,九屆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因論證倡導我國股份制改革,被尊稱厲股份。
吳敬璉,男,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學界的泰斗,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改革》、《比較》、《洪范評論》雜志主編;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著名校友、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1984~1992年,連續五次獲得中國“孫冶方經濟科學獎”。2003年獲得國際管理學會(IAM)“杰出成就獎”;2005年榮獲首屆“中國經濟學獎杰出貢獻獎”。
林毅夫,男,原名林正義(到大陸后改名),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
前言
十八大后中國改革發展走勢
制度創新是改革的紅利之源
發展優勢和“紅利”的創造
中國改革再出發
中國的復興之路:經驗、挑戰與未來的展望
加快五位一體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
市場的關系
政治體制改革五議
文化強國與文化生產力
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
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
新階段改革戰略與“五環式”
改革運作
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解決好城鎮化進程中的
“三農”問題
國有企業改革仍需攻堅克難
加快建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的體制機制
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加快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走向
共同富裕
以改革紅利釋放消費潛力
在開放中實現改革與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改革的
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間,我國實行了農村承包制、國有企業改制、企業民營化、加入世貿組織、住房制度改革、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等多項舉世矚目的改革,這些改革為中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實踐證明,“改革紅利”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動力與生動寫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為了解決中國現階段面臨的一系列社會與經濟挑戰,李克強提出,需要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包括取消戶籍制度、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土地改革、擴大服務性消費、發展中西部地區等。他還提出了較難執行的改革要先行先試,之后再擴大執行范圍,為了減輕利益集團對改革的阻力,要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預期上做調整等重要觀點。
李克強的這些重要論斷,是今后中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實踐和成功經驗表明,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
自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間,我國實行了農村承包制、國有企業改制、企業民營化、加入世貿組織、住房制度改革、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等多項舉世矚目的改革,這些改革為中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實踐證明,“改革紅利”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動力與生動寫照。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全國農村實行了以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為核心的改革,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出來,糧食產量連年增長,農民人均收入迅速增長,在短短的幾年間,占全國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就得到較好的解決。從1978年至1984年,短短6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增長2.66倍,年均遞增17.71%。
自1998年開始的國有企業改制取得巨大成就,并催生了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國有企業改革推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得到更好的發揮,保證了經濟發展的穩定運行;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國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不斷發展壯大,與實力雄厚的外國跨國公司之間的差距日益縮小,有效增強了中國經濟總體的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又為非國有企業的成長釋放空間,我國民營經濟由此得以迅速發展。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兩個毫不動搖”,既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包括大量中小企業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繁榮經濟、推動創新、擴大出口、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國內需求不足的狀況,我國從1998年開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并由銀行發放住房按揭貸款。這一改革釋放出了巨大的被壓抑已久的改善性住房需求,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尤其是與房地產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得以較快發展,至今房地產業仍是全國和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由此加快了改革和開放進程。從2001年至2007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與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一起構成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間,出口貿易的發展,使國內過剩的產能在國際市場上得到消化,從而加大了制造業的發展空間,同時通過參與國際競爭使這些企業提高了效率。
2004年至2010年,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建行、中行、工行和農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和在香港及內地兩地IPO上市。國有控股上市銀行改革工作取得歷史性的突破和重大進展,一舉消除了曾經被國際社會稱之為“中國國有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的重大金融風險隱患,并走上了資本充足、資產優良、風險可控、盈利增長、安全穩定的現代先進商業銀行的發展道路。
在新的時期,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倍增計劃”,中國仍然要推進改革進程,改革仍是中國最大的紅利。
高盛中國區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向記者表示,李克強在“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已透露出今后政府正在考慮幾項新的改革措施,這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一是戶籍制度(戶口)改革。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有超過50%的人口居住在城鎮地區,但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35%。由于居住在城鎮的一大部分居民被城鎮社會福利體系排除在外,他們的行為依然是農民行為,由于有種種不安全感使得他們不敢消費并竭盡全力儲蓄。可以說,啟動戶口改革是中國城鎮化的關鍵一步。如果每年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這將為經濟增長增加不少的動力。
二是擴大服務行業對民營資本的開放,實施“營改增”稅收改制。專家預計越來越多的服務性行業,如醫療保健、旅游及娛樂將向民營資本日益開放。營業稅是中國服務業欠發達的一塊絆腳石。服務性消費在中國的發展空間巨大,目前僅占總消費的20%左右,而在美國這一比例為三分之二以上。
三是發展欠發達區域經濟(中西部地區)。一般而言,人均收入較低的地區經濟增速快于人均收入較高的地區,加快發展欠發達區域經濟,對于實現2010~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兩個翻倍的政府新目標很重要。低收入地區增速更快,將有助于調整經濟結構,向消費傾斜,因為低收入地區的消費傾向更高。
四是收入再分配的改革將被給予高度重視。這一改革進程將逐漸縮小收入差距,讓企業和居民在國民收入中占有更大的比例,使人均收入倍增目標的實現得到保障,人民將享受更多的實惠。
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我們堅信,在新時期,改革仍是中國最大的紅利,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中國經濟還將獲得新的發展與增長動力,并由此為全球經濟復蘇和發展提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