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世界大歷史”系列叢書的第五本。時間跨度為1900年至今。
時間進入近代,飽受帝國主義列強蹂躪的中國人奮起抗爭,在杰出領袖的領導下,中華民族浴火重生,建立了屬于人民的共和國。
1914年,奧地利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引發蝴蝶效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戰中,俄國的沙皇政權終于崩塌,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迅壯大,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22年蘇聯取代沙俄。一戰結束后,全球經濟受到重創,社會動蕩加劇,由墨索里尼提出的鼓吹民族主義、專制和擴張的法西斯主義興起,臭名昭著的納粹黨領袖希特勒開始發跡。雖然20世紀20年代全球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回暖,實而掩蓋了積重難返之勢,1929年爆發了史上最嚴重、最持久的經濟“大蕭條”,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引發廣泛關注。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是人類歷史上破壞力最強的戰爭,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反法西斯陣營最終取得了勝利。二戰極大地激發了殖民地人民對自由的渴望,亞非拉地區的大量殖民地紛紛通過斗爭獲得獨立。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拉開了蘇美兩大陣營之間冷戰的序幕。兩次世界大戰讓歐洲人認識到和平與統一的重要性,開始推進一體化進程,直至1993年,歐盟正式誕生。雖然世界范圍的戰爭已經結束,但是局部的紛爭卻不斷發生,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加劇,爭端至今仍未解決。對本土安全一向充滿自信的美國在2001年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世貿大廈雙子塔的坍塌以及數千生命的消逝激起了全美人民及世界人民對恐怖主義的憤怒。2011年,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被擊斃,但是世界范圍的反恐戰爭仍未結束。
20世紀下半葉,社會主義國家天地兩重。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矚目的大國,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使其成為全球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而蘇聯國內弊病叢生,加上改革實施過于急促,矛盾終于大范圍爆發,隨著1991年戈爾巴喬夫辭職,這個曾經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分崩離析。
20世紀是計算機與高科技的時代,這次始于40年代的技術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不僅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帶來了新的觀念及思維模式。整個世界正在逐漸成為一個“地球村”,而維持這個“地球村”的和平安定,同時保持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風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世界大歷史》系列壓軸之作,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角度全方位展現人類歷史最近的120余年,時間跨度近至2013年。★中國作為20至21世紀世界舞臺的主角,成為全書著墨最多的國家。★毛澤東、周恩來、孫中山、列寧、胡志明等革命者,張伯倫、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一二戰關鍵人物,肯尼迪、赫魯曉夫、戴高樂、撒切爾夫人、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普京、布什、奧巴馬等近代政治家,圖靈、喬布斯、蓋茨等科學家,凱恩斯等經濟學家陸續登場,共同塑造1900年至今的歷史面貌。★揭開世界經歷兩次大戰、大蕭條、殖民地戰爭、美蘇冷戰后,過渡到全球大體和平,局部沖突不斷的國際關系走向。★揭秘阿以沖突爆發根源。★揭秘全球反恐態勢形成原因。 ★由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華盛頓大學、多倫多大學等世界知名高等學府的54名歷史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撰寫述評,另有不計其數的歷史研究者對書中所涉及史料進行考證和補充。★看懂世界現代文明發展軌跡的第一書。★常春藤大學及新常春藤大學新生推薦圖書(歷史社科類)、歷史專業學生指定讀物。★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國會圖書館年度推薦好書第一名。★歷時20年的心血工程,針對作者授課過程中遇到的歷史知識盲點一一點評;授課式語言風格,易讀易懂,毫不艱澀。
主編簡介:
弗蘭克·薩克雷,1977年在天普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波蘭富布萊特學者,現為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榮譽歷史學教授,研究方向為19至20世紀俄國與波蘭關系史,研究成果有專著《革命前夜——亞歷山大一世與波蘭議會王國》(1980)、編著《1855 年以來的俄國發展史》(2007)和《德國發展史》(2004)。此外,他還是《格林伍德現代國家史》的聯合主編。
約翰·芬德林,在德克薩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世界博覽會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史近30 年,現為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榮譽歷史學教授。近年研究成果有與羅伯特·倫代爾和金伯利·佩爾合著《美洲博覽會》(2000)、與金伯利·佩爾合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全書》(2004)和《世界博覽會全書》(2008)。約翰·E.芬德林退休后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克萊特斯坦普有限公司(Collectors’ StampsLtd.)從事郵票和舊版名信片的銷售管理工作。
主編簡介:
弗蘭克·薩克雷,1977年在天普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波蘭富布萊特學者,現為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榮譽歷史學教授,研究方向為19至20世紀俄國與波蘭關系史,研究成果有專著《革命前夜——亞歷山大一世與波蘭議會王國》(1980)、編著《1855 年以來的俄國發展史》(2007)和《德國發展史》(2004)。此外,他還是《格林伍德現代國家史》的聯合主編。
約翰·芬德林,在德克薩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世界博覽會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史近30 年,現為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榮譽歷史學教授。近年研究成果有與羅伯特·倫代爾和金伯利·佩爾合著《美洲博覽會》(2000)、與金伯利·佩爾合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全書》(2004)和《世界博覽會全書》(2008)。約翰·E.芬德林退休后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克萊特斯坦普有限公司(Collectors’ StampsLtd.)從事郵票和舊版名信片的銷售管理工作。
叢書部分撰稿人:
喬治·M.威爾森,印第安納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歷史學名譽教授,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著作包括《日本的愛國者與救世主:明治維新的原動力》(1992)。
馬力索路派克,現任教于英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院,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改變世界的政治家們》。
格里特蒂娜·依內克·賈斯蒂茲,北達科他州立大學歷史學副教授,在加州大學圣迭哥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發表有數篇新教改革時期德國社會與文化發展史方面的研究論文。
孫隆基,孟菲斯大學歷史系教授,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著作包括《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從民族使命到個人主義》(2002)和《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里克·肯尼迪,波因特洛馬拿撒勒大學歷史學教授,在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著作包括《理性的歷史:思考藝術中的證據與權威》(2004 )。曾為《美國文化和思想史百科全書》撰稿。
M.B.畢斯庫斯基,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波蘭和波蘭裔美國人研究中心的主任及教授,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著作包括《波蘭史》(2000)及《好萊塢與波蘭的戰爭,1939—1945》(2010),后者曾獲圖書大獎。
沈于,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歷史學教授,在伊利諾伊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研究領域是中美關系,尤其是二戰期間的中美關系。
弗朗斯庫切,任教于耶魯大學和華盛頓大學,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與瑪麗蓮 希文 庫切共同編著《權威、身份與一戰的社會歷史》和《水深火熱的世界:二戰參考書》(2010)。
馬雨欣(Yuxin Ma),路易斯維爾大學歷史學副教授,在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著作有《女記者和中國的女權主義,1898—1937》(2010)。現致力于研究日本侵華期間(1931—1945)中國主流媒體對性別問題的報道。
華志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學教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21世紀的中國》和《1850—2010,國際大都市上海》(2008)。
托馬斯費立夫沃爾夫,印第安納大學政治科學榮譽教授,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英國政治集團通訊》主編,《羅斯福總統和議會》(2001)聯合主編。
第1章 中國的革命(1911—1949)
概述
專家點評
孫中山(1866—1925)
蔣介石(1887—1975)
毛澤東(1893—1976)
周恩來(1898—1976)
文獻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概述
專家點評
亞眠會戰(1918年)
奧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1863—1914)
約瑟夫·霞飛(1852—1931)
第1章 中國的革命(1911—1949)
概述
專家點評
孫中山(1866—1925)
蔣介石(1887—1975)
毛澤東(1893—1976)
周恩來(1898—1976)
文獻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概述
專家點評
亞眠會戰(1918年)
奧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1863—1914)
約瑟夫·霞飛(1852—1931)
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1888—1935)
埃里希·魯登道夫(1865—1937)
文獻
《施里芬計劃》(1905年)
伍德羅·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1918年)
第 3章 俄國革命(1917—1921)
概述
專家點評
亞歷山大·克倫斯基(1881—1970)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1870—1924)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
格里高利·葉菲莫維奇·拉斯普京(1871—1916)
文獻
《尼古拉二世退位的公告》(1917年)
1918年列寧撰寫的《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
第4章 法西斯主義的興起(1919—1945)
概述
專家點評
內維爾·張伯倫(1869—1940)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892—1975)
奧斯瓦爾德·莫斯利爵士(1896—1980)
貝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
西班牙內戰(1936—1939)
文獻
墨索里尼對法西斯主義的定義(1932年)
《慕尼黑協定》(1938年)
第 5章 大蕭條(1929—約1939)
概述
專家點評
安斯塔特信用社倒閉(1931年)
伍迪·蓋瑟瑞(1912—1967)
赫伯特·胡佛(1874—1964)
富蘭克林· 德拉諾·羅斯福 (1882—1945)
股市崩盤(1929年)
文獻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和平的經濟后果》(1919年)
第6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概述
專家點評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約瑟夫·斯大林(1879—1953)
文獻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
第7章 殖民主義的終結(約1945年至今)
概述
專家點評
萬隆會議(1955年)
弗朗茨·法農(1925—1961)
莫漢達斯·甘地(1869—1948)
胡志明(1890—1969)
茅茅起義 (20世紀50年代)
克瓦米·恩克魯瑪(1909—1972)
文獻
克瓦米·恩克魯瑪《論自由》(1961年)節選
第8章 冷戰時期(約1946—1991)
概述
專家點評
約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1917—1963)
尼基塔·赫魯曉夫(1894—1971)
文獻
溫斯頓·丘吉爾"鐵幕演說"(1946年)
馬歇爾計劃(1947年)
菲德爾·卡斯特羅《第二次哈瓦那獨立宣言》(1962年)
第9章 歐洲統一(約1947年至今)
概述
專家點評
康拉德·阿登納(1876—1967)
夏爾·戴高樂(1890—1970)
讓·莫內(1888—1979)
羅伯特·舒曼(1886—1963)
瑪格麗特·撒切爾(1925—2013)
文獻
《愛麗舍宮條約》(1963年)
第10章 阿以沖突(1948年至今)
概述
專家點評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難民、恐怖主義和巴勒斯坦的斗爭
以色列
阿拉伯世界
廣闊的世界
梅納赫姆·貝京 (1913—1992)
穆罕默德·達赫蘭 (1961至今)
列維·艾希科爾(1895—1969)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1918—1970)
阿卜杜勒·阿齊茲·蘭提西(1947—2004)
贖罪日戰爭(1973)
文 獻
《戴維營協議》(1979年)
第11章 計算機和高科技的時代(1976年至今)
概 述
專家點評
蘋果計算機
蒂姆·伯納斯·李 (1955年至今)
比爾·蓋茨(1955年至今)
愛達·金,洛夫雷斯伯爵夫人(1815—1852)
阿蘭·圖靈(1912—1954)
第12章 中國崛起對全球的重要性(1978年至今)
概 述
專家點評
鄧小平(1904—1997)
胡耀邦(1915—1989)
第13章 蘇聯的崩潰(1985—1991)
概述
專家點評
尤里·安德羅波夫 (1914—1984)
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1931年至今)
總督島高峰會議 (1988年)
弗拉基米爾·普京 (1952年至今)
蘇聯1991年政變風波
鮑里斯·葉利欽(1931—2007)
文獻
鮑里斯·葉利欽在強硬派政變后的講話 (1993 年)
第14章 9·11和反恐戰爭(2001年至今)
概述
專家點評
基地組織
奧薩馬·本·拉登(1957—2011)
喬治·布什(1946 年至今)
伊拉克戰爭(2003年)
阿布·穆薩布·扎卡維(1966—2006)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