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論自我意識——《精神現(xiàn)象學》中的欲望和死亡
定 價:¥45
中 教 價:¥24.75 (5.50折)促銷
庫 存 數(shù): 0
《黑格爾論自我意識》依據(jù)作者羅伯特皮平在2009年阿姆斯特丹大學舉辦的斯賓諾莎講座擴充整理而成。在《精神現(xiàn)象學》第四章里,黑格爾提出一個重要論斷:自我意識就是欲望本身,而且這一欲望只有在另一個自我意識中才能獲得滿足。本書對此提出了頗具開創(chuàng)性的解釋,一邊追溯其康德哲學的根源,一邊顯示它們對當代思想的持續(xù)意義。
本書表明,黑格爾認為,康德關于意識的自覺性質的論述,必須被理解為實踐哲學中的一種主張,我們因此需要從全然不同的觀念去看待人的感覺、看待我們認識世界的條件,以及主觀性和規(guī)范性的社會性質。皮平證明,《精神現(xiàn)象學》第四章應被視為后來大陸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和種種批判理論傳統(tǒng)的基礎。他還將自己對黑格爾哲學的解釋,與哲學家約翰麥克道爾及羅伯特布蘭頓對這一章的影響深遠的解釋進行了對比。
羅伯特B.皮平(Robert B.Pippin),現(xiàn)任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主任、哲學系教授。主編現(xiàn)代歐洲哲學(Modern:European Philosophy)叢書。皮平教授的著作反響熱烈,影響重大,他的作品是學術水準的象征。代表作《黑格爾的觀念論》一書在當代黑格爾學界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致謝引論
第一章論黑格爾關于自我意識是欲望一般的觀點
第二章論黑格爾關于一個自我意識只有通過另一個自我意識才得到滿足的觀點
結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