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魯迅雜文這一文章品類及歷史現象,是我們走進魯迅及20世紀中國的關節之一。魯迅雜文既簡單又繁復,內蘊多重二元悖論,成為我們無窮接近卻難以進入的城堡;一代代學者的努力似乎都是在不斷試錯。這恰好構成了魯迅雜文的真正魅力,它也許會帶來原初意義上的理論創新的可能,帶來理解20世紀中國甚至是當下中國的新的出發點。本書正是著眼于此種可能,鉤稽魯迅雜文內在的修辭邏輯、文章形式、生成語境及作家的主體位置,以魯迅雜文中固有的“生產者”“消費者”等概念為核心,開拓研究的新視點,追求構建對魯迅雜文的“整體性的認知”,再一次在不斷試錯的意義上接近甚或進入魯迅雜文,創新我們走進魯迅及20世紀中國的理論資源和話語資源。
李國華
----------------------------
李國華,1980年生,江西省于都縣人,博士,目前任教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著有《農民說理的世界——趙樹理小說的形式與政治》《黃金和詩意——茅盾長篇小說研究四題》《行動如何可能——魯迅文學的一個思想脈絡》。
目 錄
導 論…………………………………………………………………………… 1
第一章 雜文生產的三重語境 ……………………………………………… 28
第一節 消費社會與文體生產 ………………………………………… 28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批評話語與雜文形式 …………………………… 40
第三節 上海研究與雜文寫作 ………………………………………… 63
第二章 思維形態與雜文形式 ……………………………………………… 88
第一節 凝視的政治 …………………………………………………… 89
第二節 電影的教訓…………………………………………………… 111
第三節 元話語碎片…………………………………………………… 136
第三章 主體意識的三重形態……………………………………………… 160
第一節 “中產的智識階級分子” ………………………………… 160
第二節 生產者………………………………………………………… 184
第三節 過客…………………………………………………………… 208
第四章 審美的三種形式…………………………………………………… 233
第一節 敗落的詩史…………………………………………………… 234
第二節 靈魂的諷喻…………………………………………………… 257
第三節 隱秘的抒情詩………………………………………………… 280
結 語………………………………………………………………………… 304
附 錄 近二十年魯迅雜文研究之得失…………………………………… 308
征引文獻……………………………………………………………………… 318
后 記…………………………………………………………………………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