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碳中和背景下國內外的能源轉型發展概況出發,介紹了“雙碳”目標下新型電力系統的定義和內涵,梳理了新型電力系統的主要特征及其所對應的發展挑戰和主要對策,系統闡述了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技術,總結了新型電力系統的典型案例與實踐經驗,并對新型電力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構建進行了展望。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刂乒こ、能源動力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實踐應用性讀物,也可作為相關領域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理論參考書。
前言
概述/
11國外碳中和與能源轉型發展概況/
111國外能源轉型情況/
112世界主要國家碳達峰情況/
113世界主要國家碳達峰特征/
114國外碳中和戰略情況/
12中國“雙碳”目標與能源轉型發展概況/
121中國“雙碳”目標提出/
122我國能源轉型/
13新型電力系統的提出/
碳中和與能源轉型/
21實現碳中和的基礎與路徑/
211能源和排放基礎與趨勢/
212實現碳中和的工作原則/
213碳中和的基礎目標/
214碳中和的實施路徑/
22碳達峰與碳中和的路徑選擇/
221能源電力部門“雙碳”行動方案/
222工業、交通運輸領域“雙碳”行動方案/
23供給側的能源轉型/
231供給側能源轉型路徑/
232供給側能源轉型與系統安全/
233供給側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234供給側能源轉型與市場協調/
24消費側的能源轉型/
241消費側能源轉型路徑/
242消費側能源轉型的意義/
243消費側能源轉型政策體系與發展趨勢分析/
244消費側能源轉型重點/
“雙碳”目標下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
31新型電力系統是“雙碳”發展的必然趨勢/
311我國電力系統發展史概述/
312電力系統轉型升級的歷史必然性/
32新型電力系統概念、功能特征及內涵分析/
321新型電力系統概念及功能特征/
322新型電力系統內涵分析/
323對新型電力系統的基本認識/
33電力系統發展面臨的技術挑戰/
331電力供應安全/
332高比例新能源消納/
333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334適應減碳目標的市場機制/
34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原則及發展階段/
341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原則/
342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階段/
343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初期的重點任務/
35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相關建議/
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
41系統平衡與電力供應/
411電力電量平衡關鍵技術/
412新能源消納評估關鍵技術/
413新型儲能與靈活調節資源/
414微電網技術/
415虛擬電廠/
416配網柔性互聯技術/
42“雙高”背景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
421安全穩定機理與分析/
422仿真建模技術/
423構網型設備及控制技術/
43電力系統數字化/
431配電物聯網/
432數字孿生技術/
433區塊鏈技術/
44電力系統深度脫碳與碳評估/
441煤電機組碳減排技術/
442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
443綠電制氫技術/
444碳排放核算與評估/
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實踐案例/
51德國能源轉型實踐/
511能源互聯網/
512虛擬電廠/
513分布式光儲/
514分布式新能源并網技術標準/
515平衡基團機制/
516氫能戰略/
517德國能源轉型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52美國PJM電力市場與能源轉型/
521PJM電力市場/
522PJM的能源轉型/
523PJM電力市場對我國電力市場的啟示/
53丹麥綠色低碳能源體系構建實踐/
531國家層面的100%綠色電力供應計劃/
532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
533持續推進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及優化/
534大力推進分布式區域能源系統構建/
535推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的P2X技術應用/
536推廣新能源汽車與可再生能源融合應用/
537丹麥綠色能源電力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54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實踐/
541配電側新型電力系統實踐/
542全清潔能源供電實踐案例/
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展望與建議/
61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展望/
62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建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