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與汽車:中國汽車產業的零碳之路
定 價:¥99
中 教 價:¥58.41 (5.90折)促銷
庫 存 數: 0
為厘清汽車碳排放, 本書將汽車碳排放劃分為汽車生產碳排放、汽車行駛碳排放和汽車上下游碳排放三類; 運用需求/ 產業預測、情景設置、排放分析三個模塊, 對當前汽車碳排放以及基線情景、雙碳情景下的未來汽車碳排放進行了預測分析; 針對汽車碳排放的重要排放源, 從低碳制造、低碳交通、低碳材料、低碳能源四個維度探討減碳的技術路徑、減排成本、責任主體和措施建議; 暢想了雙碳目標下的汽車新生態, 結合國際零碳汽車相關政策和國內外汽車企業的碳中和目標, 圍繞我國的汽車零碳之路, 提出了汽車產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路徑與政策建議。本書適合汽車行業從業人員作為科普讀物閱讀, 更適合汽車行業企業管理人員、雙碳研究人員、汽車政府管理部門、關心交通領域減碳的研究人員作為產業研究的讀物, 也適合汽車、交通等領域高等院校教師和學生參考學習。
1.知名專家科普專業知識。作者劉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從事汽車碳中和研究近20年,參與我國多項汽車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制訂,目前受工信部委托開展《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路線圖》研究。專業科普,但是通俗易懂!2.眾多知名專家聯袂推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北京中創碳投總經理唐人虎聯袂作序,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國投招商汽車首席專家李鋼、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聯袂推薦。精品好書,的確值得推薦!3.全彩色印刷、精品裝幀。大量彩色圖表,既易于理解,又賞心悅目;優質好紙,提高閱讀體驗。設計精美,好馬必須配好鞍!
汽車是改變世界的機器。隨著電動汽車的興起, 汽車產業處在百年未有之變革中,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 (簡稱四化) 風起云涌。除了戴姆勒、福特、大眾、豐田、日產、寶馬、通用等實力雄厚的眾多跨國汽車企業, 近二十年來也有特斯拉、比亞迪、寧德時代、蔚來、小鵬、華為、小米等諸多新的市場進入者, 他們正在改變著百年汽車產業。中國汽車市場規模已占到全球的1/3 左右, 巨大的市場規模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汽車企業的 兵家必爭 之地, 中國的需求特征、產業演進、政策變化等也深深影響著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譬如, 在國家支持、企業大力推動下,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從2012 年的不到2 萬輛發展到2022 年的689 萬輛, 占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的六成以上, 引領并加快了全球汽車的電動轉型進程。2020 年9 月,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 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汽車產業也將迎來最大的外部影響碳達峰、碳中和( 以下簡稱雙碳) 的影響。雙碳究竟對汽車產業產生什么影響? 純電動汽車是否低碳? 雙碳下國家會提出什么目標? 能源使用導致了碳排放, 汽車未來使用什么能源?禁燃會愈演愈烈嗎? 哪些算汽車行業的減碳責任, 哪些算其他行業的? 行業內的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充電設施企業、研究機構等眾多相關者紛紛在熱議,探索雙碳的影響以及這些問題的答案。四化 是為了汽車產品給人們更好的體驗, 而低碳可能決定汽車還能不能生產(用什么材料造車?)、能不能跑(能否上路行駛? 用什么低碳能源才能上路行駛?), 從這個角度來看, 汽車產業的四化 或許要讓位于低碳化, 未來的汽車產業可能是碳索未來。我在2004 年進入汽車行業, 一直做產業政策方面的研究。2014 年, 我協助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研究加州的零排放汽車積分政策, 希望能依靠碳交易市場建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積分交易制度, 形成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長效機制。借此機會與碳結緣, 不僅與清華大學的段茂盛、歐訓民老師、中創碳投的唐人虎總經理學習了碳市場的相關基礎知識, 了解條例的研究進展, 并到上海、廣東等地方試點的碳交易所進行調研。2020 年下半年, 雙碳目標的提出, 我供職的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簡稱 中汽中心) 也高度關注雙碳對汽車產業的影響, 為此, 計劃開展面向碳中和目標的汽車產業實施路線圖重大課題研究工作, 后來我榮幸地成為該課題的總負責人。2021 年初, 汽車產業的管理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也委托我們開展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的汽車產業實施路線圖研究, 之后, 由中汽中心和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共同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展研究, 并將課題名稱更新為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路線圖。在團隊的共同努力和學習下, 研究不斷深入、成果逐漸豐富, 我個人也在逐步補充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知識。在這個過程中, 我一方面認識到課題的研究需要做精做深, 永無止境; 另一方面, 也意識到汽車是社會關注度非常高的產業,無論是汽車行業, 還是能源、交通、材料等其他行業的從業者, 甚至還有眾多的熱愛汽車、關心汽車的社會大眾, 可能都需要通過以雙碳與汽車為主題的大道至簡 型的書籍來加強基本了解。為此, 我計劃在工作之余, 用一年的時間嘗試寫一本類似的書籍, 和大家共同探討雙碳與汽車相關的工作。汽車產業鏈條長, 相關行業眾多, 為此, 本書定位于對雙碳與汽車行業及相關產業的影響分析, 汽車行業主要包括整車、零部件企業, 相關產業主要包括能源( 油氣電氫)、材料等行業。本書的讀者對象是汽車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車用能源企業、車用材料企業的管理人員, 汽車與溫室氣體相關的研究機構、高校,以及關心汽車、能源的熱心讀者。全書共分10 章。第1 章介紹中國的雙碳目標與汽車產業, 在厘清氣候變化與汽車相關基礎概念的基礎上, 基于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的分類, 將汽車的碳排放分為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 國家雙碳工作的部署也將影響汽車交通等行業的發展。第2 章分析汽車碳排放現狀并預測未來, 將汽車碳排放分為汽車制造、汽車行駛、汽車上下游三個范圍的排放, 分析2021 年的排放現狀以及到2060年在兩種情景下的演進趨勢。第3 章講述低碳制造, 介紹汽車制造碳排放, 包括汽車生產流程、排放現狀、減碳技術和措施。第4 章講述低碳交通, 分析汽車交通碳排放的現狀、影響因素, 探討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的汽車技術路線及成本。第5 章講述低碳材料, 分析汽車使用的主要材料、材料生產環節的碳排放及主要減碳路徑。第6 章講述低碳能源, 分析車用能源的結構、生產及其主要碳排放, 研究主要路徑和措施。第7 章講述零碳生態, 探討碳中和對汽車新生態的影響、汽車產業發展趨勢, 以及新生態下的產業治理變化。第8 章講述零碳經驗, 對碳中和與汽車的國際政策進行分析, 包括愿景目標、產品管理、碳稅碳市場與積分政策。第9 章講述零碳競賽, 分析汽車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的碳中和目標及其減碳路徑。第10 章講述零碳之路, 分析汽車產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與政策, 包括零碳發展路徑、三步走 戰略及相關政策建議。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 馬乃鋒、劉可歆、么麗欣、石紅、祝月艷等協助進行了數據分析, 陳宜霖、簡曉榮等協助收集了國外政策, 此外一些同事、家人等都提供了支持。研究中也得到了斯堪尼亞等汽車企業的資料支持, 涉及能源等行業研究時也得到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清華大學、國家電網等相關研究機構和高校老師的幫助、指導, 諸多專家都不吝賜教。在此一并表示感謝!尤其需要感謝的是, 清華大學力拓資源能源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楊珊珊對書稿進行了認真審閱, 并結合其多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寫經驗幫我新增了溫室氣體清單的定義。初稿完成后,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潘家華和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唐人虎, 欣然為書稿作序。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老師,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先生, 國投招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汽車首席專家李鋼先生,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張永偉先生, 百忙之中還為書稿寫推薦語。同時也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汽車分社母云紅等諸位編輯老師的辛苦工作。我不勝感激! 雖然綠色低碳之路 道阻且長, 但相信在以上熱心專家的推動和指導下, 一定會增加更多的同行人, 最后共同推進我國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是我第一次獨立完成一本書的編寫, 未寫之前認為自己有多年汽車行業經歷, 寫起來肯定文如泉涌, 結果動筆之后才發現自己懂得太少, 不僅急需補充眾多基礎知識, 有時在電腦前坐半天還寫不了一個字。我深深地認識到個人能力、學識極其有限, 有些東西個人了解的可能只是皮毛。本書中肯定也還有不少錯誤、紕漏, 懇請各位讀者在諒解的同時, 也能給予指正和提供更多的建議。劉斌
劉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教授級高工。現為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參與起草《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及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成品油價稅費改革等政策研究,目前受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研究《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路線圖》。發表論文20多篇,多次獲得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獎等獎項。
序一 釋放汽車產業的零碳動能(潘家華)序二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探索零碳之路(唐人虎)前言第1 章 氣候雄心: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與汽車產業/ 0011. 1 基本概念/ 0021. 2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 0081. 3 汽車溫室氣體排放/ 0101. 4 碳達峰與碳中和總體部署/ 0131. 5 小結/ 015第2 章 排放摸底:汽車碳排放現狀及未來預測/ 0162. 1 汽車碳排放界定/ 0162. 2 汽車碳排放核算方法/ 0172. 3 汽車碳排放現狀分析結論及預測/ 0242. 4 小結/ 028第3 章 低碳制造:汽車工業排放與減碳路徑/ 0303. 1 汽車生產/ 0303. 2 排放現狀/ 0323. 3 減碳技術/ 0353. 4 主要路徑/ 0363. 5 減碳成本/ 0383. 6 減碳主體與措施/ 0393. 7 小結/ 040第4 章 低碳交通:汽車交通排放與減碳路徑/ 0414. 1 排放現狀/ 0414. 2 影響因素及趨勢/ 0434. 3 面向碳達峰的汽車技術路線/ 0494. 4 面向碳中和的汽車技術路線/ 0514. 5 減碳成本/ 0624. 6 小結/ 065第5 章 低碳材料:車用材料排放與減碳路徑/ 0665. 1 車用材料/ 0665. 2 車用材料碳排放分析/ 0735. 3 主要減碳路徑/ 0805. 4 減碳主體與措施/ 0825. 5 小結/ 083第6 章 低碳能源:車用能源生產環節排放與減碳路徑/ 0846. 1 車用能源結構及低碳發展趨勢/ 0846. 2 車用能源的生產/ 0886. 3 車用能源生產環節碳排放分析/ 0956. 4 主要路徑/ 1026. 5 減碳成本/ 1056. 6 減碳主體與措施/ 1066. 7 小結/ 108第7 章 零碳生態:碳中和背景下汽車產業新生態/ 1107. 1 碳中和對汽車新生態的影響/ 1107. 2 新生態下汽車產業發展趨勢/ 1127. 3 新生態下的汽車產業治理/ 1157. 4 小結/ 117第8 章 零碳經驗:碳中和與汽車國際政策/ 1188. 1 愿景目標/ 1188. 2 產品管理/ 1248. 3 碳稅、碳市場與積分/ 1338. 4 小結/ 145第9 章 零碳競賽:車企碳中和目標及路徑/ 1479. 1 汽車企業的低碳發展目標/ 1479. 2 零部件企業的減碳路徑/ 1519. 3 整車企業的減碳路徑/ 1559. 4 汽車企業的低碳路徑比較/ 1649. 5 小結/ 168第10 章 零碳之路:汽車產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與政策/ 16910. 1 零碳發展路徑/ 16910. 2 實施三步走戰略/ 17810. 3 零碳發展政策建議/ 18010. 4 小結/ 182參考文獻/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