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山地情感性、精神性、象征性特質與旅游者個性化、情感化、多元化消費需求相統一,聚焦山地旅游體驗,以情境理論、情感認知評價理論、顧客感知價值理論為支撐,在溯源山地非功用性內涵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這一研究主題,綜合運用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對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進行了質性探索、量化闡述及組態分析,從新的視角探究了山地旅游比較優勢、山地旅游價值彰顯等現實問題。
從“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的“比德”說到“綠水青山就 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 ,“山”早已超越地理環境的 范疇,在推動物質文明與精 神文明相協調、生態保護與 經濟發展相統一的過程中蘊 含著獨特的象征意義。近年 來,山地旅游以迅猛之勢席 卷全球,這也必將對山地資 源豐厚的中國,尤其是“九 分山和原,一分壩和田”的 山地大省--云南,在大眾旅 游深化發展、全域旅游戰略 示范、品質旅游創意設計的 旅游發展新階段產生巨大的 帶動效應,山地旅游發展亦 受到了足夠的實踐及學術觀 照。然而,除少量資源豐富 的山地外,山地旅游的發展 往往陷入重效益、輕內涵和 有理念、缺銜接的窘境,其 中原因紛繁,卻難以回避供 需脫節的現實問題。倘若旅 游者只是為了享受精致的服 務、千篇一律的產品,那何 以選擇山地?于旅游者而言 ,山地的比較優勢究竟為何 ?山地旅游的內在價值何以 彰顯?本書的討論將以上述 問題為切入點,希冀為山地 旅游研究及實踐提供些許參 考。 本書將山地情感性、精 神性、象征性特質與旅游者 個性化、情感化、多元化消 費需求相統一,聚焦山地旅 游體驗,以情境理論、情感 認知評價理論、顧客感知價 值理論為支撐,在溯源山地 非功用性內涵的基礎上,創 新性地提出“山地旅游非功 用性體驗價值”這一研究主 題,試圖從新的視角探究山 地旅游比較優勢、山地旅游 價值彰顯等現實問題。在對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 的剖析中,本書搭建了“邏 輯框架梳理-價值內涵解構- 體驗價值測度-優化路徑探 析”的分析框架,重點回答 了3個研究問題:“什么是山 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 其中包含哪些潛在的具體維 度?”“如何測度山地旅游非 功用性體驗價值?不同案例 地的非功用性體驗價值維度 是如何表現的?”“山地旅游 非功用性體驗價值各維度間 存在怎樣的關系,如何基于 這種關系提升山地旅游非功 用性體驗價值水平以促進山 地旅游可持續發展?” 針對研究問題1這一探索 性問題,本書以大數據爬取 技術獲取馬蜂窩、知乎網的 山地旅游網絡游記,將其作 為原始資料,運用扎根理論 方法,通過逐級編碼,抽象 出55個初始范疇、13個主 范疇,逐步“浮現”出“山地 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的 核心范疇,辨識了山地旅游 非功用性體驗價值的具體維 度,并對其內在機理及實質 進行了闡釋;針對研究問題 2這一描述性問題,本書以 扎根理論分析成果為依托, 以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為參 考,遵循一系列量表開發程 序,開發出山地旅游非功用 性體驗價值測度量表,并以 云南省典型山地旅游目的地 玉龍雪山景區、蒼山景區為 案例地,通過問卷調查獲取 相關數據,經過探索性因子 分析、信度分析、驗證性因 子分析、Mann-Whitney U test(曼-惠特尼U檢驗)的 連續過程檢驗,修正了測度 量表,對比分析了玉龍雪山 景區和蒼山景區的測度水平 ;針對研究問題3這一涉及 因果性的問題,本書摒棄了 傳統的線性和對稱思維,引 入csQCA(清晰集定性比較 分析)方法,對所構建的山 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 投入-收益”復雜因果模型進 行了檢驗,分析了影響山地 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收益 的多個條件組態,在此基礎 上,提出了山地旅游非功用 性體驗價值收益優化提升路 徑及策略建議。 對上述3個研究問題進行 探析后,得出如下主要結論 。 (1)山地旅游非功用性 體驗價值的核心范疇是“人- 山對話下的成己之路”,包 括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 值投入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 體驗價值收益兩個向度共計 13個維度。其中,“人”的身 體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 價值生成的中介,“山”的情 境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 價值彰顯的載體,“成己”是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 的終極指向。山地旅游非功 用性體驗在中國的實踐彰顯 了個人主義價值,其體驗價 值的意義中心是自我意識的 回歸和成就自我的終極指向 。 (2)山地旅游非功用性 體驗價值測度量表包含山地 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投入 (包括21個測量項)和山地 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收益 (包括32個測量項)兩個部 分,所編制的測量項簡約地 表征了所測維度,具有較高 的信效度;經測度,山地旅 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在不同 山地旅游目的地表現出顯著 差異,可作為山地旅游目的 地特色化定位、差異化發展 的重要依托。除情感價值外 ,玉龍雪山景區在山地旅游 非功用性體驗價值方面的整 體水平高于蒼山景區,兩地 在多個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 驗價值維度和具體屬性方面 存在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3)山地旅游非功用性 體驗價值投入和山地旅游非 功用性體驗價值收益之間存 在復雜的因果關系,證實了 所構建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 體驗價值“投入-收益”因果 模型是合理的;可以山地旅 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投入為 突破口,從定位重構、業態 創新、產品設計、意境生成 、文化表征、情感聯結等幾 個方面,有效提升山地旅游 非功用性體驗價值收益水平 。 本書著眼于“山地旅游非
明慶忠,云嶺學者,云南財經大學首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旅游開發與管理、區域地理環境。史鵬飛,云南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域旅游開發與管理、山地旅游體驗。
緒論
第一章 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概念界定
第二節 理論基礎
第三節 山地的功用性與非功用性分析
第二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解析
第一節 分析方法闡述
第二節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解構過程
第三節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的邏輯機理
第三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的測度
第一節 測度準備與步驟闡述
第二節 量表開發與問卷設計
第三節 數據收集與量表檢驗
第四節 案例地測度結果對比評價
第四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維度組態分析
第一節 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
第二節 “投入-收益”模型定性比較分析
第三節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體驗價值收益水平的提升
研究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