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難,當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剛出生的嬰兒,都是一塊需要雕琢的玉,玉不琢,不成器,父母的任務就是要把這塊玉雕琢成器。作者通過對女兒的早期教育和對近百個幼兒不良習慣的矯正的實踐,總結出家長對孩子0-3歲的家庭教育方法,從而幫孩子獲得好的行為習慣。
◎ 管是為了不管,教是為了不教,愛上學習的孩子最省心,有自我約束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老師難,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難!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怎樣才能讓孩子有自我約束的能力?
在女兒出生之前,我有過許許多多的理想,但那些各色的理想中,多是為了自己的夢想,更多的也只是想想而已,很少付諸實踐。1988年,女兒出生后,25歲的我迷上了早期教育。很快,我對女兒的早期教育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于是,我萌發了新的理想: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像女兒一樣,從家長正確的早期教育中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從對女兒早期教育開始,我不斷地探索幼兒的心理、行為、認知和個性成長特點,之后經過了20多年對近百位幼兒的個體教學實踐,證明了我在女兒身上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個例。只要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就能夠取得理想的早教效果。
早期教育有兩個重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0~3歲。第二個階段是3~6歲。
0~3歲是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正是嬰幼兒腦部發展的關鍵時刻,對孩子進行良好的信息刺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對女兒的早期教育就是在早期教育的第一個關鍵期0~3歲進行的。效果令人驚喜,剛滿3歲的女兒就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對女兒0~3歲的早期教育中我始終沒有給她提過“學習”這兩個字。她是在不知道自己在學習的情況下,學會了自主學習。這就是我的早教方式:教在有意,學在無意。好的教育是無痕跡的。
早期教育的第二個關鍵期是3~6歲。如果孩子在3歲之前經歷過良好的早期教育,那么3~6歲時就已基本形成自主學習和獨立自主的能力了。相反,如果孩子在3歲前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早期教育,諸多不良習慣在3歲之前就會形成。家長每天都要為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煩惱,自然顧不上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女兒有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后,我又對近百個幼兒進行了第二階段的早期教育。0~3歲的幼兒更適合父母在家里教。這些孩子中的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0~3歲的家庭早期教育。由于隔代長輩溺愛,家長因工作繁忙而不得不對孩子放任自流等原因,多數孩子的不良習慣在3歲之前就已經形成了。比如:有的孩子在半歲時就養成了睡覺非要媽媽抱才能睡著的習慣;有的孩子才一歲多就知道用哭鬧來控制家長;有的孩子兩歲時已經十分任性霸道,稍不滿足就會大哭大叫。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不良行為會愈演愈烈,越變越多。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用引導孩子自主活動與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忘掉了自己的不良行為,并且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又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與此同時,孩子的個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許多人認為,孩子情商低,是因為孩子學知識造成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知識和情商并不是對立關系。使孩子情商低的原因,是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比如家長用強迫的方式讓孩子學習,或為了讓孩子學習而答應孩子的諸多不合理要求,甚至為了讓孩子學習而容忍孩子的不良行為,這樣的管教方式必然會使孩子出現很多問題。
不少人認為孩子情商低是孩子學知識造成的,這種歸因方式說明他們并不了解幼兒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就像是說:學習好的孩子都是行為不端的孩子,而學習不好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知識的人都是情商低的人,而沒知識的人都是情商高的人。即使家長不讓孩子學知識,但如果不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孩子也不會因為沒學知識而行為習慣就好了。只要站在幼兒的角度,用適合幼兒的方式去教幼兒學習知識,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讓孩子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處可使,既可減少孩子不良行為發生的概率,還可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的早期教育效果。
李玉杰,知名家教作家,大成家教編委會主編,兒童最優發展理論創立者,長期關注兒童教育和中國家庭教育,在CN刊物發表各類教育論文、隨筆、新聞作品共計100多萬字。著有《男孩為何要窮著養》《培養最棒的男孩》《培養最棒的女孩》等多部家教類暢銷圖書。
第1章 早期教育的奧秘
☆ 人是一種精神動物,幼兒也不例外。成人的大腦每天都離不開精神食糧,可是許多家長讓幼兒的大腦每天都處于饑餓狀態。早期教育就是解決幼兒的精神饑餓問題。
1.0~3歲認知興趣敏感期/2
視覺、聽覺與手的抓握能力/3
圖片與閱圖能力/4
故事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5
聽故事促進幼兒綜合智力的發展/7
女兒的自主學習從看圖識字開始/9
讀兒歌識字/10
讀故事和識字分開教,有利于幼兒的自主閱讀/11
女兒的自主學習之路/13
對外甥、侄女的早期教育/15
2.早期教育對女兒的影響/18
教是為了不教/18
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孩子,能適應各種學習環境/19
讓孩子在早期教育中獲得強大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教養/20
管是為了不管/23
3. 我的“巴學園”/24
小杰的問題/25
創造一個熱愛學習的環境/27
用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培養幼兒的學習潛能/31
一對一教學使每個孩子都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學/34
多個興趣點、自主活動與自由交往/35
圖片、兒歌和故事也是孩子們的興趣點/36
知識的力量/37
孩子們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40
第2章 怎么管,孩子才會聽
☆ 每個人都不愿被人管,即使幼兒也不例外。所以,我管幼兒的規則是,對孩子多引導、少管教,盡早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能力。
1.先解決吃飯問題/44
喂飯喂出來的問題/44
飯吃一半的習慣/47
飯吃得太慢/49
改變幼兒任性從吃飯開始/50
2.“一句話”讓幼兒自律/54
“一句話”讓小海主動讀兒歌/54
“一句話”讓小龍改掉不良習慣/54
“一句話”讓孩子停止胡鬧/55
利用幼兒愛玩玩具的心理,“一句話”讓孩子自律/57
為什么孩子不聽家長的“一句話”?/58
3.這樣管,無法自律/59
數1,2,3讓孩子盲從/60
站在自己的角度,亂管孩子/60
講道理/62
商量的方式/64
對孩子有求必應/66
不尊重孩子/68
強迫與打罵/71
4.怎樣引導孩子的不良行為/80
管孩子的原則/80
用好行為替換不當行為法/82
轉移注意力法/87
不怒不急,溫和堅持法/92
語言暗示法/94
動作干預法/95
不隨便回答孩子的問題/97
第3章 如何教,孩子才愛學
☆ 一提認知教育,就會反對聲一片。許多人無視幼兒的認知興趣,等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自生自滅后,又強迫孩子去學習。
1.教什么/100
幼兒對形狀的敏感比對顏色的敏感要早/100
3歲前的幼兒不適合學數學/101
圖片、兒歌、繪本故事與幼兒形象思維敏感期同步/102
2.怎么教/104
善用孩子的好情緒/104
跟著孩子的注意力走/105
用孩子的要求引導孩子學習/108
化難為易孩子才愛學/109
讓孩子有趣地學/110
讓學習過程充滿快樂/112
讓幼兒自主地學/114
教學方式要符合幼兒整體性認知模式/116
下列幾種教學方式不符合幼兒無意識學習的特點/117
3.為什么教幼兒識字閱讀/120
識字與幼兒的符號敏感期相符合/121
識字、閱讀與想象力/122
識字閱讀促進幼兒智力發育/123
閱讀能力與學校學習/124
4.不當的幾種識字方法/125
解釋識字法/125
重復識字法/125
比喻識字法/126
歸類識字法/128
思考識字法/128
5.幾種有效的識字方法/132
通過啟蒙識字本識字/133
看圖識字法/135
怎樣使用看圖識字卡/137
玩牌識字法/140
讀兒歌識字法/140
第4章 3種不良的幼兒教育方式
☆ 最適合0~3歲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家庭早期教育。家庭是天然的早教場所。家長是最合適的早教老師。家長可以逃掉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逃不掉孩子錯過早期教育所留下的后果。
1.放任自流/144
忽視嬰幼兒的認知敏感期/145
讓保姆管孩子/146
把孩子交給老人帶/147
讓iPad陪伴孩子/148
不作為的媽媽/149
2.溺愛/152
3.成人化的早期教育/159
早教機構/159
傳統幼兒園/160
第5章 幼兒的素質教育
☆ 幼兒教育不是完整的課堂教育。早期教育寓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樣的教育任務最適合父母去完成。
1.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164
好習慣與嬰幼兒的認知敏感點/164
不給孩子養成壞習慣的機會/166
培養好習慣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任務/169
2.摔跤、下棋與幼兒素質培養/171
摔跤與胡鬧/171
下棋與作弊/174
3.引導孩子禮貌友好交往/175
孩子與他人的交往方式與父母對孩子的方式有關/175
孩子與他人的交往方式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177
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你/180
4.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182
對于孩子會做的事,不要幫著去做;對于孩子不會做的事,家長要教孩子去做/183
先讓孩子玩與孩子能力相符的玩具,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187
畫畫與幼兒獨立性的培養/187
給孩子創造自主活動的機會/192
后 記
1.為什么寫這本書/196
2.艱難的寫作之路/205
第 1 章 早期教育的奧秘
人是一種精神動物,幼兒也不例外。成人的大腦每天都離不開精神食糧,可是許多家長讓幼兒的大腦每天都處于饑餓狀態。早期教育就是解決幼兒的精神饑餓問題。
早期教育是科學的。它從嬰兒出生時就開始。目的是把孩子與生俱來的靈性與能力往利于孩子成長的方向引導,從而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習慣,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幼兒的時間不是可以隨便浪費的。它比人一生的任何時期的時間都寶貴,因為幼兒期正處于人的腦部發育期,而人的腦部發育只有一次,這時的學習并不是多數人印象中枯燥的“學習”,而是在幫助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這個時間是不可逆的,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引導對了,它會積極地影響人的一生。
1.0~3歲認知興趣敏感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0~3歲是幼兒認知興趣的敏感期。讓孩子在這個時期學習,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987年我懷孕期間,開始關注早期教育方面的書籍。當時書店里這方面的書非常少。一天,我偶然看到一本書——《零歲教育的奧秘》。書很薄,只有幾十頁厚,但書中的理念卻強烈地吸引了我。我買下了它。沒有料到的是,這本薄薄的書影響了我的一生。
這本書通過卡爾?威特的事例來說明卡爾?威特教育理念:孩子潛能遞減法則,即越接近零歲的教育,對人的潛力開發也就越充分。卡爾?威特教育理念與嬰幼兒的腦部發育情況相適應。嬰兒剛出生時,腦的平均重量約為370克,到6個月時即達700克左右,1歲時達900克左右,3歲時約為出生時腦重量的3倍,7歲時接近成人的腦重量。腦既是肉體之軀,又是精神活動的器官。所以,腦的充分發育既需物質營養,也需要精神營養。良好的信息刺激是大腦的精神食糧。抓住幼兒腦部發育的重要時期,利用其腦神經的敏感性,對其進行早期教育,對促使幼兒大腦的發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受卡爾?威特教育理念的影響,女兒一出生,我就開始對她進行早期教育。
視覺、聽覺與手的抓握能力
從女兒出生15天起,我開始用玩具刺激她的視覺和聽覺。拿“不倒鴨”玩具,在她眼前左右緩慢移動,她的眼睛也隨之移動;用小鈴鐺在她的耳邊輕輕搖動,她的頭隨之轉動。我把“不倒鴨”放在她的手里,訓練她手的抓握能力。很快她就熟練地自己玩“不倒鴨”了。她躺在床上,把“不倒鴨”從一只手傳到另一只手,又從手上傳到兩只腳上,一個人玩得不亦樂乎。
女兒8個月大時,我開始引導她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她的眼睛看到什么,我就告訴她那是什么。比如:女兒關注電視機時,我就一邊用手指著電視機,一邊給女兒說這是電視機;當女兒關注洗衣機時,我就說這是洗衣機。嬰兒看到什么,家長就說出她關注的事物的名稱。這樣幫助他們認識世界,有利于嬰兒早說話,也是對嬰兒最初的語言教育。
當女兒需要什么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時,我心領神會,但沒有即刻滿足,而是先替她用語言表達出來,再滿足她的需要。女兒指著水,我沒有即刻把水端給她喝,而是問:你是想喝水嗎?她點頭,我再把水遞給她。孩子聽我提問和回答的過程,就是孩子思維的過程,也是對語言理解的過程。
聽是說的基礎。孩子聽得多了就會提早用語言表達自己。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很多孩子說話晚,反應慢,就是因為家長沒有有意識地給孩子多講話,沒有給孩子創造聽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