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桔竭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是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若轉型不利,將引起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我國高度重視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問題,分三批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棗莊市的案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第二批試點城市棗莊為案例,對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棗莊市的案例》對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以新產業體系構建為核心的主路徑,以新型城鎮化建設、財政金融支持“輸血”、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民生改善為特征的輔路徑進行了詳細分析,對棗莊市轉型過程中政府的作用進行了介紹;并從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四個方面構建了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指標體系,從效率和效果兩個視角對棗莊市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評價。最后,基于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和評價結果的分析,總結了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對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提出了進一步的思考。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棗莊市的案例》在內容安排上可以分為八章。第一章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背景;第二章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進行了介紹;第三章對國內外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案例與模式進行了分析與總結;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別介紹了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主路徑、輔路徑以及政府在轉型發展中的作用;第七章從效率和效果視角對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評價,分析指出轉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第八章對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經驗進行總結,并分析提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思考。
資料翔實,對棗莊市轉型案例的主路徑、輔路徑等問題一一進行詳細探究,視角新穎,從轉型效率和效果角度入手對棗莊市轉型效果進行評價,對于國內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長峰教授
邏輯嚴密,構建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對棗莊市轉型案例進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進一步的思考。不論是對我國各級政府大力開展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工作,還是學術界展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相關研究,都將發揮重要的借鑒作用。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溫珂研究員
紀建悅,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沈金生,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
紀玉俊,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
前言
第一章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背景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意義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二章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理論
第一節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概念
第二節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理論
第三節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分析框架構建
第三章 國內外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案例與模式
第一節 國外成功案例分析
第二節 國內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模式
第三節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總結
第四章 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主路徑
第一節 棗莊概況
第二節 轉型的必要性
第三節 轉型歷程及模式
第四節 轉型中的主路徑:新產業體系構建
第五章 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輔路徑
第一節 輔路徑一:新型城鎮化建設
第二節 輔路徑二:財政金融支持“輸血”
第三節 輔路徑三:生態環境保護
第四節 輔路徑四:社會民生改善
第六章 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中政府的作用
第一節 經濟發展中的政府作用
第二節 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中的政府支持與推動
第七章 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評價
第一節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評價概述
第二節 效率視角的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評價
第三節 效果視角的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評價
第四節 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評價結果分析
第八章 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經驗與進一步思考
第一節 棗莊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第二節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棗莊市的案例》:
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建設也是棗莊市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內在要求。生態經濟更強調綠色經濟的發展,也就是低污染、低耗能、技術含量更高的產業的發展,這也是產業轉型和城市轉型的要求,棗莊市城鎮化過程中可以在逐步提高相關煤炭企業R&D經費投入、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第三產業比重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綠色發展,進而推動城市的轉型;生態文化注重城鎮人口素質的提高、人與人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與先進文化的傳播,這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棗莊市可以通過提高教育普及率及教育質量、文化娛樂消費的比例、政府財政對生態文化建設的補貼及生態文化的宣傳等路徑來構建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
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要與其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在城市的資源規模既定約束和環境容量下實現可持續發展。馬愛鋤(2003)認為,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資源與環境在一定的時空范圍、技術條件和生活水平下所能供養的人口的數量,這強調的是資源環境約束下的可持續發展。棗莊市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在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轉變經濟生產和增長方式,合理利用資源和注重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城市的轉型。余瑞祥等(2001)指出,萬元產值工業污染排放量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資源型產業的污染物排放量遠遠大于其他行業,其中萬元產值工業污染排放量最高的是煉焦煤及煤制造行業、石油加工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