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耦合及詮釋:多維視角下中美消費模式的比較研究》通過對金融危機引發的美國過度消費模式進行反思,以及對這種消費模式相對應的中國消費模式謹慎性特征進行描述,進而對我國消費模式內在的謹慎性與炫耀性矛盾并存進行了思考!恫町悺Ⅰ詈霞霸忈專憾嗑S視角下中美消費模式的比較研究》提出,未來替代的消費模式將是體現社會和諧、人類大同的融合模式,并對未來新模式進行了探尋和展望。
《差異、耦合及詮釋:多維視角下中美消費模式的比較研究》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研究使用,也可供對消費模式感興趣的企業管理人員閱讀。
《差異、耦合及詮釋:多維視角下中美消費模式的比較研究》第一章界定了基本概念,劃定了研究的邊界,闡述了《差異、耦合及詮釋:多維視角下中美消費模式的比較研究》可能涉及的相關理論。本章闡明了運用跨文化研究的視角來分析中美消費模式特征上的差異,揭示中美兩國消費模式特征之間的耦合關系是《差異、耦合及詮釋:多維視角下中美消費模式的比較研究》研究的邏輯起點與宗旨。第二章詮釋美中兩國消費模式的經濟特點是過度性和謹慎性,揭示過度性與謹慎性之間的耦合關系以及兩種消費模式形成與發展的必然性。第三章從文化的界面分析了兩種消費模式的不同特質形成的文化因素。儒家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在世界觀、本體論、時間觀、未來觀等方面的差別是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消費理念,進而演化成不同消費行為模式特質的文化歸因。第四章從經濟因素的不同層面分析產料美兩國不同特質的消費模式的原因。第五章是對未來消費模式的展望。中美消費模式都是特定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是不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未來的有利于社會經濟與環境發展和諧統一的消費模式是兩種消費模式的折中形式。
第一章 分析的基礎
第一節 視角與方法
一、研究視角:跨文化視域
二、研究方法:系統動態學建構方法
三、研究目的
第二節 消費模式的研究現狀
一、概念界定
二、消費模式研究現狀
第三節 理論基礎:消費經濟學理論
一、西方消費理論演變
二、東方消費理論沿革
第二章 中美消費模式特征
第一節 美國過度消費模式特征
一、美國消費模式的過度性與特殊性
二、過度性消費模式的終結
三、過度消費模式的辯證思考
第二節 中國謹慎消費模式特征
一、謹慎消費模式的經濟表象
二、謹慎消費模式的發展困境
三、謹慎消費模式現象背后的異化問題
第三章 中美消費模式的文化解讀
第一節 文化原始詞義及其內涵表述
一、西方的界定
二、東方的解讀
三、不同文化界定的認識
第二節 文化的維度及其模型
一、跨文化研究中的時空維度
二、文化維度模型:霍夫施泰德的文化維度論
第三節 比較文化與消費模式
一、儒家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的對比
二、中國文化特征與謹慎消費模式
三、西方文化與美國消費模式
第四章 經濟要素與消費模式
第一節 經濟基礎與消費模式
一、自然資源稟賦與美國過度消費模式
二、自然資源稟賦與中國謹慎消費模式
第二節 消費政策與消費模式
一、美國消費政策目標演變與消費模式
二、中國消費政策演變與謹慎消費模式
第三節 經濟制度與消費模式構建
一、美國經濟制度與過度消費模式
二、中國經濟制度變遷與謹慎消費模式的關聯性
第四節 消費模式之經濟理論歸因
一、美國消費模式歸因
二、中國消費模式理論歸因
第五章 合宜性的未來消費模式
第一節 消費模式的更替
一、原始社會的生態消費模式
二、農業社會中的簡約消費模式
三、工業社會中的線性消費模式
四、循環消費模式
五、可持續消費模式
第二節 合宜性的內涵
一、中西方的語義詮釋
二、哲學詮釋:折中性
三、中國從謹慎向適度模式轉變的現實可能性
第三節 合宜性未來消費模式的構建要素
一、綠色性與自然性
二、社會性與公正性
三、可持續性與發展性
四、適度性與折中性
第四節 中國適度消費模式的現實路徑
一、政府擴大公共支出,刺激公共消費
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消費結構的轉型
三、推廣消費信貸手段,適度擴大消費需求
四、重點加強社會保障制度,降低預防性儲蓄
五、政府引導消費,實現和諧社會理念
參考文獻
2.當刺激消費演變成社會的一般價值取向時的危害
市場經濟本質是以需求為導向的擴張性經濟,為了保障市場經濟的發展,就需要不斷地刺激消費需求。摒棄早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馬克斯·韋伯推崇的新教倫理價值,例如,禁欲、節儉、勤勞、時間觀念等推動資本主義社會進步的價值觀逐漸被拋棄。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加劇了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合法化。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直接將矛頭指向了古典經濟學的節儉論。他認為,亞當·斯密的資本由節儉而增的節儉論是引起“消費不成適當比例,以致資本停滯,隨后又引起勞力之需求停滯”,“摧毀生產動機”的根本原因。①在此,凱恩斯對節儉是國富之源的論斷進行了反駁。他指出,在當代情形之下,財富之生長不僅不系乎富人之節約,反之,恐反遭此種節約之阻撓。故德行越美,節儉之決心越強,個人與國家之財政越堅守正統辦法,則當利率相對——相對于資本之邊際效率-一增加時,所得之減少越大。這些結果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只要能夠增進社會需求從而推動財富增長,即使浪費也無不可。奢侈不是一種惡,而是善。
在凱恩斯理論的激勵下,刺激消費逐漸演變成為社會的一般價值取向。為了擴大消費,相應的經濟政策介入幫助刺激社會需求。例如,縮小貧富差距,提高低收入階層收入,擴大就業范圍等。此外,廣告媒體的宣傳也在不斷地調動著消費者的欲望。對此,杰姆遜說,廣告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把“那些最深層的欲望通過形象引入到消費中”。②
然而,當消費主義變成一種價值觀后,其精神的和社會的危害逐漸顯露。這些危害包括:
第一,人與自然的關系破裂。當過度消費的物質達到了自然資源可承受的邊界時,人與自然就將處于空前的對峙狀態。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和開發,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過度消費對自然和人類本身發展的影響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爾德·湯因比與日本宗教和文化界著名人士、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關于人類社會和當代世界問題的談話《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中有所描述:“人類的貪欲性受到宣傳的刺激,由此產生了全面的污染,對現代人的健康,乃至于生命都構成了威脅。現代人的貪婪將會把珍貴的資源消耗殆盡,從而剝奪了后代的生存權!雹俚诙,消費異化帶來的人性異化嚴重地制約了人自身的全面發展。消費異化是指消費行為本身不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真實的需求,而是為滿足虛假需求而存在的消費行為和現象。消費異化在發達工業社會中的表現如下:一是消費成為人們生活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消費異化使得人只有在消費中才能找到自己作為人的價值,才感覺到存在的充實,似乎沒有消費自己的價值就變成了虛空,消費成為生活的唯一內容和目的,成為人們回報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艱辛、平衡內心尷尬與焦慮的唯一力量。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有的人以滿足口欲、吃遍天下美食為消費追求;有的人以不斷滿足虛榮、穿戴摩登時髦為消費樂趣。消費離開對消費品的功能需要,變成了對消費者獨特身份和成功外顯的心理需要。二是消費者在消費中獲得的自由是虛假的自由。當消費由滿足真實的需要演變成虛假的需要后,看似獲得自由途徑的大眾消費變成了一種強迫性的消費。人們變成了消費機器,順著慣性不斷地購買,不斷地消費。人們對消費產生一種依賴。人們的內心世界和私人領域被無孔不入的消費侵占,導致自主意識喪失,分辨和批判能力減弱。第三,個體演變成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單面人”,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地像動物一般生活。滿足人的欲望的消費是非人性的,它能使人喪失同情心,以至于變得越來越不寬容,對世界的情感越來越麻木。這正如馬克思所說:“僅僅供享樂的、不活動的和揮霍的財富的規定在于:享受這種財富的人,一方面,僅僅作為短暫的、恣意放縱的個人而行動,并且把別人的奴隸勞動、人的血汗看做自己的貪欲的虜獲物,因而把人本身——因而也把他本身——看做毫無價值的犧牲品……他把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僅僅看做自己放縱的欲望、古怪的癖好和離奇的念頭的實現!雹跒榱俗约合M欲望得到滿足,人變得越來越冷酷,對自然恣意掠奪,對人類未來的命運越來越不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