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新思維·中醫學基礎》以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審定教材《中醫學基礎》為依據,主要介紹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中醫學的思維方法、陰陽五行、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預防和治則等方面的內容。
本書以“知識點歸納、相似點比照”為特色,供高等教育中醫藥院校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中醫護理,以及公共(衛生)事業管理、醫學心理等相關專業學生作為備考復習用書,也可作為醫藥行業考試與培訓的參考用書。
王承明,教授,主任醫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 一醫院中醫科副主任,大連市高端人才,從事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醫療、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康復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沈會,醫學博士,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 一醫院教授、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第五批國家中醫臨床優秀人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中醫藥創新骨干人才,遼寧省青年名中醫。
緒論 001
第一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002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002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階段 002
第二節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003
一、整體觀念 003
二、辨證論治 003
第三節 中醫學的思維方法 005
第四節 中醫學基礎的主要內容 006
第一章 陰陽五行 007
第一節 陰陽學說 008
一、陰陽的特性 008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008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009
第二節 五行學說 012
一、五行的概念 012
二、五行的特性 013
三、五行的歸類 013
四、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014
五、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016
第二章 藏象 020
第一節 藏象概述 021
一、藏象的概念 021
二、臟腑的分類與區別 021
三、藏象學說的形成與特點 022
第二節 五臟 023
一、心 023
[附]心包絡 023
二、肺 023
[附]咽 024
三、脾 025
[附]胰 025
四、肝 025
五、腎 026
[附]命門 027
第三節 六腑 027
一、膽 027
二、胃 028
三、小腸 028
四、大腸 028
五、膀胱 028
六、三焦 029
第四節 奇恒之腑 029
一、腦 029
二、髓 029
三、骨 030
四、脈 030
五、女子胞 030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031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031
二、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031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031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 032
第一節 精 033
一、精的概念 033
二、精的生成 033
三、精的功能 033
第二節 氣 034
一、氣的概念 034
二、氣的運動 034
三、氣的生成 034
四、氣的功能 035
五、氣的分類 036
第三節 血 036
一、血的概念 036
二、血的生成 037
三、血的運行 037
四、血的功能 037
第四節 津液 037
一、津與液的區別 037
二、津液的概念 038
三、津液的代謝 038
四、津液的功能 038
第五節 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039
第四章 經絡 040
第一節 經絡系統的概述 041
一、經絡的概念 041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041
三、經絡的生理功能 042
第二節 十二經脈 042
一、十二經脈的命名 042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 043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043
四、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043
五、十二經脈氣血的流注次序 044
六、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 044
第三節 奇經八脈 052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 052
二、奇經八脈的功能特點 052
三、奇經八脈的循行及生理功能 053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054
一、十二經別 054
二、十五別絡 054
三、十二經筋 054
四、十二皮部 054
第五節 經絡學說的應用 055
第五章 體質 056
第一節 體質學說的概述 057
一、體質的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作用 057
二、體質的特點 057
三、體質的表現形式 058
四、體質的構成要素 058
五、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059
六、體質的影響因素 059
第二節 體質的分類 060
一、體質的分類方法 060
二、常見體質分類(陰陽分類法)及特征 060
第三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064
第六章 病因 065
第一節 外感病因 066
一、六淫 066
二、癘氣 067
第二節 內傷病因 067
一、七情內傷 067
二、飲食失宜 068
三、勞逸過度 069
第三節 病理產物性病因 069
一、痰飲 069
二、瘀血 071
三、結石 072
第四節 其他病因 073
一、外傷 073
二、寄生蟲 074
三、醫過 074
四、藥邪 075
五、先天因素 075
第七章 病機 076
第一節 發病原理 077
一、發病的基本原理 077
二、影響發病的因素 078
三、發病途徑 078
四、發病形式 079
第二節 基本病機 080
一、邪正盛衰 080
二、陰陽失調 081
三、精、氣、血、津液失常 081
四、生內“五邪” 085
第八章 診法 087
第一節 望診 088
一、望神 088
二、望色 089
三、望形態 090
四、望頭頸五官 091
五、望皮膚 093
六、望二陰 095
七、望舌 096
八、望排出物 100
九、望小兒食指絡脈 101
第二節 聞診 101
一、聽聲音 101
二、嗅氣味 106
第三節 問診 106
一、一般問診 107
二、問現在癥狀 108
第四節 切診 120
一、脈診 120
二、按診 125
第九章 辨證 128
第一節 八綱辨證 130
一、八綱辨證的基本證候 130
二、八綱證候間的關系 136
第二節 臟腑辨證 139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139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142
三、脾胃病辨證 147
四、肝膽病辨證 153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158
六、臟腑兼病辨證 161
第三節 氣血津液辨證 166
一、氣病辨證 166
二、血病辨證 169
三、津液病辨證 170
四、氣血津液同病辨證 172
第四節 外感病辨證 175
一、六經辨證 175
二、衛氣營血辨證 178
三、三焦辨證 180
第十章 養生、防治和康復 183
第一節 養生 184
一、養生的基本原則 184
二、養生的基本方法 185
三、養生的重要意義 186
第二節 預防 186
一、未病先防 186
二、既病防變 187
三、愈后防復 187
第三節 治則 188
一、治病求本 188
二、扶正祛邪 189
三、調整陰陽 190
四、三因制宜 191
第四節 康復 192
一、中醫康復學的基本觀點 192
二、中醫康復學的基本原則 193
三、常用的康復方法 194
參考文獻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