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精髓圖解(第2版)》為國內首次以圖解形式來表達古老而深奧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用西醫現代科學知識和理論來詮釋中醫學的陰陽、臟腑、精、神、氣、血、津、液和病因、病理、辨證等富含哲理的中醫術語及其理論;為架通中西醫兩大醫學體系,作出了大膽的嘗試。
《中醫精髓圖解(第2版)》的內涵豐富,一目了然,形象生動,易于記憶。文字說明,通俗易懂,概括性強。可以供大中專醫學院師生和各級臨床醫護人員及廣大中醫藥愛好者學習參考。
湯泰元,生于1938年,上海人。主任醫師。畢業于同濟醫科大學。現任職于湖北黃岡市衛校。全國中等衛生學校內科教研會理事、湖北省中等衛生學校內科教研會常務理事,《大眾中醫藥》雜志常務編委。主編《臨床內科圖解》(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首次以圖解形式將150種臨床常見癥狀或疾病的病因、病理、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必要的檢查有機地聯成一體;《臨床藥物手冊》(主編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3);參編《外科診斷學基礎》部分章節(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主編(中醫精髓圖解)(科學出版社1997),首次以圖解形式將理趣幽深難于窮究的中醫基礎理論中哲理、隱語用現代醫學知識破譯其內涵。主編《臨床傳染病學圖解》全書有16開圖解87幅,計38萬字,是一本獨具風格,以圖解為特色的傳染病學。主編《診斷學基礎圖解》(全書有16開圖解120幅,計52萬字)。
序
前言
第一章 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 陰陽學說概述
第二節 陰陽學說在醫學中的應用
第三節 五行學說
第二章 臟腑學說
第一節 五臟
第二節 六腑
第三節 奇恒之腑
第四節 臟腑相關生理
第三章 精、神、氣、血、津液
第一節 精、神
第二節 氣、血
第三節 津液
第四節 精、神、氣、血津液的關系
第四章 經絡學說
第一節 手三陰
第二節 手三陽
第三節 足三陰
第四節 足三陽
第五節 督脈、任脈、沖脈、帶脈
第五章 四診方法
第一節 望診
第二節 聞診
第三節 問診
第四節 切診
第六章 病因辨證
第一節 六淫
第二節 七情
第三節 飲食、勞逸
第四節 疫癘
第五節 外傷和蟲獸所傷
第六節 痰飲
第七節 瘀血
第七章 八綱辨證
第一節 表證與里證
第二節 寒證與熱證
第三節 虛證與實證
第四節 陰證與陽證
第八章 氣血津液辨證
第九章 臟腑辨證
第十章 六經辨證
第十一章 衛氣營血辨證
第十二章 三焦辨證
第十三章 預防與治則
第一章 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 陰陽學說概述:
[簡介]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古人用以觀察和解釋自然現象的一對基本概念。陰陽概念淵源久遠。《易傳》即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論斷。把陰陽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規律,表達了任何事物都包含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如自然界的晝和夜、熱與寒、動和靜、外與內、上和下等等。所有相互對立的陰陽,又是相互依存的: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就無所謂下;左為陽,右為陰,沒有右就無所謂左。所以《老子》中概括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春秋戰國時期,被運用于對人體和疾病的研究,賦予了醫學的內容,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理論思想。陰陽學說是中國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基本內容]1.認為陰陽是客觀世界、也是人體和疾病的基本規律,主張“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疾病發生的根本的原因是陰陽失調。任何病癥,不論其臨床表現如何錯綜復雜、千變萬化,都可用“陰證”和“陽證”來加以概括。中醫的“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綱領,而陰陽是總綱,以統領表里、寒熱、虛實。表、熱、實屬陽,里、寒、虛屬陰。提出要做到正確診斷,首先要分清陰陽。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平衡的失調,疾病的治療原則是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進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相對平衡。陰陽也用來概括藥物的性味功能,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藥味辛、甘、淡的,藥性溫熱、燥烈及具有升散作用的藥物屬陽;藥味酸、苦、咸,具寒涼、滋潤及斂降作用的藥物屬陰。根據病情的陰陽偏盛偏衰,確定治療方案,再結合藥物的陰陽屬性、作用,選擇使用相應的藥物,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含意。
2.認為在人體和疾病中,陰陽兩個方面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相互斗爭。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都以陰陽對立的屬性來說明:人體的外部、卜部、背部為陽,內部、下部、腹部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各種功能為陽,器質為陰。功能(陽)與物質(陰)保持對立而統一的協調關系。一旦陰陽失去相對平衡,疾病如是發生。倘若“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泰國的變性人可以說明這條哲理。泰國一些男人由于謀生或性變態的需要,年幼即去日本做變性手術,割去男性的“根”,做了人工陰道,通過大量服用女性激素和長期的訓練,變成了五官、身段勝似女性的美貌人妖。這種人為破壞陰陽平衡的行為,導致了內分泌的嚴重紊亂,這些人妖的壽命一般都不超過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