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中國的萌興與晚清以降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現代性的時間軌跡重合,它為國人提供了極佳的體驗現代性的場所,全面參與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本書以洪深為中心,梳理并挖掘這位中國電影的先驅如何在中與西、新與舊的坐標中尋找定位,在跌跌撞撞中求索前行,將實現中國現代化這個宏偉目標與電影這一新興媒介結合起來的過程。洪深以“精英性”“大眾性”逐漸轉向“人民性”的電影創作之旅,向讀者展示了一位電影先驅者并不平坦的電影人生。
王雪樺,1977年生,河南南陽人,2021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學博士;現任教于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大學影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電影史、影視評論;主持河南省社科興文化工程專項項目“河南電影發展史(1929-1949)”、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資助性計劃)“跨媒介敘事的文化現象問題研究”等多項省部級課題;在專業刊物發表文章20余篇。
緒論 第一章棄工從文并結緣電影(1912~1929) 第一節兩次轉向:洪深初涉影戲 第二節編劇自覺與現代意識萌芽 第三節表演術與電影教育理念的發展 第四節賦形予“明星” 小結 第二章轉向:從羅曼司到“社會生活”史(1930~1935) 第一節激蕩人生與“兩元”悖論 第二節抒寫大眾“社會生活”的歷史 第三節與“電影審查”的交互與位移 第四節“聲色”與“字詞”:電影大眾化的手段 小結 第三章投入抗戰洪流和戰后的選擇(1936~1949) 第一節在時代的喧鬧中邁進 第二節向“人民”靠攏:規訓與自我規訓 第三節續寫“姊妹花”電影:表意性及其局限性 第四節“政治倫理”向度電影觀:選擇與邏輯 小結 第四章現代意識與知識分子的責任 第一節在“明星”:現代管理理念與實踐 第二節洪深電影中的悲劇意識 第三節知識分子身份及其功能得失的考察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洪深電影作品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