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學地圖》為《布魯姆文學地圖譯叢》之一。巴黎是浪漫的代各詞,是“光明之城”最好的詮釋。在這里,你可以欣賞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感受雨果的《悲慘世界》、品味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觀察左拉的《小酒店》。同時,這里還有莫里哀、拉辛、伏爾泰、狄德羅、司湯達、福樓拜、普魯斯特……面對如此眾多文學巨匠,《巴黎文學地圖》娓娓道來,融歷史、地理、人文為一體,帶領讀者鑒賞巴黎悠久的文學歷史,感受巴黎獨有的文學氣息,領略巴黎燦爛的文學世界。
當我從文學背景下思考巴黎時,首先想到的作家是巴爾扎克、維克多·雨果、波德萊爾和左拉。法國文學中太多的優秀作品都是巴黎人寫的,重新考量之后,我不禁驚訝于自己竟然沒有想到維隆、莫里哀、高乃依、拉辛、伏爾泰、狄德羅、司湯達、福樓拜、馬拉美、蘭波、普魯斯特、瓦萊里。無法想象,人文巴黎如果沒有這批人會是什么樣子。不過如果要審視巴黎所能達到的極盛狀態,則似乎必然提到巴爾扎克、雨果、波德萊爾和左拉這四個人。巴黎文學最重要的主題就是想象與現實之間的社會異化,或日心理距離。在我看來,莎士比亞筆下的倫敦和沃爾特·惠特曼筆下的紐約似乎不是這樣。但是人們應該注意,莎士比亞和惠特曼都是自己所在城市的核心文學人物,但在巴黎文學界,沒有哪個作家可以獨立勝任這樣的角色。笛卡爾占據著法國人的心靈,代表了巴黎人的知性,其影響之深刻正如莎士比亞之于英國,沃爾特·惠特曼之于美國。從這一點來說,即使把維克多·雨果、巴爾扎克和波德萊爾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與莎士比亞和惠特曼的偉大超凡相媲美。
要想在法國找出可以與但丁和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和塞萬提斯,歌德和惠特曼,易卜生和喬伊斯相媲美的享譽世界的作家,你需要把蒙田和莫里哀融為一體。或者把巴爾扎克、雨果、波德萊爾和左拉合成一個四重形象,就像布萊克的《四天神》或《以西結書》的四輪馬車的天使們。透過巴爾扎克、雨果、左拉的小說及雨果和波德萊爾的詩歌,19世紀的巴黎成了一種幻象,充滿著驚人的活力,同時也充斥著劇烈的社會動蕩與墮落。尤其是巴爾扎克和雨果,他們讓人憶及拉伯雷筆下的巨人們,沖破各種阻礙,追求烏托邦和人性完善。
巴爾扎克在巴黎發現了“屬于這世界的國度”,并醉心于揭示這個國度。普魯斯特感慨說:“他無所掩飾,他知無不言。”毋庸置疑,當時整個巴黎的精神力量之和也無法和超常的巴爾扎克相提并論。《人間喜劇》中有大大小小共90部小說,要不是巴爾扎克因勞累過度50歲就與世長辭,這個數字應該會達到200部。他筆下的巴黎是自己激情四射的創造,而彌爾頓的撒旦和莎士比亞的福斯塔夫則是個人精力與社會現實的結合。
像巴爾扎克一樣,維克多·雨果似乎并不比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更為現實。當然,如同沃爾特·惠特曼的典型行為是內戰期間在華盛頓特區的醫院進行志愿服務一樣,如今可以把雨果在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的英雄立場和表現視作他的典型行為。雨果高度的浪漫主義使得他成為支持公社斗爭的詩人兼小說家,實現了他在《悲慘世界》(1862)中的愿景。雨果的各種作品包羅萬象,沒有哪個讀者能夠將其盡數讀完,其詩歌總量超過了十五萬行,還有七部小說,至少二十部戲劇和堆積如山的散文。難怪夏爾·波德萊爾飽受折磨,感覺自己被雨果排擠,因為雨果發現了所有的文學空間并將其悉數開發。
如同巴爾扎克是巴黎小說家一樣,波德萊爾成為了巴黎詩人,然而雨果十分關注整個世界,因此他并不局限于巴黎。雨果遭到拿破侖三世流放,波德萊爾稱其為“無國界的天才”,但是這位寫作了《惡之花》(1857,1861)的不關心政治的詩人卻經歷著一種與世隔絕的心靈流放。他筆下的巴黎可能很像典型的巴黎,就如惠特曼筆下的曼哈頓很像典型的曼哈頓一樣。孤獨地走在一個地獄般的城市的街道上,波德萊爾創造了現代巴黎的審美情趣。雨果在被流放到海峽群島中的澤西島上時,曾按以賽亞和耶利米的方式進行預言,期望能被歷史驗證。波德萊爾則拒絕進步、拒絕預言、拒絕歷史,一心作詩,終于如愿實現了文學理想;而雨果卻沒能做到。
我最后要提到埃米爾·左拉,他1877年發表了《小酒店》,其觀察勞動階級生活的新視角激起了暴怒。資本家因小說偏向下層社會而以幾乎前所未有的姿態大肆表示憤怒。巴黎公社的精神在左拉的作品中得到復活,在《萌芽》(1885)一書中表現尤為強烈。一些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暗示出來的、被波德萊爾主觀放棄的東西,在左拉的空想現實主義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第一章 今日巴黎
行政區劃和博物館
熱門區域
巴黎地標
風景如畫的巴黎街道
巴黎人
第二章 百年盛世
弗朗索瓦·拉伯雷
法國皇室財富增長
莫里哀
讓·巴蒂斯特·拉辛
讓·德·拉封丹
德·拉法耶特伯爵夫人和塞維尼夫人
凡爾賽宮
第三章 啟蒙時代
伏爾泰
孟德斯鳩
丹尼斯·狄德羅
皮埃爾·奧古斯丁·卡龍·德·博馬舍
第四章 大革命時期
形勢惡化
鐵面人
皮埃爾·肖代洛·德·拉克洛
革命繼續
第五章 復辟時期
司湯達
第二次復辟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
維克多·雨果
大仲馬和小仲馬
喬治·桑
第六章 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
熱拉爾·德·奈瓦爾
吉斯塔夫·福樓拜
第七章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和20世紀初期
居伊·德·莫泊桑
埃米爾·左拉
阿納托爾·法朗士
象征主義運動
亨利·詹姆斯
奧斯卡·王爾德
喬治·費度和安德烈·紀德
西多妮·加布里埃爾·科萊特
馬塞爾·普魯斯特
第八章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巴黎的美國移民
巴黎本土作家
詹姆斯·喬伊斯
喬治·西梅翁
珍·瑞絲
喬治·奧威爾
第九章 德國占領和新浪潮運動時期
重返巴黎的美國作家
讓·保羅·薩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
巴黎的移民作家
巴黎的非裔美國作家
垮掉的一代
文學圣地
大事紀
參考書目
進一步閱讀書目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