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醫學道理及實踐》從道德修養至生活起居的各個方面系統闡述中庸醫學的內在道理及實踐方法,將中國傳統醫學養生學與現代心身醫學、行為醫學融為-體,從中國傳統醫學養生學的靜神學派、動形學派、圍精學派、調氣學派、食養學派、藥餌學派各有所長的觀點中萃取精華,并把“靜養”“動養”“按摩”“喇津”“六字訣”等內容有機融人相應章節,引用現代醫學研究新成果輔以解析論證。文末介紹了中國傳統醫學養生學里有代表性的學派,以便有興趣的讀者追根溯源。
我是一個常被病苦折磨的人,不期然而過古稀,又不期然而到望八。因此我常想,像我這樣的人,廣而言之,所有的人,在青少年時期就能得到一本普及性的有關醫學養生的保健讀物,天天像《三字經》那樣口誦心惟,身體力行,那就會大大減少病苦的折磨;在現代醫療條件下,活到百歲以至百二十歲,也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這樣一件功德無量的事,終于由兩位資深的教授、主任醫師張宏恩與吳寶川完成了,這就是奉獻在大家面前的《中庸的醫學道理及實踐》一書。我細讀之后不禁擊節贊嘆:恨不相逢少年時!
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們抓住了人一生中保命全形的根本綱領與指導思想。
中華養生文化典籍繁多,專著以及散見于各類著作中的片段論述,可說難以數計。而作者卻能于浩瀚的文獻中剔抉出“精、氣、神、形”四大根本,以此為綱領,引導人們在四養上下功夫,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試想,一個人從少到壯,從壯到老,都能精充、氣足、神旺、形全,其幸福的程度超過億萬富翁,可能一點也不為過。
作者又把“中庸”提出來作為整個養生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獨具慧眼的。“中庸”是古代中國哲學有特色的命題之一,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按事物的本性來說,總是要走極端的;而它卻是一堵堅實的防火墻,表明了人類對抗自然本性的自覺。倘能事事中庸,處處中庸,見好就收,見壞即止,那精充、氣足、神旺、形全就不難實現了。
張宏恩,男,漢族,1938年生。1963年畢業干西安醫科大學醫療系本科。為西藏民族學院(位于陜西咸陽)醫學院教授、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陜西省老教授協會會員,曾任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陜西咸陽分會內科學組組長。1970~971年在陜西中醫學院“西醫學習中醫”進修班學習一年,1982~1983年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神經內科進修班。發表論文50余篇,主要論文有:《肺部疾病的神經系統表現》《腦的代謝與腦電圖》《腦水腫脫水治療藥物的應用》《遺傳、個體差異與抗癲癇治療》《精神因素與心功能不全》《精神病的遺傳學與社會、精神因素》《百病起于情》等。《整體、時鐘觀念與腦心綜合癥》一文在1992年國際神經心理研討會上發表。與妻子吳寶川教授合作撰寫多篇醫療保健文章在《老年天地》等全國性刊物發表,共同應邀參與編寫《老年生活中的1000個怎么辦》(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書中的《疾病防治篇》,合著的《中庸養長壽》一書(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2008年出版)已被美國哈佛大學的燕京圖書館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東亞圖書館收藏。
吳寶川,女,漢族,1940年生。1963年畢業于西安醫科大學醫療系本科。為西藏民族學院(位于陜西咸陽)醫學院教授、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陜西省老教授協會會員,曾任附屬醫院內科主任。1979~1980年在西安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科進修。1985~1986年在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內科進修。發表論文40余篇,主要論文有:《上消化道出血20例》《ATP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糖尿病植物神經病變》《心理因素與心律失常》《心病還須心藥醫》等。與丈夫張宏恩教授合著多篇醫學文章并出版書籍(見張宏思教授簡介)。
第一篇 道德
一、仁義
二、禮儀
三、忍讓
四、知足
五、愛心
第二篇 言行
一、謹言
二、慎行
第三篇 性格與機緣
一、性格與健康
二、性格類型
三、性格的可塑性
四、機緣
第四篇 思維、精神活動
一、腦宜勤用
二、心境宜平
三、情緒宜穩
四、虛靜養神
五、意念
第五篇 日常生活
一、進食
二、飲水
三、卻谷食氣
四、口腔衛生及牙齒健康
五、咽津
六、動形
七、睡眠
八、養生功法
九、娛樂
十、房事
第六篇 順應自然
一、春季
二、夏季
三、秋季
四、冬季
五、人體晝夜節律
第七篇 常見疾病的心理及行為防治
一、高血壓
二、動脈粥樣硬化
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
四、慢,陛支氣管炎
五、慢性肝炎
……
第八篇 中國傳統養生學派簡介
附錄 中國傳統養生歌訣選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人應該有一顆仁愛慈善之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大自然。宜常行善事,助人為樂,幫人之困,濟人之危。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于友好相處,心中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經常幫助他人,可讓人心情舒暢,獲得一種心理滿足,常有輕松之感,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能強化人的免疫系統,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有助于身心健康,所以說仁義者長壽。
清朝人張潮說:“有力量濟人,謂之福。”當代的徐業鴻先生說:“能夠時常存著幫助別人的心,就是修福。”付出什么,就會得到什么。時常為他人著想,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很多人來幫忙。“常將好事于人,禍不侵于自己。…遇難不幫,有事悔。”“福從細微的事情中醞釀,禍從輕忽當中崩發。”唐太宗說:“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畏避災害,不知行仁義則災害不生。”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說:“善人者,人亦善之”,即我們善待他人,別人也會善待我們。美國作家懷思曼在《幸運背后的心理奧妙》一書中寫道:“為什么幸運的人總能在困境中巧遇貴人?因為他認識的人多,并且善待別人。”正如佛教禪宗五祖弘忍所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情也無生。”
《圣經》里說:“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肌‘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心存剛硬的,必陷在禍患里。”“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嗇過度的,反致貧乏。好施舍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你也必明白仁義、公平、正直,一切的善道。智慧必入你心,你的靈要以知識為美,謀略必護衛你,聰明必保守你。”“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你要離惡行善,就可永遠安居。”“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殘忍的人,擾害己身。”“懇切求善的,就求得恩慧;惟獨求惡的,惡必臨到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