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中國的社會治理機制正在從管理管治走向多元治理。本書旨在探討在社會多元治理的大命題下,政府、社會和市場所面臨的問題、挑戰及發展機遇,并對政府、市場和社會跨界合作、融合發展提出了模式建議。同時,本書從社會治理的角色分工、如何提供更豐富的公共服務、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等具體角度,提出了它u新理念、創意項目和對策建議,并有大量專家觀點和實踐案例為佐證。希望對千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社會組織從業者、企業社會責任部門等,具有一定的決策好實踐的參考價值。
經過改革開放35年來的蓬勃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創新的嶄新階段。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政資、政社、政事分開’不斷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現代中國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建設不斷深入,一個主體多元、利益互動、資源整合、治理協同、和諧共生的生動社會局面將迅速出現。事實上,近年來各類社會組織、網絡社團和自組織紛紛出現,公益慈善、志愿服務事業長足發展,印證著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進程。
在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創新的過程中,青年無疑是一支活躍的力量’共青團是重要的樞紐組織。共青團上海市委依托上海團校(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發起成立的上海青年公益人才學院,是上海共青團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共青團培養社會組織管理、公益創業和志愿服務專業人才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成為了“聯合國上海志愿服務發展計劃培訓基地”。學院立足我國和上海實際,以培養“當下的公益先鋒,未來的社團領袖”為使命,力爭成為青少年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新理念、新工具的倡導者、實踐者.學院積極鼓勵和支持相關領域的研究探索,努力傳播社會公益的最新經驗。
本書的作者來自實務領域。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用真情、悟性和理性,結合自身跨體制內外、政社兩界的工作經歷和體驗,借鑒國內外案例經驗,針對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的不同特點以及共同作用的社會空間,展望了社會管理創新前沿,提出了獨特見解。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為未來公共服務領域建設、社會組織發展以及相關人才培訓提供理論的支持和經驗的借鑒。
展望未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勾畫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將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和社會事業改革發展.鴻志未來、躬行足下,讓我們一起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建設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匯聚力量。
引言
第一章 政府和社會的空間
第一節 政府的空間
一、政府發育社會的體制空間
二、政府支持社會發育的政策空間
三、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專業空間
四、政府支持社會組織發展的空間
五、政府培育社會領域人才的空間
第二節 社會的空間
一、傳統行政手段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二、滿足群眾多元需求的社會空間
三、經濟社會轉型拉伸出來的公共領域
四、社會領域工作的專業化發展
第二章 市場和社會的空間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的新空間
一、國際企業社會責任
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
三、民營企業的慈善空間
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第二節 社會企業的發展空間
一、新型組織一一社會企業
二、各種類型的社會企業轉型發展的觀察
三、社會企業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為企業公益服務的專業社會企業
一、第三方專業服務
二、第三方服務類社會企業的存在形態
第三章 社會組織之間的協同合作空間
第一節 社會組織之間的共識:雙贏
一、協同合作的基礎愈加多元
二、協同合作的形式越發多樣
第二節 社會協同合作的契機和空間
一、打通基金會與公益機構協同共治的“善道”
二、細分領域中若于專業機構的建設
三、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
第四章 政府、企業、社會、媒體等的互動空間
第一節媒體主導
第二節 企業主導
第三節 政府主導
第四節 社會主導
第五節 多方跨界合作
一、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松散聯合體
二、合作推動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
三、社會矛盾化解與危機公關
四、社會公信力以及行業標準制定
五、建立跨界的社會平臺
六、合力塑造有影響力的公益品牌
后記
第一節 政府的空間
理論上,無論是市場,還是社會,政府都不應該“越位”。但中國嚴格意義上的“第三部門”還處于發展初期,相當不成熟;同時中國傳統的全能政府對于社會的“重管理、輕服務”,仍有強大慣性。因此,今后五至十年,黨政部門仍會以重要角色直接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黨政部門介入社會領域,應該盡量回避在微觀的管理和事務層面介入太多,否則會陷入到與社會組織和基層組織爭業務,把精力放在了“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地方;而政府更適合扮演公共政策制定、宏觀方向引導的角色,做那些單個組織做不了、也做不好的工作,為各類公益組織提供基礎性、中間性的服務。總而言之,在放開社會領域和轉變管理方式的過程中,政府有很多空間。
一、政府發育社會的體制空間
行政管制式的社會管理方式向管理服務式的社會管理創新方式發展,是大的方向。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服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政治觀點,也成為極為重要的政治要求o。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社會管理創新不是單純的行政管理,而是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在服務中實現管理。2。12年3月,時任總理溫家寶在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公共服務可適當交給社會組織承擔。隨后,時任副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防艾工作會議前專門與防艾民間組織座談,并強調要更加鼓勵發揮好民間社會組織的作用,通過社會體制的改革來加強社會建設。2012年,中央財政還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對于各地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動效應。可以預見,解決社會問題,由“統治”變為“治理”,將由行政主導模式向政府與社會“協同共治”模式發展,以非行政化的手段,按社會規律辦事,打破行政邊界,統一配置資源等,都將成為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方向。公共服務產品提供上,由政府直接操作(包括政府委托事業單位操作)的單一模式,向政府購買服務、社會組織專業化發展的方向發展,這在上海、廣東等地已經探索多年。
在拓展體制空間的具體舉措上,多地專門成立服務于社會的黨政部門,承擔社會管理創新任務。2003年,上海就成立了全國首家省級社會工作委員會(2005年6月,還曾成立過專門從事新社會組織黨建、黨的社會管理工作的上海社會服務局),2009年11月,建立上海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社會工作黨委。2007年,北京成立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和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2011年6月,海南省委成立群眾工作部,與信訪局合署辦公,是全國第一個省級層面的黨委群眾王作專職部門。2。n年8月,廣東省成立社會工作委員會,既是省委的工作部門,又是省政府的職能機構,省委副書記任社工委主任,實行決策、執行既相對分離又相互協調的運行機制,有24個委員單位,主要職能是決策與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