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估值與人性 主流投研一線親歷者,復盤A股20年行情演進與策略變遷,為個人投資者提供價值投資周期邏輯、投研策略與未來
定 價:¥88
中 教 價:¥52.80 (6.00折)
庫 存 數: 12
復盤A股20年行情演進與策略變遷,為個人投資者提供價值投資周期邏輯、投研策略與未來推演。
20年,三輪周期:· 20052009年的周期為王。· 20102015年的成長致勝。· 20162022年的茅寧共舞。
作者凌鵬長期在主流機構從事投研活動,兼具一線賣方策略與買方實操經驗。基于實戰經驗復盤,厘清三輪周期的主線邏輯,剖析每輪周期背后機構投資者使用的方法論。每一輪周期均按照醞釀崛起調整泡沫隕落的順序發展。在變幻的主線邏輯中,也有不變的共性,即周期、估值與人性。周期思維才是永恒的賽道。通過復盤歷史,該書助力投資者順應時代,構建切實可行的投研體系與投資框架。
1.作者兼具賣方策略與買方實操經驗,長期身處投研一線,視角專業全面。作為專業投資機構的一員,作者始終處于投研一線,親歷A股20年的沉浮,見證主流投研機構的方法論和思維過程變遷。了解各個時點的主流機構做法,能為投資者講清每輪行情背后的宏觀環境、微觀產業邏輯,以及機構助推因素,在不斷變換的賽道及板塊輪動中,歸納出不變的周期、估值與人性。2.在紛亂的市場博弈中,厘清主線,總結A股周期規律。國際上有許多周期論,如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美林時鐘。A股由于誕生歷史較短,周期性尚不明顯,并不能簡單地用國際上的周期論來指導投資。這本書概括了A股較為完整的三輪周期,勾勒從醞釀到隕落的過程。在實戰經驗中,總結價值投資的有效性,有助于投資者明晰當下時點,把握時間窗口。3.挖掘價值投資本源,增強投資者的持倉底氣。伴隨2019年A股的小牛市,許多新晉投資者涌入。此時的牛市是以茅寧為代表的核心資產所驅動的,尚不足以反映滬深兩市5000余只股票的整體情況。通過復盤歷史,有助于新晉投資者多維透視股市全貌,認識人性、審視人性,理解價值投資本源,增強在動蕩行情中的持倉底氣。
我的價值之旅巴菲特說:5分鐘能懂就懂,5分鐘不懂這輩子都不會明白。而我卻是花了20年,在不惑之年才真正明白價值投資的精髓。我和股市結緣較早,1997年報考的大學專業就是投資學。由于是家族內的第一個大學生,我報考專業時無人指導,全憑個人感覺。當年可能是受港劇《大時代》的影響,覺得股票是一種很酷的東西。大學期間,我也會去學校旁邊的券商營業部,擠在大廳看大屏,趁著沒人時在走廊邊的電腦上輸幾個股票代碼,我還記得當時的軟件叫錢龍。大四的時候,我在家門口的券商營業部實習,主要工作是在前臺給客戶開戶。由于當時恰逢5·19行情,每天開戶的人都很多,我偶爾還用學校里學的技術分析給客戶指點,這大概算我的第一段分析師生涯。但我當時對股市沒有親近感,感覺在學校學的金融學、經濟學毫無用武之地。那時候我并不知道巴菲特,接觸的都是臺灣作者的技術分析書籍,還有類似《炒股就這么幾招》《如何跟莊》《短線是金》等。因此,我確信股票投資不是我終生想要從事的行業。2001年,我讀研后就斷了和股市的聯系,正好那幾年A 股也迎來了歷史上*長的熊市。讀研期間,我一門心思在出國申請上,在同學們忙著考證、實習的時候,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學術研究上,那幾年的專心讀書也給我后來的策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學基礎。當時我也聽說了一些國際投資大師的事跡,但依然無感,*大的理想還是做一名著作等身、經世濟民的大學教授或者學者型官員。第一次出國申請失敗后,我先去澳門教書,又去香港讀博士。在這期間,我有一位同事特別喜歡炒股,經常跟我們講A 股的變化。但他的熱情并沒有感染我,我對 A 股的印象還是停留在當年。到了 2006年年中,我意識到自己不適合做學術,恰好連續在校園待了 20年的我又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于是乎我決定退學,回到上海。一個澳門的朋友幫我在申萬研究所謀了一份實習崗位,我當時完全不知道申萬研究所是干什么的,我以為就是類似社科院這樣的機構。我只想多一段校園外的經歷,然后參加當年的學生招聘季,我*想做的還是花旗、匯豐等外資銀行的管培生。實習的經歷很新奇,我很快發現A股已經不一樣了,同事討論的問題、所用的方法我都很有興趣,難道這才是我的歸宿?大概過了幾周,策略部空出一個崗位,領導問我有沒有興趣,于是我稀里糊涂地參加了面試。面試的過程不理想,因為我一直研究宏觀層面的經濟學理論,對微觀的財務、會計、估值等并不了解,所以幾乎是一問三不知。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能獲得這個崗位,可能是因為當時市場才剛剛起來,投簡歷的學生還不夠多。*終,新員工和領導見面,時任研究所副總經理、人力資源總監的黃老師對我說:我們現在的策略已經很強了,但我們依然希望有人能夠梳理背后的方法,甚至整個研究所的體系。你愿意接受這個挑戰嗎?或許黃老師會這樣忽悠每一個新人,但當時的我確實有了使命感。那個時候,上海地鐵2號線世紀大道站長期關閉,我每天下班需要步行15分鐘到住所。那天晚上,我在東昌路站到住所的路上來回走了好多遍,心中奔騰著康德式我為自然立法的沖動。第二天,我去和領導表決心,表示并不只是為了一份工作。知恥而后勇!由于我的微觀實務知識非常欠缺,所以在入行前幾年拼命學習。A 股的門檻很低,但要達到專業水準很難。我在申萬的前5年過著半封閉的生活,澎湃的大牛市、財富、職位升遷似乎都和我無關,我還是以讀博士的心態坐冷板凳,思考和建構一些無用的東西。到了2011年,各種機緣巧合把我推到前臺,讓我出任首席策略分析師和策略部主管。其實我的性格不適合聚光燈,在公眾面前演講會緊張,有生人在場會局促。果然,第一年就搞砸了,當年只得到新財富第六名。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詰責,難道所謂的體系真的只是盛世繁華的擺設?閑時無事,皓首窮經;臨陣對敵,實無一策?那年年底,除了安撫團隊,我向所內每個領域的首席討教,大多數還是支持我,表示不應該為一時失利而否定一切。所幸我們堅持下來了,第二年就得到第一名了。我們寫的《策略投資方法論》至今還有人看,現在經常有年輕人在陌生的場合跟我說是看著我們的策略報告入行的,這或許就是我在賣方機構7年*大的收獲。離開申萬后,我開啟了為期10年的買方生涯,經歷了兩家公募機構,曾擔任公募基金經理和專戶經理,從2016年開始創業做私募。過去10年,除了角色轉變,更重要的是方法論的成熟和蛻變。縱觀10年投資生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大勢判斷為主。我出身于宏觀策略,從研究過渡到投資自然還是使用大勢判斷。大勢判斷很重要,但可應用的時間不多,過去10年需要大勢判斷的點也就是在2015年下半年、2018年年初和 2018年年底,其余時間都是結構性行情。在這些點上我確實有優勢,可一旦進入結構行情就比較窘迫,所以過去10年我一直在補充主要子行業甚至重要上市公司的微觀知識。終于在2021年能觀察到眾多子行業的輪動并進行配置,方法論多元了許多。第二階段是妄圖建立統一場論。我當年在申萬的平臺上,有一大好處就是可以和各路高手暢聊,聊多了我就產生一個想法:如果將所有高手的優點融合,那就是天下無敵的方法。這個想法有點類似于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為了這個想法,我耗費了近5年時間,結果發現不同打法背道而馳,要求的性格和起點都不一樣。因此,到了2019年我開始專注于構建自己的方法體系,從自身的性格及優勢出發。經過近一年的思考,到了2020年十一長假期間,我突然發現自己適合做價值投資。于是我重新翻讀巴菲特、芒格、霍華德·馬克斯、賽斯·卡拉曼等人的著作,才發現雖然當年在很多書上都像模像樣地做了筆記,但其實完全沒讀懂,所以這一次重讀才倍感親切。來來回回、兜兜轉轉花了近20年時間,*終回到了原點,但此時已經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第三階段。雖然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可價值因子卻陷入了過去30年*黑暗的時刻。建立體系很難,在一個體系的逆風期堅守更難,所幸2021年后就迎來曙光。過去30年,A股以2005年為界,之前是蠻荒年代,之后步入現代社會,所以本書以2005年為起點復盤之后17年的歷史。這17年又分為三個階段: 20052009年的周期為王,20102015年的成長致勝和 20162022年的茅寧共舞。這三個階段非但主角不同,連方法論都有差異,但當中又透著不變的共性。本書共五章,采取總分總的模式:第一章先論述為什么選擇 2005年作為起點、2005年之前的A股和2005年之后的A股;第二章復盤 20052009年的行情,主流的方法論是投資時鐘;第三章復盤20102015年的行情,主流的方法論是互聯網思維;第四章復盤 20162022年的行情,投資者摒棄行業之分,唯龍頭是舉。第五章總結了過去17年不變的規律,分別是周期、估值和人性。說來也巧,第二章至第四章幾乎對應我職業生涯的三個階段:周期為王的年代我在申萬打造體系,成長致勝的5年我在兩家公募機構任職,茅寧共舞時期我已經出來創業,在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探索和沉淀,冷暖自知。寫A股歷史的書很多,有來自記者的,有出自學界的,也有政府官員撰寫的,但甚少有投研一線的實戰記錄。既然很少,我干脆自己寫
凌鵬,荒原投資創始人、總經理和投資總監。20062012年,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任首席策略分析師,三次獲得新財富策略分析師第一名。20132014年,任東吳基金研究部副總經理、投資專戶副總經理以及基金經理等。20152016年,任興業全球基金研究部副總經理、投資專戶經理。曾主導編寫《策略投資方法論》。
前言第一章 2005年:A股的重生之年2005年是分水嶺 2005年之前的A股 2005年之后的A股
第二章 20052009年:周期為王投資時鐘統御江湖 2005年 熊市出清 2006年 牛市來臨 2007年 藍籌泡沫 2008年 次貸崩盤 2009年 肌肉記憶
第三章 20102015年:成長致勝成長崛起與互聯網思維 2010年 嘗試切換 2011年 倒春之寒 2012年 正式切換 2013年 成長完勝 2014年 藍籌逆襲 2015年 市場巨震
第四章 20162022年:茅寧共舞周期歸來、龍頭至上 2016年 破局重生 2017年 漸入佳境 2018年 補跌調整 2019年 茅氏封神 2020年 寧王獨立 20212022年 茅寧隕落
第五章 尋找投資中的不變三個不變 兩次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