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背景之下,報紙等傳統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在此背景之下,《<華爾街日報>與<金融時報>的比較》選擇研究世界兩大頂尖商業報紙——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和英國的《金融時報》,分析了它們的現狀和歷史演變,提出《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模式是“寫作模式”,《金融時報》為“分析模式”,并指出了對它們報道模式認識上可能存在的誤區,進一步研究了《華爾街日報》的營銷策略,最后提出了它們對國內財經報紙發展的啟示。
唐齊?,女,湖南人。碩士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學專業。曾赴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交流訪問。2003年起,進入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財經新聞、媒介經營與管理。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華爾街日報》與《金融時報》的現狀
一、《華爾街日報》的現狀
二、《金融時報》的現狀
第三章 《華爾街日報》與《金融時報》的歷史演變
一、《華爾街日報》報道模式的歷史演變
二、《金融時報》報道模式的歷史演變
第四章 《華爾街日報》與《金融時報》的報道模式
一、《華爾街日報》報道模式的具體內容
二、《金融時報》報道模式的具體內容
第五章 對《華爾街日報》與《金融時報》報道模式的認識
一、對《華爾街日報》報道模式的認識
二、對《金融時報》報道模式的認識
第六章 《華爾街日報》的營銷策略
一、《華爾街日報》的營銷基礎:二元價值并存
二、《華爾街日報》的營銷策略:從4P到4C
第七章 《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對我國財經媒體的啟示
一、內容為王,品質取勝
二、全球視野,本土取勝
三、專業眼光,大眾取勝
附錄
一、英國豬農面臨危機
二、迅速崛起的亞洲新貴們
三、十天改寫資本主義
四、百度有望迎來豐收季節
五、美國人學習吻面禮
六、全球自由資本主義之死
七、澳洲:中國崛起的獲益者?
八、中印熊市為何尚未嚴重拖累經濟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美聯儲作為“最后貸款人”
我主要是想評判一下美聯儲決定的意義。簡言之,人們認為貝爾斯登極具系統重要性,因此不能倒閉。沒錯,這一觀點是在危機時刻倉促形成的。但危機時刻正是新職能出現的時候,特別是19世紀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的職能。
美聯儲決定的意義顯而易見:這些金融機構將不得不面臨力度大得多的監管。美聯儲為投行提供了一種寶貴的保險形式。實際上,從展開拯救以來股市的表現看,這點已經十分明顯:其他大型投行的股價取得了可觀漲幅。這是可見的道德風險。美聯儲認定,貨幣市場對投行“罷工”,相當于商業銀行的存款擠兌。它的結論是:由于這個原因,它必須打開有利于這類金融機構的貨幣“龍頭”。更大力度的監管勢在必行。
誠然,在這場危機結束后,華爾街的游說者將反對資本金要求或流動性方面的繁重監管。他們或許會成功。但從理性上說,他們的立場如今站不住腳。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必須為它們得到的政府保護付出代價。它們享受“上行風險”帶來的好處,而將“下行風險”轉嫁給整個社會,這種能力必須受到限制。這不僅是一個公平問題(盡管它也是),還是一個效率問題。一個不受監管卻接受補貼的賭場不會很好地配置資源。更有甚者,這種補貼目前不僅適用于股東,而且適用于所有債權人。其結果是導致資金成本低廉到不合理的程度。這些非常離譜的激勵措施必須得到解決。
美聯儲認為有必要采取這一措施,對此我深感遺憾。曾幾何時,我曾希望證券化可以將大部分風險負擔轉移到受監管的銀行體系之外,政府不再需要進行干預。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妄想。由同樣危險的融資促成的大量風險(就算不是赤裸裸的欺詐)貸款,已使證券化市場變得風險很高,給在這些市場上進行密集操作的金融機構(特別是貝爾斯登)造成了損害。
危機過后強化監管
不過,這場危機肯定標志著對金融自由化態度的轉折點,而關聯儲將安全網延伸至投行并不是唯一原因。美國(或許其他幾個發達國家很快也會出現)住宅市場的混亂也是一樣。以低調著稱的關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一次內容令人毛骨悚然的講話中表示,近年發放的大多數次級抵押貸款“既不負責任,也不謹慎”。這是關聯儲對“犯罪和瘋狂”的表述。同樣,這種情況也不能再發生了,特別是考慮到此類放貸行為對金融體系造成的損失可能非常巨大。住宅價格崩盤,違約率不斷上升,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情況日益增多,將影響到成百上千萬的選民。政客不會無視他們的困境,即便結果是為這種輕率行為提供代價高昂的紓困。但后果肯定是較目前力度大得多的監管。
如果美國本身已越過了解除金融監管的“高水位”,這將產生廣泛的全球影響。直到不久以前,西方還可能告訴中國人、印度人或那些過去20年遭受過嚴重金融危機的人,世界上存在一個既自由又強勁的金融體系。形勢已不復從前。事實上,我們將很難說服這些國家相信,美國及其他高收入國家暴露的市場問題不是一次可怕的警告。他們會問,如果擁有豐富經驗和資源的美國都不能避開這些陷阱,那么為什么要期待我們做得更好?
對解除金融市場監管態度的長遠影響,遠非當前動蕩意義如此重大的唯一原因。我們仍然不得不渡過眼下的危機。金融利潤大幅下降(在美國經濟中非常明顯),住宅價格崩盤,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這種組合可能引發一場漫長的深度經濟衰退。為了應對這種風險,美聯儲已將短期利率大幅調降至2。25%。與此同時,關聯儲顯然還面臨全球投資者逃離美元計價債務和通脹重新抬頭的風險。除了投資者希望持有美元計價證券最安全發行人——美國財政部的負債以外,很難找到長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如此之低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