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學家楊念群新作
☆六大主題、全新視角和寫法,闡釋中國思想文化精粹
☆顛覆常規思維,升級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
☆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十點讀書創始人林少誠意推薦
著名歷史學家楊念群教授有關中國思想史的最新思考
楊念群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政治史、社會史、思想史的研究,已出版了多部政治史、社會史的著作,《問道:一部全新的中國思想史》則是作者第一本關于中國思想史的專著。本書以作者深耕的政治史、社會史為基礎,將儒、釋、道、法、墨等置于思想史演進與社會歷史發展的歷史語境中來書寫,特別是專辟兩章深入闡釋甚少被傳統思想史關注的天下觀、正統論,反映了楊念群教授對中國思想史的最新思考,新見迭出。
全新視角和寫法,六大主題,七十多個核心話題,快速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精粹
《問道:一部全新的中國思想史》通過梳理中國思想史發展的脈絡,總結出中國思想史的六大主題,包括天下觀與中國的形成、正統論與王朝統治、儒法思想的互異與互補、老莊思想中的生存智慧、宋明新儒學為何新、中國佛教如何世俗化,可以說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俱已囊括。本書以上述六大主題為綱,圍繞周禮、天下、九州、五德終始說、五服制度、文質互補、夷夏之辨、大一統、改正朔、仁義觀、公與私、兼愛、法后王、法時王、無為、柔弱勝剛強、逍遙游、齊物論、藏拙、新儒學、心學、知行、致良知、輪回說、禪宗公案等七十多個核心話題,闡釋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粹,提綱挈領地闡釋了其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以及人們日常思想行動的影響。這樣一部以主題、話題方式書寫的中國思想史,可以幫你快速提取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粹。
顛覆常規思維,升級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楊念群教授曾說過,顛覆需要從打破常識開始。本書為我們普及了很多歷史“新常識”。比如楊念群教授認為,中華民族意識的形成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演變態勢,把中國“自覺”看作一個民族共同體,完全是在與西方抗爭時出現的新事物,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卻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演變中慢慢形成的一種潛意識。比如講到新儒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心、性、理、氣等高深的概念,是形而上的高深學問,但是本書告訴我們新儒學恰恰是將漢唐高深的經學世俗化了,可以說新儒學是世俗化的儒學。比如歷代王朝高度重視通過“天人感應”立“正統”的規矩,卻自宋朝改變了,更重視“天人合一”,更強調君主自身的道德修養。比如說到華夷之辨,我們會聯想到現代的民族國家理論,但中國歷史上的華夷之辨并不是完全封閉和排外的,夷狄可以升格為華夏成員,華夏關系網之內的人也可以變為夷狄,也就是說華夷身份可以互相轉化,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等等。書中這樣顛覆人們常規思維的內容還有很多,閱讀本書無疑會升級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長期致力于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拓展中國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沖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2019)、《“天命”如何轉移:清朝“大一統”觀的形成與實踐》(2022)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叢書。
第一章 沒有古代的“天下”,難有今天的“中華民族” ....... 1
“中國”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模樣的 //“周禮”奠定了中國的精神底色 //“天下”登場,中國有了方向感 //“九州”是“大禹”用腳丈量出來的 // 虛虛實實看“九州”// 古帝王常常表演與上天溝通的游戲 //“九州”是一個古代經濟地理專用名詞 //“五服”是“天下觀”的政治制度設計 //“中國”無內外,“天下”是一家 // 古代的“夷”和“夏”是怎樣區分的 //“夷”可變“夏”,“夏”可變“夷”//“中國”的版圖會因族群遷移變大變小 // 宋明之際的夷夏觀 // 從“天下”到“國家”觀念的演變 // 到底“中國”該不該有君主 //“中華民族”觀如何挑戰古代文明等級論
第二章 為什么古代帝王都要立“正統” ....... 65
中國古人的字典里沒有“未來”這兩個字 //“五德終始說”與朝代的循環往復 //“回向三代”與“文質互補”//“五德終始說”在漢代是怎么體現的 // 帝王立“正統”還需要“改正朔”//“祥瑞”降臨與“天命”感召 // 漢唐帝王特別懼怕“天譴”// 政治預言的神秘力量 // 帝王自帶“神跡”光環的故事應運而生 // 皇帝立“正統”的規矩在宋代以后改變了 // 好談“大一統”的清朝人 //“大一統”觀支配著中國人的思維
第三章 儒法思想:從尋求差異到彼此互補 ....... 121
周代禮制秩序如何塑造儒家觀念 // 孔子首度發明“仁”,開始關注人的內心修養 // 古代中國的人倫秩序和社會關系起源于儒家思想 // 孔子如何處理自身欲望與他人欲望的關系 // 孟子“仁義”觀奠定儒家心理修煉的基調 // 荀子“性惡說”及其影響 // 現實君主為什么比古代圣王更加重要 //“公”與“私”的界限應該劃在哪里 //“游俠”為何成為儒家的眼中釘 // 談論“兼愛”的墨家最終成為歷史塵埃 //“大一統”國家為什么選擇了儒家思想 // 法家精神:尋求規則的“確定性”// 從荀子的“法后王”到法家的“法時王”//法家如何處理“法”與“術”的關系 // 法家“馭臣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 什么是法家的臣子“進言之術”
第四章 老莊思想:俗世中的生存智慧 ....... 195
眾說紛紜的“道”究竟是什么 //“無為”一度成為漢代皇家的宣傳口號 // 道家的“自由”是如何被后人誤解的 // 真的是“知識越多,越無用”嗎? // 柔弱勝剛強:老子的基本處世態度 //道家“藏拙”的奧秘是什么 //“逍遙游”是幻想成為一個超大的“自我”//“齊物論”是認識事物相對性的一種方法 //“知識”不是用來判斷是非,而是為了順應自然 //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一種生存哲學 // 不能割裂且互為鏡像的儒道思想
第五章 宋明“新儒學”到底“新”在哪里 ....... 257
為反官學而誕生的“新儒學”運動 //“新儒學”奪取了“道”的使用權 // 新儒家的“理”該怎么解釋 //“天理”與“人欲”的纏斗 // 怎樣縮短“修身”與“治國平天下”的距離 // 新儒家是如何推動儒學走向世俗化的 // 一個人的“心”到底有多大 //“知”與“行”是一回事嗎? // 致良知突出“心靈”在處世中的首要作用 //“新儒學”與西方思想的挑戰
第六章中國佛教如何成了一種入世的智慧 ....... 331
人為什么總會感到痛“苦”// 從“十二因緣說”到“輪回說”//擺脫“苦”的辦法:戒、定、慧 //“現世現報”還是“來世果報”//佛教的“隱身術”:格義 // 佛教與儒家都談“心”,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 禪宗的減法 // 禪宗公案 :一場場猜謎游戲 // 禪宗與明清文人的精神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