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1——來自推薦序二
自古以來,人們對于健康長壽的追求從未停止。近100年來,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隨著現代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而不斷延長,人們不再滿足于壽命的延長,也開始追求更卓越的生命質量。
有關健康長壽的衡量標準正在達成共識,受到廣泛認同的是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教授提出的SPIRE幸福模型,他認為精神(spiritual)健康、身體(physical)健康、心智(intellectual)健康、關系(relational)健康、情緒(emotional)健康是間接讓人們更幸福的5個核心要素。
然而,僅有共識還不夠,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可操作的方法讓更多人實現健康長壽的夢想。
由醫學2.0向醫學3.0轉變
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醫療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大幅延長了人類壽命,從1900年僅為31歲的人均壽命飛躍到2022年的72.98歲,眾多疾病問題已得到解決。
現代醫療手段遵循的底層邏輯是循證支持(evidence-based),核心流程是發現臨床問題—尋找具體病因—診斷與治療,本書的作者——長壽科學專家彼得·阿提亞認為此類核心流程屬于醫學2.0時代的傳統模式。
然而,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一些表征可能是由多重因素交織造成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循證邏輯難以解決復雜的問題。當我們試圖解決某個部位的具體問題時,很可能會引發其他連鎖反應。現代科學早已進入系統論時代,很多醫療手段卻依然在還原論階段徘徊。
更重要的是,醫學2.0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循證醫學擅長在人們生病后進行補救性治療,相當于在汽車肇事后才開始修理。眾所周知,更有效的方法其實是在健康時就做好系統化的日常保養,這就需要我們在具體操作中遵循系統論的指導。
如今,大部分醫療服務的重點對象都是患者群體,忽視了更廣泛的健康人群。生病與否的界限是被人為劃分而成的,一旦某項生理指標出現惡化趨勢,發展成概念上的“生病”只是時間問題,但在達到某個人為規定的臨界點之前卻被認為處于“健康”狀態。
長此以往,雖然治愈率會不斷提升,但發病率并不會有所改善,因為治愈一批患者的同時,時刻在產生另外一批新的患者。換言之,現代醫學無法解決不斷地“制造”病患的問題,這與我們成功抵御疾病的理想背道而馳。
轉變的關鍵就是對普通人的健康給予全面的關照,讓大家能夠保持更長時間的健康狀態,理想情況下,一旦出現微小的體征波動,就可以見微知著地提前干預,消除疾病隱患,也就是所謂的“治未病”。
然而,真正實現“治未病”的目標可謂難上加難。以扁鵲見蔡桓公為例,很多人批評蔡桓公固執己見,不聽從扁鵲的勸解,但本質上扁鵲也難辭其咎:他只是向蔡桓公提出了自己對疾病的預測,卻未能給出切實的證據,蔡桓公難以相信自己未能感受到的病變,自然無法聽取扁鵲的意見。要讓病人都像醫生一樣高明,看清自己的病情,這個要求未免有些不切實際。
因此,“治未病”的關鍵在于健康數據的科學監測、分析與及時告知,并提供一整套的干預解決方案,讓人人能“讀懂”自己的健康狀況。以“治未病”的理念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被彼得·阿提亞界定為醫學3.0時代的重要時代理念,該理念的核心是從循證支持轉向循證信息(evidence-informed,我們暫且稱之為知證邏輯),也就是持續、清晰地掌握身體健康相關的各類證據,在發展成為疾病之前進行預測與干預,并在明確告知用戶的基礎上獲得用戶的配合,用改變行為來改善健康預期。
在醫學3.0時代,最關鍵的理念就是持續監測和評估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這在以往是天方夜譚,即使像蔡桓公那樣具有私人醫生的極少數人,也無法做到隨時監測,如今大部分人更是能做到年度體檢就不錯了。
如今,隨著智能傳感器和可穿戴設備的飛速進步,我們可以從以前的非連續性、打點式體檢,轉變為全天候的實時監測,其意義在于,我們對體征變化趨勢有了更加詳盡的了解,并可以用特定算法做出更加科學的判斷。
比如,有很多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病癥表現是輕微而間斷的,在心電圖檢查時往往表現正常,長期持續監測心率就可以為這部分人群建立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為他們及時發現心臟活動的異常表現,盡早診斷出病變,為患者贏得寶貴的干預時間。
此外,眾多生物測量產品的涌現能夠幫助人們采集更多體征數據,例如,西湖大學工學院的姜漢卿教授利用可食用電子材料開發了一款酸堿度膠囊,患者只要服用膠囊,使其進入胃部,便可以實時監測胃酸的狀況,這使得胃酸監測的方便性獲得極大的提升。
再如,多倫多大學李康教授開發出一款應用,該應用可以利用相機的數字傳感器檢測皮膚下血紅蛋白反射的紅光,捕捉微小的變化,進而通過機器學習算法量測血壓,這使得我們在遠程視頻時就可以實現對對方血壓的
監測。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手段層出不窮,但在普通人眼里,各類技術和應用看起來是如此雜亂無章,因為他們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很難找到自己需要的測量方法,更不用說解讀復雜的數據并從中得出真正有價值的結論了,因此當然也就難以僅憑自己實現“治未病”的目標。
健康服務運營商引領長壽科技大變革
實現“治未病”的目標,需要有專業機構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從全球范圍整合各項最新的診療技術,并對龐雜的體征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幫助人們解讀數字背后所蘊含的個人健康信息,提出個性化解決方案。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即將誕生一類新的服務商,如同通信運營商一樣,通過整合技術和應用為普通消費者提供服務。區別于傳統的醫療機構,它們為廣大普通人的健康負責,可以稱之為健康服務運營商。
健康服務運營商與傳統健康養生機構截然不同,它們不只為少數貴賓或者高端會員提供服務,而是以技術驅動,基于長期、持續的數據監測,提供人人都能享受的規模化、個性化的健康服務,如同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通信服務商提供的網絡服務一樣。健康服務運營商的興起將引領健康服務的重大變革!健康服務運營商提供的服務讓“治未病”成為可能,具有如下四大
特征:
首先,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不僅匯集了全網的醫療健康知識,還能夠自主學習、復制頂級人類專家的經驗,讓人們隨時隨地享受到大師級的健康服務,讓最高端的服務得到普及。
其次,人工智能還能突破人類專家的時間與精力的限制,針對每個人的體征數據,為成千上萬人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分析和建議,真正實現專家級的個性服務。
再次,人工智能系統與生命體征監測設備的結合能夠為人們提供全天候的健康監測與服務,捕捉每個關鍵信號,通過長期積累,真正實現對用戶健康狀況的精準把握,以保證健康服務是長期持續乃至伴隨終生的。人工智能系統與生命體征監測設備的結合還避免了人上了年紀都得研究如何才能延年益壽,甚至變成半個專家的尷尬和低效的問題。
最后,可喜的是,人工智能的算法訓練邏輯決定了用戶量越大,算法迭代越快,提供的服務質量也就越高,這意味著在AI時代,越是普惠性的服務越高端,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享受到的服務才是最高端的。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了一個明顯的結論: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簡史》所提出的“神人階層”是不會出現的,因為多數人擁有的才是最好的。未來,人工智能與生命健康技術的結合不是“神人”的特權,而是大部分人都能享受的普惠服務。我們正在迎來新一輪科技進步帶來的健康長壽新時代!《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啟示我們,我們正處于由醫學2.0向醫學3.0轉變的時代,在這個健康科技的新紀元,我們需要關注每個普通人,令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最高端的醫學專家的私人健康服務,以健康服務運營商引領長壽科技大變革。
——王煜全,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長壽科技產業投資人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