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明遠通識文庫之一,是四川大學多位專家學者聯手為廣大青年讀者編寫的通識教育讀本。全書以諾貝爾化學獎為經線,以日常生活化學品為緯線,帶領讀者徜祥化學的海洋,去了解諾貝爾化學獎中的趣事,去探尋化學的發展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讀者感受科學的魅力,理解科技與生活的關系進而提高生活能力,同時也更客觀、更公正地看待化學。
書中選取了日常生活中最常涉及的清潔、保濕、防曬、色素、食品添加劑、顯示與照明、高分子材料等十一個主題,以一講一個主題的方式展開。在每一講中,我們都是從諾貝爾獎的相關成果出發,去探究其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了解相關產品的成分和功效。我們期望以這樣的方式,打消讀者對化學的恐懼,建立對科學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了解日常高頻使用的化學知識,提高科學選用它們的能力,進而打開美好生活的大門。
“我們恨化學!我們恨化
學!我們恨化學!”在某知
名電視平臺上播出的化妝品
廣告中,這一聲高過一聲的
洗腦式控訴,曾令科學界為
之震驚!
盡管人類已然進入21世
紀,然而社會上依然廣泛流
傳著對化學的偏見。在許多
人眼里,“化學的”或者“合
成的”即是“糟糕”的代名詞
。提及化學,他們腦海里第
一時間跳出的是農藥殘留、
化肥濫用、食品問題、白色
污染、空氣污染……
難道化學真的是全部“有
毒有害”的罪魁禍首?
毋庸置疑,由于對物質
認知不充分或使用不當,以
及一些非化學因素,我們身
邊確實存在一些化學品的環
境污染、使用安全等問題。
但我們的生活已絕無可能離
開化學,哪怕只是一秒鐘。
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化學
已經無處不在,給世界帶來
了巨大改變。
了解化學,刻不容緩!
為此,我們編寫了這本
《從殿堂到生活:化學諾獎
與日常世界》,旨在以諾貝
爾化學獎為經線,以日常生
活化學品為緯線,帶領讀者
徜徉化學的海洋,去了解諾
貝爾化學獎中的趣事,去探
尋化學的發展及其在生活中
的作用,從而使讀者感受科
學的魅力,理解科技與生活
的關系,進而提高生活能力
,同時也更客觀、更公正地
看待化學。
本書選取了日常生活中
最常涉及的清潔、保濕、防
曬、色素、食品添加劑、顯
示與照明、高分子材料等十
一個主題,以一講一個主題
的方式展開討論。在每一講
中,我們都是從諾貝爾獎的
相關成果出發,去探究其原
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了解相關產品的成分和功
效。我們期望以這樣的方式
,打消讀者對化學的恐懼,
建立對科學的信心,更重要
的是了解日常高頻使用的化
學知識,提高科學選用它們
的能力,進而打開美好生活
的大門。
本書的編寫工作由四川
大學化學通識課程“從殿堂
到生活:化學諾獎與日常世
界”的教學團隊共同完成,
其中第一到第六講由黃艷編
寫,第七講由吳迪編寫,第
八講由曾維才編寫,第九講
由盧志云編寫,第十講和十
一講由徐世美編寫。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得
到了四川大學教務處以及通
識課程專家團隊的大力支持
和指導。此外,四川大學
2019級動畫專業的王曉琪
同學為本書制作了部分精美
圖片,2019級研究生易雪
玲,2020級本科生崔藝、
李彥妮、廖怡、代盈盈、徐
瀟、鄭安琪和卓鈺昕為本書
提供了全部或部分的閱讀意
見。正是這些反饋,激勵我
們提高本書的質量和可閱讀
性,同時減少錯誤。在此,
作者向他們致以最誠摯和最
衷心的感謝。
感謝四川大學出版社優
秀的編輯團隊,正是他們的
細心、熱心和認真,使本書
得以順利并成功出版。
感謝家人的支持,本書
底色的溫暖或許有一縷來自
那些相伴夜晚里書房中暖暖
的燈光。
感謝廣大讀者厚愛,歡
迎批評指正!
作者
2020年12月
黃艷,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有機化學,高分子/有機小分子光電功能材料,電子化學品(錫膏、助焊劑、UV油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校青年基金和四川省應用基礎、粵港招標重點突破項目等多個項目,其中粵港招標重點突破項目獲廣東省東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