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二十余年企業經營和咨詢管理經驗的總結。本書首先帶領大家系統地認識精益管理及精益思維方式,并對精益實踐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做出解答;然后介紹了中國制造的美好未來及對如何做強中國制造業的諫言;最后主要介紹了中國制造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如何將精益思維運用到管理中,以及如何用精益思維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企業的凝聚力。
本書是劉承元博士針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中國企業如何靈活運用精益思維,推動企業管理向前發展而推出的一本管理類圖書。面對中國制造企業精益實踐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本書對中國制造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如何將精益思維運用到管理中,以及如何用精益思維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企業的凝聚力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制造已經在多個方面打下了堅實的競爭基礎,是未來轉型升級并最終走向制造領先的重要條件。比如中國制造業門類齊全,而且形成了全球最完備的供應鏈;中國制造在人力資源上繼續保持著競爭優勢,優秀的制造業管理者和產業工人隊伍在全球絕無僅有;中國制造在包括加工、物流等綜合成本方面,依然保持著巨大的優勢;中國制造在如高鐵、航天、核電及某些裝備制造等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然而,近些年,隨著成本優勢的逐步減少,一些人對中國制造的未來憂心忡忡,甚至有唱衰者認為中國制造現在腹背受敵,有被替代的危險。而憑著對中國制造的深入了解,我反而相信,中國制造不但能夠超越德、美、日制造,而且引領世界也只是時間問題。
為什么我敢這么說呢?
因為當今制造業的競爭最終的決定因素仍然是人。所以,我認為,有我們這樣一支發憤圖強的制造業者隊伍,中國制造必將遙遙領先。
如今,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刻,除了加大硬件投入外,還需要在管理能力建設方面有所作為,獲取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中國企業需要靈活運用精益思維,推動經營要素與管理機制的有機結合,推動企業管理向前發展。
本書是我多年參與企業經營和咨詢管理經驗的總結。
第1章至第3章,主要帶領大家系統地認識精益管理及精益思維方式,并對精益實踐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做出了解答。
第4章,主要是關于做強中國制造業的諫言。在萬物互聯的今天,世界范圍內舊的制造業競爭秩序正在被打破,新的競爭方式正在重構之中,中國制造業在精益思維的引領下必將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5章,主要介紹了中國制造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如何將精益思維運用到管理中,以及如何用精益思維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企業的凝聚力。
在本書的最后,附錄了一篇我的精益訪談錄,希望對企業推行精益管理有所啟發。
思考企業的未來,未雨綢繆地進行精益管理是我們的必然選擇。當然,推行精益管理、提升制造管理技術水平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該是企業長期追求的目標!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所堅持的信仰——精益的信仰!
劉承元
3A咨詢集團董事長、知一行九精益老師、清華大學外聘教授、“精益造物育人”機制理論創始人、精益案例庫與精益學堂首席專家,《世界經理人》《企業管理》和《企業家》雜志封面人物。
1978—1982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工學學士學位。1983—1989年,國家公派留學日本,獲大阪大學工學碩士、博士學位。1991—2000年,在世界500強企業理光深圳公司、上海公司任高管。2000年和伙伴一起創辦了3A公司。
由于在管理專業領域的突出貢獻,分別于2014年、2015年和2023年榮登《世界經理人》《企業管理》和《企業家》雜志封面;2018年8月,和海爾、美的等企業,以及董明珠等個人,同獲頒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理科學促進獎;2020年獲邀出版哈爾濱工業大學百年校慶杰出校友獻禮圖書《管理贏家》,收獲了極大的榮譽……
劉博士在世界500強企業歷練10載,又在顧問實踐中追求2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營管理和精益咨詢經驗,被媒體和業界譽為“管理贏家”。他傾力奉獻的“3A精益系列叢書”包括《精益思維》《精益改善》《造物育人》和《締造利潤》,該叢書是中國人原創精益思想體系和成功實踐的集大成,值得所有管理者反復閱讀。
CHAPTER1 為什么說精益是一種信仰
一、精益是一種信仰 002
二、如何培養員工改善變革之心 006
三、優秀企業的幾個基本特質 011
四、走出誤區,全面認識精益生產 015
五、精益倡導的兩個原則是什么 019
六、在精益實踐中,感悟進取的中庸之道 024
七、全面理解并踐行精益管理 028
八、如何化解推進中的阻力,激發員工善意 033
九、打造精益中國學派的成功實踐 037
十、如何保障客戶價值最大化 042
CHAPTER2 精益管理中的精益思維
一、超越對手,需要三個精益戰略思維 048
二、企業為什么需要善用精神的力量 052
三、不得不學的三大精益管理思想 056
四、改善中的“富人理論” 061
五、教你一種全新的盈利能力分析法 067
六、只要心到,精益改善無處不在 070
七、木匠和廚師,誰更容易成為領導 075
八、從超級匠人秋山先生身上能學到什么 078
九、跳出固有立場,提升解決問題的層面 084
十、管理思維與改善思維 088
十一、源頭改善到底有什么樣的威力 093
十二、企業育人與愛員工有什么關系 095
CHAPTER3 精益實踐中的幾個問題
一、精益管理中,供應鏈跟不上怎么辦 098
二、“三現”主義為什么重要 101
三、如何在管理中實踐“三現”主義 103
四、如何處理好精益管理五大關系 106
五、為什么制度關不掉一盞燈 113
六、管理為什么要以現場為中心 116
七、精益管理中,要警惕錯誤的降本策略 120
八、數字化建設如何少走彎路 123
九、質量管理“三不原則”與安燈系統 127
十、管理者如何做到管得有效,活得從容 130
十一、獎多罰少,企業錯在哪里 132
CHAPTER4 如何做強中國制造業
一、何為管理密集型企業,它們有什么特點 136
二、如何提升制造管理技術水平 139
三、為什么許多“高新技術企業”難長久 142
四、只要用心做,傳統產業更能基業長青 144
五、制造企業如何走出虧損泥潭 147
六、工匠精神是“藥”還是“毒” 150
七、財務訂單核價影響企業發展了嗎 155
八、優秀企業為何不用計件工資制 159
九、精益如何讓企業走向更高的管理境界 164
CHAPTER5 精益思維在管理中的運用
一、警惕管理中的“習慣性失敗” 168
二、員工愛找借口,錯在管理者 172
三、CEO和員工要放下博弈 175
四、人性化管理不能光說不練 179
五、調動員工積極性為什么這么難 181
六、優秀員工到底怎么評 184
七、如何評判企業文化的優劣 186
八、如何培育包容進取的管理文化 188
九、管理也需要審美 191
十、為什么要倡導精益全員營銷 195
十一、工廠節能降耗的五個步驟 199
十二、如何從痛苦管制走向快樂運營 201
附錄 劉承元精益訪談錄
要點1:精益管理如何改變制造業 206
要點2:如何顛覆管理中的“二八法則” 213
要點3:中國企業管理有哪些問題,如何改善 217
要點4:精益管理咨詢的特點與經驗 225
Chapter1 為什么說精益是一種信仰
一、精益是一種信仰
關于中國企業必須走精益之路,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在鼓舞與呼吁。一路走來,既有遺憾,又有欣慰。遺憾的是,過去多年,許多企業依然沉迷于過去的成功,粗放發展,錯失了升級管理和研發工藝技術的大好時光。欣慰的是,人們終于明白了通過精益管理實現企業升級的重要意義。今天,政府也開始倡導供給側改革,推動精細化管理,目的就是要推動作為供給側的廣大企業,通過改善和革新,用更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市場不斷升級的需求。
學習精益要從認識精益目標開始。精益有哪些目標呢?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零缺陷、零庫存、零浪費、零故障等。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世界上真的有零缺陷、零庫存、零浪費、零故障嗎?回答是否定的。也許有人會說:“不對呀,豐田不就實現了嗎?”其實不然,這是人們一直以來的誤解。豐田從來就沒有實現過零缺陷、零庫存、零浪費、零故障等,只是矢志不渝地走在追求這些精益目標的路上。可見,這些精益零化目標只能無限接近,卻無法真正實現,這是一種理想的高境界。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不能真正實現,又何必孜孜追求?”這是因為只要朝著這個理想的高境界持續追求、快速進步,企業經營體制和競爭力水平就會不斷提升,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優秀企業,特別是優秀的制造型企業,無不借助精益思想、方法和行動來推動企業進步。豐田是這樣,理光是這樣,三星、華為也不例外。
因此,企業走精益之路,說到底是企業領導和員工通過精益改善行動,朝著理想的目標不斷修煉意識、思維和能力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精益就是一種信仰,是指引企業領導和員工走向未來的信念、準則和指引。企業領導有必要從自己轉變觀念開始,影響和帶領全體員工信仰精益、實踐精益,讓企業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信仰精益,不僅表現在上述對目標和結果的認知上,還表現在對工具方法、企業管理、員工能力及精益時機等的正確認知上。
基于精益這個信仰,我們應該懂得工具、技術和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管理和技術上,企業千萬不能故步自封,停止學習和思考,停止改變和進化。
有一家企業CEO向我抱怨,公司來料檢查部門員工流動率很高,效率很低,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問其原因是什么,他說:“幾年前根據專家的建議,我們把檢查作業臺做高,讓員工站著檢查,這樣可以提高效率,一直延續至今,現在員工不愿意了,因為他們認為別的部門都能坐著工作,為什么自己要站著工作,太累了而且不公平。”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我問他一個問題:“提高檢查效率的終極目標是什么?”他一時語塞,但在我的引導下終于明白,提高檢查效率的終極目標是“不要檢查”。讓員工站起來工作能達成終極目標嗎?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么站著檢查就一定不是最好的方法,完全可以尋找更好的方法。
其實,在我們的精益輔導實踐中,提高檢查效率的方法有許多。比如可以根據供應商或零部件質量表現進行分類管理,對那些不出問題的供應商或零部件可以放寬檢查或不檢查;也可以為了提高供應鏈效率,把檢查工作前置到供應商處實施,或者花時間輔導供應商改善品質,令其進入免檢名單;還可以通過開發或外購自動檢測裝置實現對人的替代等。以上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在保障來料質量的前提下,不斷尋找更好的方法,減少檢查工作量,提高檢查工作效率。
基于精益這個信仰,企業也應該懂得,只要走上精益之路,就不要懼怕管理落后。
兩年前,有一家企業客戶的CEO前往日本豐田參觀,回來后情緒低落,告訴我:“劉老師,我都有點不想做下去了,我們在管理上的差距太大,再怎么努力也難有大的作為。”我耐心地和他一起分析,讓他慢慢地懂得兩個道理:第一,即便你的管理很差,但客戶依然給你訂單,說明你的企業一定有可取之處,或者說你的對手在管理上也不高明,所以不要妄自菲薄;第二,你的管理這么差,企業依然可以生存,說明可以挖潛和提升的空間很大,機會難得,改善應該比較容易。也就是說,只要企業懂得把存在的問題當作機會,通過導入精益改善機制,發動廣大員工主動發現問題,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企業就能夠持續提升競爭力,獲取更高的收益。
基于精益這個信仰,企業還應該懂得,員工只要付諸精益行動,就不必擔心能力低下。
許多企業的管理者抱怨員工素養不高、能力低下,員工成了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針對這個問題,很多企業曾經期望通過績效考核等方式來督促員工學習和提高,結果不了了之。后來他們聽從了專家的建議,期望通過花錢做培訓來提升員工的能力,最后發現員工并不領情,效果不佳。而我長期咨詢實踐的成功經驗表明,幫助員工提升和成長,既不能靠考核,又不能靠培訓,而要靠現場、現物的精益改善訓練。只要員工能夠在精益管理機制的約束下積極參與改善,就能夠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持續提升素養(習慣)、意識和能力。我堅信,員工的學習一定是為了改善,員工的改善肯定是最好的學習。
基于“精益”這個信仰,企業更應該懂得,精益不要等、不能等,現在就是最佳時機。
有太多的企業管理者錯誤地認為,做精益需要滿足一些前提條件。有人說,公司管理基礎太差,希望等管理基礎好一些之后再做精益;還有人抱怨供應商管理太差,等供應商能力提升之后再做精益;也有人提出團隊整體配合意識和能力太差,等團隊成長之后再做精益……凡此種種,都是人們拒絕改變、拒絕進步、拒絕走精益之路的借口。正確的認識是,改善管理基礎是精益的一部分,幫助供應商提升也是精益的重要工作,提升團隊整體配合意識和能力更是精益的關鍵任務……
總之,精益需要企業從打破自己和團隊的惰性開始,通過導入有約束力的精益管理機制,營造不得不做的改善氛圍,促進員工廣泛參與,讓全體員工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中修煉自己,體驗成長(成就感),讓企業收獲績效改善成果。只要企業領導能夠身先士卒,堅持不懈,精益改善終將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精益終將成為企業全體員工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