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故宮的古物之美》是祝勇繼《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宮美文。在這本書中,祝勇選取了18件故宮藏品,以18篇散文講述一件件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連綴起一部故宮里的藝術史,再現中華文明的營造之美。祝勇筆下的古物通過一個時代的物質載體,折射同時代的文化精神。這是對我們古老文明的驚訝與慨嘆,是一種由文化血統帶來的由衷自豪。
全書收錄故宮及海內外博物館近百幅高清詳圖,內文采用超感紙四色印刷,精裝殼封采用麻布紋紙輔之以燙金工藝,精裝外封采用雅絲紋紙輔之以高精度印刷工藝,做工精良。
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故宮藝術的典藏讀本
了不起的中國古物,說不盡的華夏歷史,再現一段文明的營造之美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力薦,收錄故宮及海內外博物館近百幅高清詳圖
關于古物,祝勇這么說:
我把這些物質稱作古物,而不是叫作文物,正是為了強調它們的時間屬性。每一件物上,都收斂著歷朝的風雨,凝聚著時間的力量。
關于美,祝勇這么說:
美不是奢華,不與金錢等值。美,是一種觀念,一種對生命的態度,是凡人的宗教,是我們為煙火紅塵里的人生賦予的意義。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古物之美。
一
我不知道本書的寫成,有多少是出于刊物主編的威逼與利誘,有多少是出于自愿,因為在寫過故宮書畫和建筑之后,我隱隱地有了寫故宮古物的沖動。
有一點是明確的:這注定是一次費力不討好的努力,因為故宮收藏的古物,多達一百八十六萬多件(套)。我曾開玩笑,一個人一天看五件,要全部看完,需要一千年,相當于從周敦頤出生那一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看到現在(公元2017年)。這實在是一件幸福的煩惱:一方面,這讓故宮成為一座高大全的博物館,故宮一家的收藏,已接近全國文物總量的一半,而且超過90%是珍貴文物,材美工良,是古代歲月里的中國制造;另一方面,這龐大的基數,又讓展示成為一件困難的事,迄今為止,盡管故宮博物院已付出極大努力,文物展出率,也只有0.6%。也就是說,有超過99%的文物,仍難以被看到,雖近在咫尺,卻遠似天涯。至于書寫,更不能窮其萬一本書所寫十八篇,是一百八十六萬的多少分之一呢?這讓我感到無奈和無力。這正概括了寫作的本質,即:在龐大的世界面前,寫作是那么微不足道。
二
這讓我們懂得了謙卑。我曾笑言,那些給自己掛牌大師的人,只要到故宮,在王羲之、李白、米芾、趙孟頫前面一站,就會底氣頓失。朝菌不知晦朔,而蟪蛄不知春秋,這不只是莊子的提醒,也是宮殿的勸誡。六百年的宮殿(到2020年,紫禁城剛好建成六百周年)、七千年的文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貫穿整個中華文明史),一個人走進去,就像一粒沙被吹進沙漠,立刻就不見了蹤影。故宮讓我們收斂起年輕時的狂妄,認真地注視和傾聽。
故宮讓我沉靜在這座宮殿里,我度過了生命中最沉實和安靜的歲月,甚至聽得見自己每分每秒的脈博跳動;但另一方面,故宮又讓我躁動,因為那些逝去的人與事,又都凝結在這宮殿的每一個細節里,挑動我表達的欲望
我相信在它們面前,任何人都不能無動于衷。
三
我把這些物質稱作古物,而不是叫作文物,正是為了強調它們的時間屬性。
每一件物上,都收斂著歷朝的風雨,凝聚著時間的力量。
正像1914年在紫禁城內成立中國第一個皇家藏品博物館,就是以古物來命名的。它的名字叫古物陳列所。
物是無盡的。無窮的時間里,包含著無窮的物(可見的,消失的)。無窮的物里,又包含著無窮的思緒、情感、盛衰、哀榮。
面對如此磅礴的物質書寫,其實也是面對無盡的時間書寫。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是朝菌和蟪蛄。
四
當我寫下每個字的時候,我知道自己陷入了不可救藥的狂妄,仿佛自己真如王羲之《蘭亭序》所說,可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但我知道我不是寫《碧城》詩的李義山,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一個人面對歲月天地,像敬澤說的,是被遺棄在宇宙中唯一的人,他是宇航員他的眼是3D的眼。 我只是現實世界一俗人,肉眼凡胎,蚍蜉撼樹。我從宮殿深處走過,目光掃過那些古老精美的器物,我知道我的痕跡都將被歲月抹去,只有這宮殿、這古物會留下來。
我筆下的古物,固然不能窮其萬一,甚至不能覆蓋故宮博物院收藏古物的六十九個大類,但商周青銅、秦俑漢簡、唐彩宋瓷、明式家具、清代服飾,都盡量尋找每個時代的標志性符號(唯有歷代書畫,將另寫一本書,名叫《故宮的紙墨余香》,2017年,在《當代》雜志陸續刊載,但本書仍難免涉及一些古代繪畫,為所談古物提供圖像證據),通過一個時代的物質載體,折射同時代的文化精神,像孫機先生所說的,看見某些重大事件的細節、特殊技藝的妙諦,和不因歲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閃光 。我希望通過我的文字,串連成一部故宮里的極簡藝術史。
五
我認真地寫下每一個字,盡管這些文字是那么的粗疏只要不粗俗就好。我知道自己的筆那么笨拙、無力,但至少,它充滿誠意。
它是對我們古老文明的驚訝與慨嘆,是一種由文化血統帶來的由衷自豪。
盡管這只是時間中的一堆泡沫,轉瞬即逝,但我仍希求在古物的照耀下,這些文字會煥發出一種別樣的色澤。
自序 故宮沙礫
它是對我們古老文明的驚訝與慨嘆,是一種由文化血統帶來的由衷自豪
第一章 國家藝術
青銅器原本并不是青色,而是熟銅般的顏色
第二章 酒神精神
當后人輕輕挖開那些溫濕的泥土,就會呼吸到從前朝代的味道
第三章 動物妖嬈
一只小小的仙鶴,似乎要把壺體的重量化為虛無
第四章 人的世界
在戰國時代,一定有人發現了戰爭的娛樂性質
第五章 巨像缺席
這些兵馬俑,于是成為秦始皇所設計的未來世界的一部分
第六章 案頭仙境
那時的人對世界所知甚少,這從反向上激發了他們對世界的想象
第七章 絕處逢生
文字落在竹簡上,就像雪落在地上,被大地迅速融化和接收
第八章 猶在鏡中
鏡子里的美貌,后人永遠無法知曉
第九章 命若琴弦
在魏晉,男神已經取代楚辭漢賦里的女神,成為身體與靈魂雙重完美的代言人
第十章 鐵騎銅鐎
一件鐎斗,讓那個時代的軍中歲月,一下子眉目清晰起來
第十一章 裘馬輕肥
大唐帝國的裘馬輕肥,在酒意微醺中,滑過李白的詩句
第十二章 女性逆襲
這件唐代陶彩繪女俑,是我們文明里的維納斯
第十三章 白衣觀音
它凈如圓月、眼瞼低垂的慈悲樣貌,足以跨越千年光陰
第十四章 雨過天晴
它們是日常生活的道具,是生活中最親切的那一部分
第十五章 一把椅子
中國人把流水造在家具里,那樣不動聲色,又天衣無縫
第十六章 天朝衣冠
不知道她們是在用繁花來注釋自己的生命,還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來供養繁花
第十七章 踏雪尋梅
一件古老的漆器,讓我升起對生活的無限渴望
第十八章 回到源頭
在我們的文明里,《詩》才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