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教育部統編《語文》推薦閱讀叢書 人民文學出版社))
定 價:¥19
中 教 價:¥11.40 (6.00折)
庫 存 數: 1
叢 書 名:教育部統編《語文》推薦閱讀叢書
該書是費孝通先生的社會學名著,根據其19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講義整理寫成,收文14篇。是作者在社區研究的基礎上,從宏觀角度探討中國社會結構的著作。分別從鄉村社區、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范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是中國社會研究的一部比較成熟的作品。
后 記
這集子里所收的十四篇論文是從我過去一年所講“鄉村社會學”的課程中所整理出來的一部分。我這門課程已講過好幾遍,最初我采用美國的教本作參考,覺得不很愜意,又曾用我自己調查的材料講,而那時我正注意中國鄉村經濟一方面的問題,學生們雖覺得有興趣,但是在鄉村社會學中講經濟問題未免太偏,而且同時學校有土地經濟學和比較經濟制度等課程,未免重復太多。過去一年我決定另起爐灶,甚至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初次試驗離開成熟之境還遠,但這也算是我個人的一種企圖。
以我個人在社會學門內的工作說,這是我所努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實地的社區研究。我離開清華大學研究院之后就選擇了這方面。二十四年(1935)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廣西瑤山去研究當地瑤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山里遭遇了不幸,前妻未獲生回,我亦負傷,一直在廣州醫院度過了春天才北返。在養病期間,我整理了前妻的遺稿,寫成了《花藍瑤社會組織》。二十五年(1936)夏天我到自己家鄉調查了一個村子,秋天到英國,整理材料,在老師Malinowski教授指導之下,寫成了Peasant Life in China一書,在二十七年(1938)返國前付印,二十八年(1939)出版。返國時抗戰已進入第二年,所以我只能從安南入云南,住下了,得到中英庚款的資助,在云南開始實地研究工作,寫出了一本《祿村農田》。后來得到農民銀行的資助,成立了一個小規模的研究室,附設于云南大學,系云大和燕京大學合作機關。我那時的工作是幫忙年輕朋友們一起下鄉調查,而且因為昆明轟炸頻繁,所以在二十九年(1940)冬遷到呈貢古城村的魁星閣。這個研究室從此得到了“魁閣”這個綽號。我們進行的工作有好幾個計劃,前后參加的也有十多人,有結果的是:張子毅先生的《易村手工業》《玉村農業和商業》《洱村小農經濟》;史國衡先生的《昆廠勞工》《個舊礦工》;谷苞先生的《化城鎮的基層行政》;田汝康先生的《芒市邊民的擺》《內地女工》;胡慶鈞先生的《呈貢基層權力結構》。其中有若干業已出版。我是魁閣的總助手,幫著大家討論和寫作,甚至抄鋼筆板和油印。三十二年(1943)我到美國去了一年,把《祿村農田》《易村手工業》和《玉村農業和商業》改寫成英文,成為Earthbound China一書,《昆廠勞工》改寫成 China Enters the Machine Age。三十三年(1944)回國,我一方面依舊繼續做魁閣的研究工作,同時在云大和聯大兼課,開始我的第二期工作。第二期工作是社會結構的分析,偏于通論性質,在理論上總結并開導實地研究。《生育制度》是這方面的第一本著作,這本《鄉土中國》可以說是第二本。我在這兩期的研究工作中雖則各有偏重,但在性質上是連貫的。
…………
《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會學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嘗試,而這《鄉土中國》卻是屬于社區分析第二步的比較研究的范圍。在比較研究中,先得確立若干可以比較的類型,也就是依不同結構的原則分別確定它所形成的格式。去年春天我曾根據Mead女士的The American Character一書寫成一本《美國人的性格》,并在該書的后記里討論過所謂文化格式的意思。在這里我不再復述了。這兩本書可以合著看,因為我在這書里是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土社會的特性,和Mead女士根據美國的事實說明移民社會的特性在方法上是相通的。
我已經很久想整理這些在“鄉村社會學”課上所講的材料,但是總覺得還沒有成熟,所以遲遲不敢下筆。去年暑假里,張純明先生約我為《世紀評論》長期撰稿,盛情難卻,才決定在這學期中,隨講隨寫,隨寫隨寄,隨寄隨發表,一共已有十幾篇。儲安平先生約我在“觀察叢書”里加入一份,才決定重新編了一下,有好幾篇重寫了,又大體上修正了一遍。不是他們的督促和鼓勵,我是不會寫出這本書的,但也是因為他們限期限日地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發表,其中有很多地方是還值得推考。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罷了。
三十七年(1948)二月十四日于清華勝因院
費孝通(1910—2005),中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江蘇吳江人。曾任云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北京大學等校教授,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斯基榮譽獎。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赫胥黎獎章。代表作有《鄉土中國》《江村經濟》等。
目 次
重刊序言
鄉土本色
文字下鄉
再論文字下鄉
差序格局
系維著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別
禮治秩序
無訟
無為政治
長老統治
血緣和地緣
名實的分離
從欲望到需要
后記
知識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