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枯竭的是我的心跳 聶魯達詩選(諾獎詩人名著名譯,全面涵蓋詩人一生的創作軌跡)
定 價:¥84
中 教 價:¥50.40 (6.00折)
庫 存 數: 18
本集由西班牙語翻譯家趙振江親自精心打磨并編選篇目,囊括了聶魯達一生中不同階段的重要詩作,如《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大地上的居所》《西班牙在心中》《漫歌》《元素的頌歌》《船長的詩》《愛情十四行詩一百首》等,包括了愛情詩、戰斗詩、詠物詩等多種題材,其藝術風格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各種流派相互融合的產物。通過這本詩集,既可以欣賞聶氏的詩歌全貌,又可以梳理出這位詩人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命運色彩。
精選聶魯達21部詩集中的精彩佳作156首,其中有一半為首度譯出;
翻譯家趙振江潛心打磨譯本,專為人文社版本精心挑選篇目,涵蓋全面,另附長篇評論文章;
既可以欣賞聶氏的詩歌全貌,又可以感受詩人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命底色。
高山意志,大海情懷聶魯達的生平與創作(節選)
聶魯達(Neruda),多么動聽而又熟悉的名字,然而它的譯音并不準確,準確的譯音應該是內魯達;但詩人自己很喜歡這個聶字,因為他說自己有三只耳朵,其中一只專門用來傾聽大海。詩人的確有著大海一樣的胸懷,大海一樣的情感,大海一樣的氣魄。至于他為什么叫聶魯達,按照詩人自己的說法,是為了瞞過父親,因為后者不愿意自己的兒子成為詩人,于是他便從一本雜志上找到了這個捷克人的名字,那時他十四歲。
聶魯達原名叫里卡多·內夫塔利·雷耶斯·巴索阿爾托,1904年7月12日出生在智利中部的帕拉爾城,此地盛產葡萄酒,他的祖輩即以種植葡萄和釀酒為生。1906年他家遷居智利南部的特木科鎮;父親是一名鋪路司機,母親在他剛剛滿月時就去世了,幸好他有一位慈祥的繼母。
聶魯達在特木科讀中學時便開始寫作。1917年7月他在特木科《晨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熱情與恒心》的文章,署名內夫塔利·雷耶斯,這是詩人第一次發表作品。從此以后,他不斷使用不同的筆名在家鄉和首都的學生刊物上發表習作。1919年瑪烏萊省舉辦詩歌比賽,他的詩《理想夜曲》獲三等獎。從1920年起,他正式使用巴勃羅·聶魯達作為自己的筆名。1921年3月,聶魯達離開家鄉到圣地亞哥教育學院學習法語。不久,他的詩《節日之歌》在智利學生聯合會舉辦的詩歌比賽中獲一等獎。192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晚霞》,第二年他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問世,引起智利文學界的矚目,奠定了他在智利詩壇的地位。緊接著他又于1926年發表了詩集《奇男子的嘗試》《戒指》和小說《居民及其希望》。
聶魯達于1927年步入外交界,先后任智利駐仰光(1927)、科倫坡(1928)、雅加達(1930)、新加坡(1931)、布宜諾斯艾利斯(1933)、巴塞羅那(1934)、馬德里(19351936)和墨西哥城(19401943)的領事或總領事。這期間的主要詩作是《大地上的居所》。
......
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外交官。在世時出版了20多部詩集,逝世后又出版了10多部詩文集。1971年,因其詩歌以一種偉大的力量賦予一個大陸的命運和夢想以生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晚霞(1923,選五)
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1924)
大地上的居所(19251935,選八)
西班牙在心中(1937)
漫歌(1950,選三)
船長的詩(1952,選十)
葡萄和風(1954,選五)
元素的頌歌(1954,選六)
元素的新頌歌(1956,選二)
遐想集(1958,選五)
愛情十四行詩一百首(1959,選二十)
偉業之歌(1960,選一)
智利的巖石(1961,選三)
全權(1962,選三)
黑島紀事(1964,選十)
白晝之手(1968,選五)
世界末日(1969,選十)
無用地理學(1972,選二)
孤獨的玫瑰(1972,選五)
海與鐘(1973,選五)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