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城市-區域·權力·空間·制度研究叢書·新區域主義理論:中國區域規劃新視角》通過分析和梳理國內外區域規劃理論,反思我國區域規劃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新區域主義的視角剖析我國區域規劃轉型的策略途徑及其新內涵,探索構建適應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新概念區域規劃的基本理論框架、規劃模式、實施機制等。此外還從實證研究角度,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進行制度性思考,以推進創新我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相應機制和體制。
《當代中國城市-區域·權力·空間·制度研究叢書·新區域主義理論:中國區域規劃新視角》可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地理研究人員、政府管理人員學習參考,也可供相關專業師生閱讀。
總序
前言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動態
1.2.1 國外研究進展與重點
1.2.2 國內研究進展及不足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內容
1.5 研究方法與特色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特色
2 區域規劃的概念、性質及作用辨析
2.1 區域和區域規劃
2.1.1 基本概念
2.1.2 區域規劃的分類標準及其相應類型
2.2 區域規劃的本質屬性
2.2.1 基本性質
2.2.2 區域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關系
2.2.3 區域規劃與區域政策
2.3 區域規劃的特點和作用
2.3.1 主要特點
2.3.2 功能作用
2.4 小結
3 區域規劃的理論基礎
3.1 區域規劃思想的起源
3.1.1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
3.1.2 蓋迪斯的生態型區域規劃學說
3.1.3 芒福德的區域整體發展理論
3.2 傳統的區域規劃理論
3.2.1 勞動地域分工理論
3.2.2 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
3.2.3 區位理論
3.2.4 增長極理論
3.2.5 其他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3.3 現代區域規劃的相關理論
3.3.1 可持續發展理論
3.3.2 循環經濟理論及景觀生態學理論
3.3.3 系統理論
3.4 小結
4 新區域主義的綜合研究范式
4.1 從舊區域主義到新區域主義的演化過程
4.1.1 區域主義
4.1.2 區域主義的發展演化
4.2 新區域主義的興起背景及其理論溯源
4.2.1 興起背景
4.2.2 理論溯源
4.3 新區域主義的研究議題
4.3.1 區域和區域功能
4.3.2 區域化
4.3.3 區域治理
4.3.4 治理視角下的大都市區域規劃
4.4 新區域主義的核心論點
4.4.1 多種涵義的區域空間
4.4.2 多層治理的決策方式
4.4.3 多方參與的協調合作機制
……
5 發達國家區域規劃創新的實踐案例
6 新區域主義視野下我國區域規劃轉型路徑
7 我國新概念區域規劃的基本理論框架
8 實證研究:從藍圖描繪走向集體行動的長三角區域規劃
參考文獻
。3)發展目標的戰略綜合和靈活彈性成為突出特點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進步,基于人本思想的區域規劃越來越由單目標的物質建設規劃或經濟布局規劃為主轉向綜合的區域發展目標規劃。特別是20世紀末期以來,歐洲許多城市密集區的區域規劃目標和國土開發戰略框架都重點突出了土地利用的強關聯性、資源的集約使用和保護、增加重建和基礎設施投資、強調地區生活質量和投資整體協調。同時,為了適應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化條件下社會環境多變的要求,以保證規劃的靈活性與足夠彈性,使其發揮導向作用和預測功能的目標逐步占據主體位置,并由此將原來過于具體的剛性規劃轉變為應變能力較強的彈性規劃,以此體現出多目標、多方案的彈性特征,促使區域規劃能夠具備更大的應變性,盡量提前防范各種風險與被動的境況。
此外,“制度、反饋、互動”也已逐漸成為西方國家或地區進行區域規劃編制、實施和管理的相關重要機制。結合區域發展的多種動力因素作用和受善治(goodgovernance)思維的影響下,一些國家的區域規劃更加關注政策分類、制度安排、機制調整,并強調規劃中政府和私人經濟的有效合作,積極提倡區域規劃全過程的多元參與和良性互動。
2)研究重點
(1)對區域規劃轉型的背景分析
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和新區域主義的興起,是近十五年來世界范圍內特別是歐洲國家掀起新一輪區域規劃高潮的主要背景因素。其中歐美國家的學者將區域政策和規劃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歸納為:經濟全球化、傳統制造業和產品經濟在許多城市的急劇衰退、知識經濟和網絡社會的到來及對環境議題的持久關注。例如,近二十年來歐盟一體化進程中,區域角色的獨有特性、各級政府間日漸緊張的關系以及將區域作為靈活聯系空間的強烈需求等因素,致使德國及東南歐國家原有的區域發展政策和空間規劃體系面臨著巨大的創新壓力。
。2)對區域規劃政策多元性功能的探討
……